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過後,會和2003年一樣“報復性”消費嗎?

一場突然襲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2020年的節奏。而因為疫情的緣故,大家此前也都一直“隔離”在家。慢慢的似乎改變了一大部分人的情感方式、消費習慣,以及思考的立場。在此前,很多人都因為疫情“困”出了“毛病”,都在喊著自己要“出去玩”。當時網絡上,我們常常能看到,等到疫情結束要吃火鍋、烤肉、奶茶等等。但是,現在疫情也已經取得了新的進展,疫情似乎也即將結束,人們能夠走出家門。但是你真的還會和2003年非典結束後一樣,選擇“報復性”消費嗎?

當然,的確有消費的新聞被報道。浙江杭州,某購物城5小時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100萬。大家的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消費熱情。但這只是一部分人,我們發現這類人僅佔了很小的一部分。超過九成的人,似乎已經不再會這樣選擇。

疫情過後,會和2003年一樣“報復性”消費嗎?

他們疑惑:這麼久沒有上班,你還有錢去在疫情結束後選擇“報復性”消費嗎?網絡上,很多網友都哭訴,等到疫情結束後,或許並不會單純地選擇“報復性”消費,而是選擇“報復性”賺錢。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疫情的原因,讓我們復工的時間是一拖再拖。經歷了此次的疫情,我們發現現金流才是“王道”。人們的情感方式、消費習慣以及思考的立場,都發生了新的改變。甚至不少曾經“月光族”的年輕人們,也不再肆意地消費。

疫情過後,會和2003年一樣“報復性”消費嗎?

此前,某博主在自己的朋友圈以及好友圈,做了一個趣味問答:如果在某一天,疫情突然“戛然而止”,你會真的如一開始打算的那般,選擇“報復性”消費嗎?得到的調查答案,讓我們驚訝鏡,一起來看看具體情況吧!

調查的數據顯示:六成的受訪者表示不會;三成的受訪者更是直言,不僅不會,還會從現在開始徹底改變自己的消費方式;僅有剩下的一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會在某些方便進行“報復性”消費。而要知道這僅有一成的受訪中,很多還不是花錢的“報復性”行為,而是選擇出門溜達、朋友聊天等等。這個現象,的確是超出我們的想象的。因為2003年非典結束的時候,可是另一番“風光”。

當年非典結束後,很多行業都接單到手軟。人們戰勝病魔的那一刻,是久違瞭解脫。在沉睡了許久後,所有的激情都被釋放。當時餐飲業、KTV等訂單都能夠預約到三個月後。而旅遊業也是接單無數,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去釋放自己的壓力。

疫情過後,會和2003年一樣“報復性”消費嗎?

而2003年的時候,為何可以有,現在的2020年卻不能繼續擁有呢?當時我國剛加入WTO沒多久,外部需求旺盛。而且當時的電商也沒有現在這樣的發達,大家都被困的太久了,自然需要反彈。而現在2020年,我們能夠吃到的WTO的紅利,又剩下了多少了呢?所以,2003年都出現過“報復性”消費了,今年疫情結束後,大家的答案又為何發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呢?

什麼行為能夠被稱之為“報復性”消費呢?就是那種不考慮後果的消費行為,就是“報復性”消費。而因為疫情的緣故,十天、半個月、一個月,甚至更久。這樣持續的“空窗期”,讓大部分人不再敢肆無忌憚。在大部分選擇不會“報復性”消費的受訪中,我們瞭解到,他們開始逐漸意識到“風險”,以及“危機”。這些產生的新的想法,讓他們不敢輕易就“報復性”消費,即便是疫情結束了,也不太可能。經歷了全民的抗疫,才發現我們人類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螻蟻”,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根本就經不起折騰。

當疫情來臨後,食材漲價、口罩漲價,如果沒有現金流,你要怎麼辦?他們漲價,就舉報真的是百分百正確嗎?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躲在”家裡,安全健康。這些工廠、商場的員工,卻冒著風險,給我們帶來生活上的支持。本身就是春節假期,人工成本不需要上漲嗎?再加上春節本身是休息的時候,很多原材料的價格也在不停的波動,尤其是上漲。適當的漲價,就應該被舉報嗎?

某知名藥店的員工,向記者透露:明明都將進貨的單據,貼出來了。在接到和平時不一樣的售價的時候,消費者們都“瘋狂”了。認為藥店是在掙“黑錢”,實在是太冤了。現在很多口罩工廠,能夠保持不錯的售價,都是一個社會責任感在支撐著他們。

大家應該都有聽說,一家尿不溼生產線,將自己的機器改成了口罩生產線。而這個改造的過程是不可逆的,而尿不溼的盈利空間是絕對高於口罩的。而且等到疫情結束後,口罩很有可能需求量會出現大量的下滑。所以,他們還敢將自己的生產線改成口罩生產線,適當的漲價生產的口罩,有何不妥嗎?

疫情過後,會和2003年一樣“報復性”消費嗎?

聊完了這些,我們再繼續回到“報復性”消費上。不只是消費者們不會選擇,很多的老闆們,也都表示:自己不信會有“報復性”消費。一家服務業老闆,向記者透露:自己二月還勉強能夠發的起工資,三月工資只得停發了。現在的情況下,自己也已經做好了清算的準備了。

不管是疫情有還是沒有,該高調消費的還會高調消費。所謂疫情結束後,就“報復性”消費的都只是暫時的想法。在經歷了長時間“只進不出”的日子,人們在日後的消費過程中,或許會更加的趨向於理性化。

再加上,現在人們身上有房貸、車貸的壓力,有贍養老人、教育孩子的生活壓力,工作也有被裁員的壓力。在無數“隱形”手下面,還敢“報復性”消費嗎?不過是且看且珍惜罷了! 疫情結束後,或許我們會更加的理智。開始為自己最真實的需求,為可能發生的風險,為自己的成長去“買單”。

疫情過後,會和2003年一樣“報復性”消費嗎?

疫情結束後,九成人選擇不會“報復性”消費,也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經歷了一場突然襲來的疫情,讓我們更加明白古人的那句古話:有糧在手,心中不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