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用戶100772288633


當年韓信能夠率軍出川,打敗項羽,最終幫助劉邦統一全國。而諸葛亮儘管前後經歷了五次北伐,可最終的結果是,他不但沒能統一全國,甚至連出川往前挺進一步都沒能做到。

(韓信劇照)

同樣是從四川出發向中原進軍,為何韓信能夠成功,諸葛亮沒能成功呢?

一、韓信出其不意,諸葛亮意圖明顯。

韓信之所以能夠出川,完全是出其不意。

當劉邦被項羽封在偏遠的漢中的時候,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燒掉棧道,一開始就做出了不想再返回中原,而只是在漢中當一個藩王的樣子。

這件事,屬於提前謀劃。而這個提前謀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讓項羽不再把劉邦放在眼裡,認為劉邦再也不會出來鬧事。同時,負責鎮守三秦的章邯等人也麻痺大意,沒有著力去準備。

所有這些,都為後來韓信出其不意進攻三秦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北伐的做法完全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在第一次見到劉備,給劉備做出“隆中對”的時候,就已經把以四川為根據地,從漢中出發北上的策略給說出來了。應該說,這個策略後來肯定傳遍了全國各地。後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了北伐,更是做了長達一年的準備,先是統一政權軍權,接著又平定南方,同時再徵集隊伍,準備糧草。當所有這些事完成,諸葛亮在北伐之前,還給劉禪上了一篇《出師表》。諸葛亮的文章文辭優美,情真意切,相信迅速就傳遞到了北方曹魏那裡。

可以說,諸葛亮的整個北伐行動,轟轟烈烈、浩浩蕩蕩,都是在陽光下操作的,毫無隱蔽性可言。

(諸葛亮劇照)

二、韓信用兵憑險,諸葛亮四平八穩。

韓信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家。而真正的軍事家,都是要講究戰爭謀略的。韓信之所以能夠打到關中,是在明修棧道的掩護下,暗度陳倉的結果。以至於當韓信兵臨城下的時候,雍王章邯還不相信,認為報告的士兵說謊。

而諸葛亮的做法完全不一樣。他的整個進攻,都顯得四平八穩,哪些部隊當前鋒,哪些部隊負責糧草押運,哪些部隊負責策應,都分配得清清楚楚,一目瞭然。

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雖然魏延只要求給他五千兵馬,少之又少,但是諸葛亮卻並沒有同意。他之所以不同意魏延這樣做,所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一是他認為魏延這是在冒險,冒險很可怕。二是認為魏延因為沒有當成前鋒,在鬧情緒。三是認為魏延不夠忠誠,擔心他這是去投奔魏國。

諸葛亮實在是因為想得太多,考慮得太周全,所以不肯做出哪怕一步小小的冒險行動。

後來,當馬謖丟掉街亭的時候,諸葛亮立刻就準備撤軍。事實上,丟掉街亭,並不是世界末日。好的軍事家,正好利用這一點,尋找新的戰機。但因為諸葛亮不肯冒險。認為丟掉街亭以後,大軍將“進退無據”,所以趕緊撤軍,大張旗鼓幹起來的第一次北伐行動,就匆匆結束了。

(馬謖劇照)

三、韓信為勝利不講人事,諸葛亮為人事丟掉勝利。

韓信在打仗的時候,為了勝利,他不會考慮人事上問題。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把士兵放在一個絕境,希望“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韓信考慮人事,他就會想到,一旦打敗了,那些被放到絕境的人,一定會在劉邦面前說他的壞話。

還有,韓信進攻齊國的時候,當時酈食其已經勸得齊國投降了,而韓信卻不管酈食其的安危,依然繼續進攻。事實上,韓信的這個做法,是幫助了劉邦。如果齊國不是打下來的,是投降過來的。雖然一時投降了,但最終依然是個強大的威脅。燕王臧荼就是投降過來的,但最後帶頭造反的,正是他。而“五百壯士”,以及田橫寧死也不願去跪在劉邦面前的故事,從反面證明,齊地的人,有著一顆怎樣不屈的心!

