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中超選外援回到“蠻荒時代”?

中超新政出臺,其中最讓人關心的無疑是外援政策的調整。新賽季中超外援出場人數和註冊人數都有增加,允許每隊註冊6名外援且可以首發4人登場。不過,新政規定2020賽季開始新籤的外援,其年薪不得超過300萬歐元。

300萬歐元年薪並不低

中超聯賽在世界上能夠有一號,其實就是因為中超各隊在買外援時候的大手筆,那些頂級球星來到中超,動輒收入就超過千萬歐元。這個收入肯定是虛高的數字,以上海申花的沙拉維為例,他在羅馬的時候年薪收入不到200萬歐元,可來到中超後其收入增加了8倍。中超的水平不高,甚至在歐洲很多球員眼裡還算是“足球荒漠”,亞洲聯賽吸引歐美球星,靠的就是“不講理”的“超級收入”。

中超新政規定的300萬歐元稅後年薪,客觀說並不低了。咱們可以拿五大聯賽中排在“中游”的意甲舉例,300萬歐元年薪(含300萬歐元以下)可以簽到這樣的球員——德西利奧、本坦庫爾、德米拉爾、什克里尼亞爾、貝西諾、巴雷拉、比拉吉、丹布羅西奧、森西、勞塔羅、拉扎羅、斯皮納佐拉、姆希塔良、卡利尼奇、弗洛倫齊、科拉羅夫、迪亞瓦拉、法齊奧、扎尼奧洛、雲代爾、佩萊格里尼、克魯伊維特、克里斯坦特、切丁、雷比奇、恰爾汗奧盧、凱西、羅德里格斯、皮亞特克、帕奎塔、本納賽爾、米利科、古拉姆、阿蘭、魯伊、希薩伊、埃爾馬斯、法比安、迪洛倫佐、澤林斯基、米林科維奇、因莫比萊、阿切爾比、貝洛蒂、伊佐、拉薩爾特、基耶薩、巴代利、普爾加、米倫科維奇。

請注意,這裡列的只是尤文圖斯、國際米蘭、羅馬、AC米蘭、那不勒斯、拉齊奧、佛羅倫薩這幾支強隊裡的各國現役國腳(還排除了守門員位置的球員),沒有列出那些前國腳或無國腳身份的球星。看看這些名字,哪一個來到中超不都是獨當一面的球員?從這個層面上也能看出,中超球員收入虛高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還可以與近鄰韓國聯賽做一下對比,韓國聯賽最頂薪的外援是全北現代的巴西人洛佩斯,他的年薪收入不到100萬歐元。日本聯賽裡有一些“超級外援”,比如伊涅斯塔這樣的,不過大部分外援的收入水平相對於中超也並不高。也就是說300萬歐元的年薪,按理講可以買到不錯的球員。關鍵是中超已經給外援形成了一種“溢價”的形象,就是到中超來踢球,收入必須翻幾番。

引援要朝“實用型”發展

很多人在給中超球隊“出壞主意”,比如限薪令規定了年薪,但是沒有規定簽字費或者獎金什麼的,中超球隊可以“巧立名目”去繼續簽大牌外援。這就需要中超聯賽和中國足球,對俱樂部的行為進行細化監管,不能你出臺了一個規定,這個規定還未執行就“名存實亡”。中超球隊也應該學著“會過日子”,讓球隊能夠少花錢多辦事兒。有人說中超會回到類似於甲A的“蠻荒時代”,畢竟那個時候的外援價碼都非常低。像上海申花1994年引進的兩名俄羅斯外援,其月收入不過千餘人民幣。當年北京國安隊引進的“三杆洋槍”,最高身價的岡波斯也不到10萬美元。但你不能否認的是,甲A時代跟現在有著明顯的區別。那個時代外援不是主流,各隊的“扛把子”都是本土球員,外援只是補充。像當年霸主大連實德隊,他們甚至可以引進安迪爾森這樣的邊後衛,而現在引進外援必須是中軸線上的球員。即便在中國聯賽的“貧困”時期,也引進過很好的外援。像四川全興的馬麥羅、法比亞諾,他們在巴西都只是半職業甚至業餘球員,北京國安隊1997年的頭號射手安德雷斯,則是在西班牙第三級別聯賽效力。中超球隊與其想著怎麼去“欺騙”管理者,不如沉下心想想如何買到價廉物美的球員。

就算是溢價,300萬歐元年薪怎麼著也能引進在“原單位”年收入100萬歐元或100歐元以下的球員吧?現在我們的球隊把眼光更多投向的是歐洲五大聯賽的主力球星,認為只有這樣的球星才能提升球隊。中超球隊看來必須要把“市場號召力”放一放了,引援要朝著“實用型”發展。中超也不是沒有正面的例子,比如在長春隊和重慶隊效力了一段時間的波蘭前腰阿德里安,這名球員在中超算得上頂級前腰,但長春隊、重慶隊在他身上並沒有花多少錢,而像阿德里安這種水平和資歷的球員在歐美足球強國比比皆是。中超球隊的眼光不能只盯著五大聯賽,有很多渠道可以買到不錯的外援——比如五大聯賽的次級聯賽甚至更次級聯賽;比如五大聯賽之外的歐洲聯賽,像薩爾茨堡就是善於培養“半成品”的經典例子;比如南美和非洲的聯賽(南美也不見得非得盯著巴西、阿根廷,其他像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烏拉圭聯賽也有很多不錯的球員),那裡並不缺乏好球員,而且身價非常低廉;還比如亞洲的那些聯賽,像在日韓踢過球的外援,適應中國聯賽應該也會比較快。

俱樂部需完善球探系統

甲A時代買外援主要是兩個渠道——走出去親自考察;請過來進行試訓。當年在海埂曾經有過中學生拉著一三輪車,上面坐著倆外援去試訓這樣的故事,這可是實事兒,不是笑話。每年春訓的時候,都會有大批外援進行試訓。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試訓這種模式基本上沒有了,俱樂部看上一個外援就直接簽了。再有就是當年很多教練會走出去,觀看當地的聯賽進行選援,現在這種模式也基本上被精簡掉了。就像我們過去習慣下飯館吃飯,現在習慣叫外賣一樣,選擇外援的程序由於大批經紀人的存在變得簡單了。但在中超新政的壓力下,各個球隊其實也應該多少恢復過去的選援模式,那就是去“親自看”,眼見為實才能“淘到寶”。中超球隊大都很有錢,但是俱樂部系統很多還不完善,比如俱樂部的球探系統並不成熟。在中超新政增加外援人數但卻強制要求減少投入的情況下,中超俱樂部必須要完善球探系統,每年都應該有人“飄”在歐洲、南美、非洲那些看上去不引人注目的聯賽裡,去尋找適合球隊的球員。俱樂部在完善球員系統上投入越多,其實買外援時花的錢可能就越少。既然上面要求俱樂部“換個活法兒”,那大家夥兒就應該積極應對,而不是消極抱怨。

□本報記者 段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