01.19 黃岡名師|黃岡中學孟瑩:點亮心靈的燈——論青年教師的角色定位

點亮心靈的燈——論青年教師的角色定位


黃岡名師|黃岡中學孟瑩:點亮心靈的燈——論青年教師的角色定位


穆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認識和認知的堆集。教育不是控制和訓練,更重要的是愛和交流。

簡而言之,教育要以愛育人、以德育人。但迴歸現實,這一點多少會受到瑣碎因素的衝擊。尤其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他們帶著滿腔的熱情和力爭上游的決心投入到工作中,可稍不留神就容易受到“傷害”,產生自我懷疑和職業恐慌,讓生活倍感壓力。

一、做角色的調控者

青年教師是最具有學習力和模仿力的群體,但也極易敏感失落。自我期待一旦沒有實現,就會心志受挫。作為入職近4年的青年教師,我深有體驗。

青年教師一踏上講臺,潛意識就會定位:我是一名老師。這就意味著應該以“教師”的姿態來從事工作。這種意識有利有弊,處理得好,便會在嚴格的自我監督下快速成長為學生需要、學校需要的優秀老師;而倘若處理不好,則會懷疑甚至否定自己的教學能力,出現職業倦怠和信仰危機。至於後者,總會伴隨很多問題:穿衣打扮、言行舉止要符合職業社會形象還是保持自我?自我定位應該是一個初入社會的大學生還是初入社會的職場者?怎樣妥善地跟涉世已深的家長打交道?如何解決教育方法與學生期待之間的差異?如此,就出現了教師的角色衝突。

教師的角色包含3個。一是教育角色,即應處理好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二是教育群體的角色,即處理好自己與其他教師以及學校領導等之間的關係;三是社會角色,即處理好身為“教師”的自己與家長、社會的關係。角色關係處理不好就會引發角色衝突,這需要青年教師慢慢摸索,積極調控,當然也需要學校和社會的理解與關注。

二、做學生的同行者

讓青年教師更好地適應和調控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教育角色是新課改對教師的新要求。例如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強調,應該提高教師水平,引導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使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與提升能適應社會進步新形勢的需要。可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青年教師著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實力是當務之急。

青年教師踏入職場,或許很多事情無法處理得得心應手。雖然缺乏經驗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青年教師還年輕,只要勤奮進取,缺少的都會被一點點補足。同樣,中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身心發展還不太健全,價值判斷和取向尚未成熟,偶爾的單純和幼稚或許會讓人頭疼,但這是他們身上的青春色彩。有缺憾也是一種美,老師與學生一起成長,不也是教育的一種良好生態嗎?

所以,青年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也要尊重自身的成長規律。與學生一起成長、保持熱愛、共同進步,帶領學生一起去探究課內、課外更多更美的風景。

三、做自己的點燈者

放準自己的位置很難,但是放平自己的心態很容易。教師不是“權威者”,不能一言堂;教師也不是“指導者”,可以指揮所有的學生與家長齊頭並進。在這個資源共享、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教師更多的是參與者,而青年教師更多的是學習者:向學生學習、向同行學習、向社會向時代學習。永遠保持初學者的心態,不畏磨鍊,不問歸途,始終懷有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重塑教學關係,做教學的參與者和研究者。新課改下青年教師需要關注教改、鑽研教學、自覺學習,敢於創新,在注重學科專業知識不斷更新、積累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專業競爭力。

重構教育角色,做教育的多棲者和挑戰者。高考改革浪潮下,教師不能僅僅止步於本學科的研究,需要擴充本領,快速升級,勇敢迎戰,讓自己的職業之路走得明白穩重且有條不紊。

重理多重角色,做自己的指揮者和踐行者。教師是我們的社會身份,退出職場,我們也會迴歸平淡的家庭生活。堅守崗位、恪盡職守是我們的工作態度,但是這不影響我們追求獨立舒適的日常生活。青年教師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放慢腳步,品味生活。

教育的終極意義就是一個生命感動另一個生命,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從而學會和這個世界融洽地相處。青年教師終究是要不斷迎接更多的角色。不妥協、不退讓、不盲目、不麻木,積極參與教育改革與發展,用智慧為教育奉獻一己之力,用仁愛為教育滋養一方之土。前方道阻且長,點亮自己的心靈之燈吧,腳踏實地,活出輕盈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