諸葛亮不一樣,他要特別考慮人事,確保整個蜀國集團的安定團結。

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以後,為什麼諸葛亮不肯繼續進軍?就是害怕再有失敗,會陷入人事糾紛中。而如果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馬謖身上,他自己也進行自貶。這樣一來,大家就會同情而擁護諸葛亮,內部就會很團結。

第二次北伐,當時負責押運糧草的李嚴,因為糧草無法到位,就謊稱無糧。諸葛亮知道李嚴在撒謊。按照一般的做法,他應該撤換一個人,讓別人來押運。但是,因為李嚴曾經是和諸葛亮一起被劉備託孤的兩人之一,諸葛亮害怕他這樣做,會引起別人猜疑他,因此,乾脆就把軍隊撤回來了。

諸葛亮這樣做,最後的結果是蜀國上下都很服氣他。就算是李嚴,在被劉禪拿下後,也一直相信諸葛亮能夠重新用他。後來聽說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失聲痛哭,覺得自己沒希望了。但是,考慮人事太多,卻實在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

四、韓信是捧心西子,諸葛亮是東施效顰。

韓信是歷史上第一次從漢中出發,往中原打的。之前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正因為如此,所以項羽政權才沒有準備。

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從漢中北伐的時候,已經有韓信成功的經驗了。而魏國政權,也相應地做好了準備。因此,諸葛亮要想再採用這個辦法,就有點東施效顰,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華陽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諸葛亮不敢放膽去幹,一味的求穩,才錯失良機。

1、走的路線不一樣

韓信走的是最近的路線,就是出大散關,直奔陳倉。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

之前劉邦為了迷惑項羽,將從巴蜀進入關中的棧道全部燒燬,向項羽

表示不會爭王

後來劉邦做大後,為了麻痺守陳倉的楚軍,劉邦一面命令樊噲“一個月修好棧道”,誰都知道不可能完成,陳倉守軍也沒當回事。誰知道韓信帶人馬,從一條無人知曉的小道,翻越過秦嶺,直奔陳倉

諸葛亮的路線是最遠的路線,要繞祁山過街亭,兜一個大圈子。

由於路程太遠,戰線太長,這邊是長途奔襲,人家魏軍以逸待勞,所以不好打。

2、戰爭環境不一樣

劉邦手下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主持大局,謀略、政務、軍事都有分工,出於良性發展。

蜀漢就不一樣了,缺謀士少將領,還面臨兵源不足,糧草短缺的一系列問題。還要面對魏、吳的封鎖,政治、經濟壓力很大大環境對諸葛亮就很不利,所以成功太難。

3、政治訴求不一樣

劉邦當時面臨的問題就是“問鼎中原”,天下百姓經過常年戰爭,都想快點結束。韓信只需將重要城市拿下,戰爭就結束了。

而蜀漢不一樣,蜀漢需要富饒的關中來積蓄力量

因此諸葛亮面臨的不僅僅是“攻城奪寨”,共需要治理管轄,這就大大增加了難度。

每個地方都要留守官兵,造成兵力分散,也是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之一


老蟲


大家好,我是歷史上的事。作為一名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劉邦去漢中時帶了3萬部隊,此外還有數萬人追隨,另外他曾經派酈商率軍去平定漢中,這路軍馬也有數萬之眾,所以韓信出漢中時統帥的漢軍足有10多萬人,而且這些部隊經歷了秦末的農民戰爭,身經百戰,戰鬥力非常強大。

其次他的對手三塞王總兵力不過5萬,其中章邯部下只有3萬多。章邯雖然也是一員名將,但是他原來統帥的部隊被項羽殺了個乾乾淨淨,這3萬多人是他到雍地以後才招募的。韓信出陳倉時他任雍王不過4個月,那麼他的部隊組建時間更短,戰鬥力堪憂。

最後此時項羽忙著鎮壓齊地的叛亂,無暇顧及關中,因此韓信是以兩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和絕對的戰鬥力優勢出漢中,章邯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不過就算這樣,韓信還是用了10個月時間才平定了關中。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歷史領域相關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波仔談歷史


自戰國起,有一地方,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關之中,名為關中,此地,肥土河流,無一不缺,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王朝建都,大多選在此地。

三國時期,諸葛亮多次北伐,也為佔下這一片土地。然而多次北伐,卻屢屢失敗,不僅僅是兵力不夠,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缺糧。



在運輸極其緩慢的古代,糧草的運輸一向是重中之重,國力的增長,國家經濟的發展,都是為了在擴大疆土面積的時候,有足夠的軍事力量,糧草,就是軍事力量的一部分,充足的糧草,能夠支撐連續的戰爭,能夠穩固軍隊的戰力,能再無法強攻的情況下,有足夠的資本支持軍隊打上持久戰。



諸葛亮北伐,走的是穩健的步步為營的計謀,而糧草拖了後腿,總是缺糧。同樣是出川,劉邦起義的時候,卻從來沒有缺少過糧草,這又是為什麼呢?

