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去太空“淘金”:正在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

資本實驗室·今日創新觀察

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

遨遊太空,人類一直的夢想。

然而,直到上世紀60年代,人類才開始真正實現這一夢想,並邁入嶄新的航天時代。

從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1961年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再到1965年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從1969年第一次登陸月球的尼爾·阿姆斯特朗,到1998年發射第一個空間模塊,開始建設國際空間站;再到提出火星殖民計劃的SpaceX和即將推出商業太空旅遊服務的維珍銀河等創新科技公司,一代又一代的勇士們從未停止探索太空的步伐。

去太空“淘金”:正在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

在過去60年中,人類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讓我們離探索更廣袤太空的目標更近一步。新型納米材料、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更高質量的寬帶互聯網、5G、物聯網、機器人、AI、3D打印,乃至太空種植、人造肉等眾多快速發展的新技術都在為航空工業提供著新的支持和保障。

1.太空經濟:面向廣袤宇宙的新市場

各種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推動了航天成本的大幅下降,並大大提升了安全性和舒適性,隨之而來則是商業航天活動的迅猛增長。這也使得在未來的二十年內,太空經濟將成長為一個高速增長的商業領域。

據摩根斯坦利和Haver Analytics的預測,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0530億美元。另據美國美林銀行分析師預測,到2045年,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2.7萬億美元。

去太空“淘金”:正在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

此外,據Space Foundation的數據顯示,這個萬億美元級的市場主要由三大領域所主導:產品與服務(55%)、基礎設施(25%)和政府部門(20%)

去太空“淘金”:正在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

  • 產品與服務:這是太空經濟商業活動最主要的部分,旨在滿足通訊、GPS定位、氣象監測、災害預測、遙感探測等特定需求。
  • 基礎設施:包括各種航空航天的基礎設施,如火箭、飛船、登陸器等航天器,地面和空間觀測站以及通訊接收器(如衛星、接收機和互聯網與電視終端)。
  • 政府部門:各國政府的航天機構都在積極部署各種設施,以監測和跟蹤太空活動,為民用和軍用領域提供相關資源和服務。

2.資本加速進入太空經濟領域

過去,受制於行業和技術壁壘,航空工業的參與者僅限於政府或超級富豪。隨著衛星和火箭技術的進步,航空成本得以大幅降低,也這拉低了航空工業的門檻,吸引了眾多民間資本和初創公司的加入,並帶動了全球太空探索領域的投資激增。

據太空技術諮詢公司Bryce Space & Technology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球已有180多家太空科技初創公司獲得投資,共吸引了超過184億美元的投資。

去太空“淘金”:正在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

根據上述報告,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僅在2017年,初創公司吸引的投資就達到了25億美元,創下近年來的投資高峰。可見,全球資本正在加速進入太空經濟領域。

在政策、資本和科技等因素的推動下,商業航天活動為全球太空經濟提供了前景可期的新市場。隨著眾多實用型的空間科技初創公司大膽地走到了該領域的前列,這些創新者將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推動太空經濟的發展,從而有望改變傳統航天領域的遊戲規則。

很多空間科技初創公司的商業模式都得到了資本、市場和政府的關注和支持,例如,提供衛星互聯網服務的SpaceX、專注小行星採礦的Deep Space Industries和Planetary Resources,以及進行深空探索的Blue Origin和維珍銀河等。

3.未來太空經濟的三個重要方向

從各國政府及科技公司的動態來看,旅遊、軍事、空間資源正在成為未來太空經濟的三個重要方向。

1.太空旅遊

2001年,美國商人Dennis Tito花費2000萬美元去體驗國際空間站的生活,成為全球第一個太空遊客。

在之後的十多年裡,受制於多種因素,能夠進入太空的普通人屈指可數。據world space flight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7月,全球大約有560人去過太空,其中游客只有8人。

去太空“淘金”:正在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

隨著太空發射、運營等成本的大幅下降,這種情況將會很快改變,例如維珍銀河將在2020年推出的90分鐘亞軌道飛行旅遊的預售票價只有25萬美元。儘管這個價格對大多數人而言,仍然遙不可及,但以這種發展速度,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太空旅遊的價格可以降到更多人能夠接受的水平。

2.太空軍備競賽

隨著航天工業的技術突破,競爭正在從地面、天空,向著更遙遠的宇宙空間延伸。各國開始投入大量資源,以確保其空域邊界的安全,以抵禦那些來自地面和太空的各種風險。

去太空“淘金”:正在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

在過去幾年中,隨著多個國家啟動了太空項目,可以預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全球太空軍備競賽將變得更加激烈。

  • 今年1月,有消息稱,日本政府已經著手研究新的美日共同作戰計劃,並把陸、海、空、太空、網絡空間和電磁空間等6個作戰域納入新作戰計劃的範圍,特別是將人造衛星的破壞行為納入了太空領域的共同作戰計劃之中。
  • 今年3月,印度完成了該國第一次反衛星導彈試驗,利用導彈將距地面約300公里軌道高度的衛星摧毀。據稱,該試驗產生的大量軌道碎片,可能會在太空造成“混亂”。
  • 今年8月,美國正式成立美國太空司令部,其任務目標是阻止美軍的競爭對手“未來挑戰美國的太空物資或太空行動”。預計將在2020年組建一支獨立於海、陸、空、海軍陸戰隊和國民警衛隊的太空部隊,成為美軍的第六大軍種。
  • 今年8月,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宣佈發明出一種新技術,讓衛星具備隱形功能,使地面上的光學儀器無法發現跟蹤衛星。

3.太空資源探索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和消費的增長,人類對各種資源的利用正在造成“生態超載”。據預測,未來一個世紀內,我們面臨著將多種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局面。

據全球足跡網絡組織(GFN)的信息顯示,自1970年起,因人類過度索取造成超越地球生態臨界點的日期越來越提前。

7月29日是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意味著在7月29日,我們已經把地球今年的資源全部用盡,是30年來日期最早的一年。而2010年這一日期為8月7日,2000年為9月23日,1900年為10月11日。

在地球資源日益枯竭的大背景下,得益於航空技術的飛躍,政府部門和航空企業開始將目標放到了地球之外,計劃擴大對整個太陽系的勘探和開發,以收穫更多資源並維持人類的生存需求。

去太空“淘金”:正在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

據統計,在近地軌道上,已探明的小行星數量就高達9千多顆,其中,部分小行星內部含有不可估量的水和貴金屬資源,一旦開採成功,將極大地緩解地球資源短缺的問題。

在太空採礦這場面向未來的競賽中,美國和盧森堡已經走到了前面,並利用《外層空間條約》等國際公約的漏洞推出了各自的太空採礦計劃。

2015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鼓勵美國公司對小行星資源進行商業勘探和利用。

2016年2月,盧森堡頒佈《太空資源法案》,開始探索太空資源的商業化。目前已有約10家太空採礦公司在盧森堡進行註冊,並獲得了約2.23億美元的資金支持。據盧森堡SpaceResources.lu項目負責人表示,“自2016年2月以來,我們與近200家相關的公司進行了互動。”

Planetary Resources、Deep Space Industries、ispace、Moon Express等科技創業公司已經成為太空採礦的探路者。儘管目前太空採礦技術仍然停留在設計開發階段,但一旦這些技術得到突破,將促使更多的私人商業公司參與到該遊戲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