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51年前,30斤粮票救了他一家人命;51年后千里迢迢一定要找到恩人

51年前,30斤粮票救了他一家人命;

51年后,千里迢迢到黄骅一定要找到恩人“杜向山”。

在沧州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

杜向山,终于找到了!

前 情 回 顾

51年前,30斤粮票救了他一家人命;51年后千里迢迢一定要找到恩人

51年前的赠粮票之恩,臧犁疆老两口始终念念不忘。

热心人合力寻找

臧犁疆老人千里迢迢寻找恩人杜向山的报道刊发后,引起众多市民关注。当天,黄骅市民曹雁云的同学群就转发并讨论此事,大家细读每一个细节。群友刘治海根据“杜向山是黄骅县杜权村人……”一句话提出疑问:黄骅没有“杜权村”,会不会把吕桥镇的“东坛村”听成了“杜权村”?

这个疑问点醒了曹雁云,他立刻打电话给东坛村的表叔刘振山,经询问,东坛村并无此人。但刘振山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大城县有个杜权村,村里干企业的多,可以打听下。经电话询问,村里确实有叫“杜向山”的人,但已去世多年,他有个女儿杜爱金就嫁在本村。经过一番周折,刘振山找到了杜爱金的联系方式。

与此同时,杜爱金的儿子纪朝文也看到了寻人信息,并向母亲询问,杜爱金确认,臧犁疆要找的“杜向山”正是她的父亲。同时看到寻人信息的还有杜向山的小女儿杜玲,她在信息后留言:“我是杜向山的女儿,已经过去了51年,您还能记着我父亲的名字,我感到欣慰,我为父亲自豪。”

就这样,“杜向山”的信息越来越多,“杜向山”的亲属也越来越多地被找到。

女儿讲述父亲为人

杜爱金说,父亲杜向山1931年生人,育有七个女儿,年轻时就外出谋生。上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二建当会计,后来公司划归天津,他又去新疆支边。“文革”开始后,新疆形势很乱,生产也不搞了,杜向山就从新疆返回家乡,一边务农,一边跟人合作办厂。后来得了脑血栓,2001年去世,墓地就在杜权村附近。母亲也于2017年去世。

在女儿们眼里,父亲生活俭朴,但经常救济别人。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也做些缝纫零活,家里条件虽不算好,但仍经常借钱借粮给别人,父亲也记不住借出的数目,别人不还也不催账。

杜爱金说,父亲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关于送人30斤粮票的事还是后来听母亲说的,详细情况不是很了解。事隔51年,看到臧犁疆老人千里迢迢前来感谢当年父亲的帮助,她非常感动。

杜向山的大女儿杜富珍猜测,父亲当年说自己是黄骅人,或许因为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城与黄骅同属天津专区管辖,又相邻较近,黄骅又很有名,或者当时还有黄骅县的人也给了他粮票。

臧犁疆写书感念杜向山

当得到“杜向山”的确切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臧犁疆,将杜向山60多岁时的照片传给他。由于容貌变化较大,臧犁疆本人也年事已高,不敢确认。随后,杜向山的女儿杜富珍、杜爱金分别与臧犁疆通了电话,介绍杜向山的情况和为人,臧犁疆终于确定照片中的人就是杜向山。

“谢谢您还记得我们的父亲,告诉我们当年的那些事,我们为父亲自豪!”电话这头,杜富珍激动地说。电话那头,臧犁疆也激动万分:“能找到你们姐妹很高兴,感谢你们父亲当年的无私馈赠,救了我全家,杜大哥做人无私、品格高尚,我会永远怀念他。”目前,臧犁疆正在撰写回忆录,里面要详细记载杜向山对他们全家的救命之恩,等明年出版后,他要带着这本书到杜向山墓前悼念。

臧犁疆说,过去路途遥远,信息不发达,自身经历也很复杂,所以寻找杜大哥有拖延。他曾到新疆二建公司找过,也在网上搜过,但都没消息。寻找杜向山是他晚年的一大心愿,所以才千里迢迢来黄骅,他要感谢沧州的媒体和热心市民,帮他完成了多年的夙愿。

来源

沧州晚报、黄骅报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