和諸葛亮一樣,劉邦本來根據地也是巴蜀,一塊沃土,和諸葛亮不同的有兩點,一是當時巴蜀到關中,有水路,兩地有水路直通,劉邦攻打的時候,後方可以通過水路將糧草直接運到前線,不需要繞一大圈的陸路,然而真是天意註定,劉邦之後,發生了一場地震,阻斷了這條水路,三國之時,運送糧草,必須翻山越嶺,道路崎嶇,在運送之時,就會消耗大量糧草,諸葛亮在作戰之時,糧草供應完全無法準時;



二是諸葛亮和劉邦的作戰方式不同,劉邦當時攻下關中,用的是韓信的計謀,韓信和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敵方毫無防備之下,一舉攻下三方勢力,當然韓信軍事能力實在卓越,在打仗上面,上下五千年,都沒幾人能出其右,劉邦勝就勝在暗中佈局,快速奇襲。



而諸葛亮正好相反,蜀國想要攻下魏國,本就是以弱勝強,難上加難。當初魏延建議諸葛亮奇襲魏國,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他認為風險太大,他選擇穩穩當當的進攻,說是進攻,其實更像是消耗戰,曹魏能抗下這種消耗,蜀漢卻抗不下,輸就輸在千山萬水的後方糧草運輸,耗時耗力,沒有成效,結局眾人知曉,自然是以失敗告終。

足夠的糧草,才能支撐足夠的戰爭,運輸的及時,才能支撐足夠的軍力。

各位大神喜歡點個關注或者點個讚唄,謝謝!


小染愛歷史


韓信能出關,諸葛亮不能出關,主要原因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總結出以下幾條原因:

第一,韓信擁有絕對的天時優勢,諸葛亮沒有,一場戰爭的勝利,一定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中的一個才能取勝,而韓信出關時,項羽暴政,實行封王制,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天時在劉邦這邊,韓信出關夢節節勝利。反觀諸葛亮,魏國經歷曹家三代治理,民心所向,政權穩定,兵強馬壯,諸葛亮此時北伐,沒有天時優勢,跟韓信出關時,完全不是一個形式。再其次,韓信、諸葛亮都是從漢中出兵,千里作戰,沒有地理優勢,至於人和這裡可以說是軍事力量,但是韓信當時所處的軍事力量也比諸葛亮強,一個是精銳部隊,一個是新兵蛋子。

第二,後勤保障不同,韓信後勤有蕭何,又有張良控制整個大局,所以韓信在前方打仗,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打仗,不用擔心後勤問題。反觀諸葛亮,諸葛亮一但離開漢中北伐,後勤這一塊空虛,沒有人能像蕭何這樣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糧草,還不是得諸葛亮來做,諸葛亮不但要在前方作戰,還要顧後勤,又要控制整個大局,所以諸葛亮北伐是一個人把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活都同時幹了,一人難分三身,所以每次北伐都因糧草不足而退兵。

第三,對手不同,韓信出關時,對手不堪一擊,章邯雖會用兵,但是人人得而誅之,要兵也沒兵,軍隊也潰散,不堪一擊,韓信出關沒有對手而言,而且出關時韓信的軍事力量遠比對手強,而強大的項羽被劉邦拖住,韓信對付的都是些不會用兵的文臣。而諸葛亮則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一出關遇到用兵高手曹真,後面好不容易整死曹真,之後又來個司馬懿,魏國人才源源不斷吶,司馬懿之後又來鄧艾,鄧艾之後又來杜預,這時候,蜀國東吳哪裡還有人才而言?曹真,郭淮,張頜,司馬懿這些當世名將,哪個都比韓信對手強,而且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動不動就是出兵十幾萬。

韓信與諸葛亮出關時,在天時地利人力方面,韓信佔有天時和人力兩個優勢,而諸葛亮三者一個都沒有佔,諸葛亮北伐一定會敗,如果諸葛亮能跟對手打成平手,這就已經遠比韓信強很多,但是諸葛亮不但打成平手,更打出勝利的戰爭。這裡還沒有討論對方統帥用兵問題,只能說韓信出兵遇到的對手是菜鳥,諸葛亮遇到的對手是王者。二者對手比拼不在一個層次上面。


汐水柔情


韓信出川,一次便得以成功,而諸葛亮五次北伐卻都以失利而告終,是諸葛亮不如韓信嗎?或許問題不能這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韓信出蜀和諸葛亮北伐在戰略大環境,政權內部環境,對大局的影響以及民心所向等方面都是不相同的。

在戰略大環境中,劉邦面臨的環境沒有蜀漢面臨的環境惡劣,秦末群雄並起,劉邦的力量在各諸侯力量中並不是最強大的,所以雖然面臨著壓力,但是壓力卻是可以承擔得起,當時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而且還有章邯等人在北方牽制劉邦,再加上劉邦入蜀後即燒燬子午谷棧道以明“忠心”,所以項羽對劉邦雖有戒備,但還未將其列為首要目標。

蜀漢面臨的環境則大不一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成型,曹魏早就一統北方並且經營多年,而吳國雖弱於曹魏,但還是要強於蜀漢,失荊州、夷陵戰敗讓蜀國元氣大傷,進軍中原、還於舊都的道路比夷陵之戰前變得更加艱難,北伐成為出蜀的唯一選擇,而相較於混亂的天下和統一曹魏,後者出蜀之路自然要困難上許多。

在政權內部環境上,兩者面臨的境況也不一樣,失荊州、夷陵戰敗讓蜀漢內部陷入了一個比較危險的境地,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股勢力摻雜,劉備在世是還能進行壓制,荊州集團為首,但是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勢力均衡被打破,荊州集團不得不與東州集團聯合,李嚴同成為託孤大臣就很有說服力,為了維護內部,諸葛亮只能通過嚴明紀律,一視同仁的方法來穩定蜀漢內部,但這種強力的手段都建立在一個目標上,那就是北伐成功,一旦遭到重創,那麼蜀漢內部還是會受到強烈衝擊。

而劉邦當時則不用為這種情況擔心,劉邦的漢軍人才濟濟,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軍隊也多為精銳,而蜀漢的精銳則大多喪命於夷陵,重新打造一支經過戰火磨鍊的軍隊並非一件易事;劉邦要做的只是和項羽爭天下,而蜀漢要做的是北伐以獲得雍涼之地和關中平原,再以此為跳板修養生息後再和魏、吳爭天下。

北伐之敵的強弱和民心也不一樣,韓信面對的是章邯、司馬欣等人,他們雖然佔據關中平原,但是實力弱於漢軍,再加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軍事突然性和糧草經渭水運輸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軍事行動成功的可能性,但是諸葛亮的北伐面臨的局面並不一樣,渭水改道使得出蜀和糧草運輸更加困難,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後魏軍的嚴陣以待也使得各種戰略計謀的運用失去了很多空間,只能說馬謖失街亭讓諸葛亮失去了最好的北伐機會,本來魏軍將吳國作為主要目標,而第一次北伐直接點醒了魏國,後面的北伐之路更加艱難。

在民心方面,劉邦早在入咸陽時就約法三章,善待民眾,為他在民間贏得了政治資本,而項羽和章邯在秦地的所作所為早就失卻了民心,所以對於韓信,關中人是歡迎、接納的,但是蜀漢並沒有這種待遇,曹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句詩道出了三國的民間疾苦,常年的戰爭已經使得民眾不再關心誰來執天下牛耳,民眾想要的是結束戰爭,不服兵役,過安穩日子,所以民心只求安定,不求誰來執政。

總之,韓信和諸葛亮雖然都從蜀地出發,但是兩者面臨的環境卻是大相徑庭的,而這直接導致兩者最終會取得不同的結果。


小藝的史料館


韓信出川的時候和諸葛亮那時候所面對的局勢不同,實力不同,自然結果不同。

劉邦去漢中時帶了3萬部隊,此外還有數萬人追隨,另外他曾經派酈商率軍去平定漢中,這路軍馬也有數萬之眾,所以韓信出漢中時統帥的漢軍足有10多萬人,而且這些部隊經歷了秦末的農民戰爭,身經百戰,戰鬥力非常強大。

而他的對手三塞王總兵力不過5萬,其中章邯部下只有3萬多。章邯雖然也是一員名將,但是他原來統帥的部隊被項羽殺了個乾乾淨淨,這3萬多人是他到雍地以後才招募的。韓信出陳倉時他任雍王不過4個月,那麼他的部隊組建時間更短,戰鬥力堪憂。

而且此時項羽忙著鎮壓齊地的叛亂,無暇顧及關中,因此韓信是以兩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和絕對的戰鬥力優勢出漢中,章邯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不過就算這樣,韓信還是用了10個月時間才平定了關中。

而諸葛亮出漢中時情況則倒了過來,蜀漢北伐的兵力沒有具體的記載,但是之前劉備伐吳大約只有5萬人,經過夷陵之敗之後蜀軍損失很大,諸葛亮的北伐軍數量不會超過伐吳的兵力,最多也就是4、5萬人的樣子。而且夷陵之戰後蜀軍老兵損失慘重,此時的戰鬥力並不樂觀。

而魏國雖然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估計不足,但是關中胡人眾多,因此在雍涼二州一直有不少部隊駐守預防胡亂。而且魏國在洛陽一直駐有重兵,隨時可以支援關中。這種情況下,在關中蜀軍要面對的是兵力優勢的魏軍。此後魏國加強了關中的防禦,就更難打了。

如果諸葛亮也有兩倍的兵力優勢,關中魏軍也沒有增援,還有10個月的時間來慢慢解決關中魏軍,那麼他一樣可以平定關中,可惜韓信有的條件他都沒有,所以最後以失敗告終。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前提就是錯的,諸葛亮當然是出了川的,諸葛亮去世的五丈原在哪裡?在關中的寶雞了,屬渭水流域,只不過諸葛亮最終沒有打下長安進而統一全國而已。其中固然有諸葛亮和韓信本人的軍事才能長短,但更主要還是他們面對的敵人也不一樣。項羽封在關中的三秦王,因為投降項羽而使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在秦地本來就不得人心。而劉邦在進入關中時約法三章,所以比較順應民心,打下關中也不算多困難。

而諸葛亮面對的曹魏雍州不一樣,曹魏在雍州經營了數十年,可謂是根深蒂固。而且曹魏本身統一了北方,名將如雲,先後有曹真、司馬懿、郭淮等與蜀軍作戰。而蜀國比魏國弱小,所以直接拼會比較難,只能靠出其不意的戰術。但整體來說,諸葛亮的個人軍事能力比沒有比司馬懿等曹魏將領優秀太多,所以打不下關中也是情有可原了。當然,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追悼的。


林屋公子


戰爭不是一個人遊戲,往往都是一個集團與其它集團的鬥爭,秦亡之後楚漢兩個集團相互逐鹿中原,東漢某年又是群雄並起,而歷史中又有很多相似之處。

秦亡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實際上則被排擠到蜀地,而400年後劉邦的後人劉備又依靠蜀中之地成就了三足鼎立之勢,然而歷史又不是完全一樣。劉邦後來依靠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出川成功,而劉備死後諸葛亮則是多次北伐不利,最終三國歸晉。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是雙方集團的實力不一樣:劉邦集團擁有一流的戰將如樊噲等人,還有一流的軍事統帥韓信,以及遠在韓國的張良都幫劉邦索要漢中之地,更重要的是蕭何能保障前線充足的糧餉。反觀諸葛亮北伐期間,基本所有的事情只能依靠自己,後方時不時還拖後腿。雙方集團之間的力量根本沒有可比性,諸葛亮北伐的實力比劉邦差太多,此為一。

其次是對手的實力變化,韓信出川的時候,關中是分散的三股勢力,並且這三股勢力不得人心,並且這三股勢力都比劉邦的實力弱小,韓信完全有能力一打三。但是諸葛亮北伐時需要面對的是強大的魏國,魏國已經統一北方很多年,在關中地區也有基礎,並且魏國整體實力強於蜀國,諸葛亮北伐屬於以弱博強,成功本來就很困難,此為第二。

最後是諸葛亮於韓信用兵的差異,韓信會用奇兵,能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而諸葛亮為人謹慎,只能用正兵,不能採取奇襲的效果。韓信以大博小還採用奇兵,而諸葛亮以小博大而不用奇謀,能去勝的可能性就更低了,此為其三。

諸葛亮與韓信相比實力較弱,而對手實力又強,加上諸葛亮又不會用奇兵,所以韓信能出川,諸葛亮不能出川。


帝國烽火


最大的原因不是諸葛亮不如韓信,也不是當時的蜀漢不如劉邦軍,而是項羽不如曹操,更是有天差地別之間的差距。就好比一個人斗的過一條狗,另一個人打不過一隻老虎,並不是後者不如前者,而是老虎比狗強大太多了。

所以說,這件事的理由實際上非常簡單。

我們來看韓信之所以能夠出川的原因,雖然劉邦當時看起來比當時的項羽弱小很多,但實際上僅以當時的三秦之地而言,項羽由於路線長,守候在此的章邯等人並不能直面對抗劉邦。換句話說,韓信使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真正的目的是在章邯回援之前以閃電戰攻下咸陽,繼而拿下整個關中。實際上哪怕不用這個計謀,韓信也是能硬剛拿下的,只是損失比較大罷了。

但是到了蜀漢和曹魏的時候,蜀漢在曹魏面前實在太弱太弱了,當時的曹魏可是統治著全中國最為繁華和發達的中原一代,單純以實力比,蜀漢最多曹魏的五分之一。

在這種差距下,諸葛亮的任何計謀在絕對實力面前都幾乎不看一擊。實際上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如果劉邦韓信和項羽實力差距真的很大,即使拿下咸陽也守不住咸陽的,可韓信最終還是在硬碰硬中打敗了章邯,足以說明兩個實力差距其實並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