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道德經》三說“不得已”,道破一個大忌諱


《道德經》三說“不得已”,道破一個大忌諱

《道德經》五千言,“不得已”三個字就出現了三次,而且是在29章、30章、31章連續出現,足見其分量和嚴重性。

而三個“不得已”,指向的都是一件事,以因果論,因就是“兵”,果就是“取天下”,合之就是以用兵取天下,延伸開來就是用強以建立功業,即世人所熱衷的路線和方向。而這件事,老子定性為“不祥”,可稱大凶之源、世間大戒,乃是一個大忌諱。

29章上來就講:“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這第一個不得已,意思乃是“不得、已”,也就是不可得、無所獲,“已”只是語氣助詞。但這不是說跟不得已無關,而恰恰是不得已的究竟處,不得已最終指向的就是不得而已。不得已是因,不得而已正是果,恰是其中奧妙處。所以老子這話的意思是說,取天下、治天下的有為,其實只是應緣順勢下的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你真以為人可有為、天下可取,就註定是一無所得、一無所獲。

為什麼不得呢?“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所謂神器,即是公器,老子所謂“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公器公有,天道才是真君,順應天道者才是替天行道的代理人,而不可妄為取執,這是以私犯公,如以一己之力對天道犯上作亂,當然必敗必失。任何有為以佔取資源,其實都是這個性質的,注意注意。佔有越多,越要懂得以公長保。

所以老子接著說:“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萬事萬物包括人世間,自有其動靜、緩急、強弱、成毀的變化節奏,整體形態只是通流中虛的,這告訴我們的就是順應二字。真正的智慧,只是如如看到萬事萬物的真實及其節奏,然後與其同頻共振、隨而律動,此即是順應真諦,而根本不在掌控,還是注意注意。愚人再強智勇力,也是為道所用;僅僅一個如如順應,卻是借力於天道而用道了也。此即“道法自然”之旨。

那麼人為什麼做不到呢?或者說人如何才能有效順應天道節律呢?這章最後講:“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甚、奢、泰,指向的都是個“欲”字,欲字的背後,又是個“私”字,就是這個私字,是人一切妄為的大中樞。若無此字,便是《莊子》所說:“汝徒處無為,則物自化。”無為就是不私,自化就是自然,如此就會自然自動地合乎天道運化的節律,根本不勞人力。

這章之所以稱果,就是從“目的”之根本上去矯正,而歸於無目的。而因正是從“手段”上矯正,亦歸於無手段,更為直接而切實,便是下面兩章所說。

30章開始就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這明顯是接著上一章說,因為人若具私有為,必然會以種種方式應用強力以爭取,這就是“以兵強天下”。佐人如此,領導者及每個人的自佐也是如此,所佐即是心,能佐即是智。如此則“其事好還”,是必定會遭報應的。因為這是進入了因果之局,因果又必會有陰陽兩面,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終是個流轉而已。且陰陽的強度是相配的,大福配大禍、大吉配大凶、大得配大失、大起配大落、大盛配大衰、大樂配大悲……這個局,還是莊子的“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不可出、無可避,既然進入,必受反噬。

即使聖人,也不例外。所以儒家講“聖人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所以佛家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道家講“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所以世間終究只有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的戲碼。所以你見了這樣的戲碼,立馬就以為是這人水平還不行,是錯的。只要入局,這便是免不了、逃不開的。作此念者,還是警醒自己背後的功利心吧,因為你心中有的只是成敗,是求個成而避個敗,是人意而非天道。

老子接著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大軍過後,人煙近絕,荒草萋萋,荊棘叢生,描述的便是因果機器發動運轉後“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慘烈。必有凶年的“必”與“兇”,告訴我們的正是這是定局。

那麼怎麼辦呢?老子給出的辦法就是:“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達到基本的目的就行了,比如用兵,只要取得勝利,實現了攘敵於外、保境安民的目的就可以了,不要為了報復趕盡殺絕,不要為了貪功更進一步,要時時把因果反噬這把劍懸在頭頂。一個“不敢”,言盡敬畏。說到底,還是一個應緣順勢,有了這個緣起,我既處局內,便相應地起而應對,應對了就行了,僅此而已。後面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也是再次強調那個真正的內因是在“私”,因私而有“勿”後面的一切,這裡提出的“不得已”,呼應前面的應緣順勢,才是真正的不得已。

30章最後一句於是再作總結:“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物壯則老是因為你的私已經把你的格局框定了,你格局再大、見識再高、經驗再足,也終是在這個私的格局內,總是有邊界和臨界的,應變性註定是不足的,你也只會本能地維護這個格局,於是就不能隨順天道運化的節律通流無礙,積累到你的負重極限的時候,就是形勢轉變、掉頭向下的時候。

天道運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不道早已,“已”就是完蛋,越壯就越快完蛋,自己看著辦吧。

所有的東西這兩章其實都講了,但老子還是意猶未盡,31章再次進行了發揮,所體現的就是其中的嚴重性。所以就不詳細講了,只需要再看看其中主旨的兩句,以加深印象:“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所強調的,還是一個“不得已”。

“恬淡為上”則道出了其中的真正關竅——人是不可能出因果之局的,但是心可以。只有順應之心,即是無私之心,也便是無心;既然無心,連痕跡都沒有,鬼神亦不能測,誰又能耐你何?心能如此,人所處的局面也會變化,因為你的格局變了,把邊界和臨界都打破了,你已經通流起來合乎天道運化的節律了,於是能擺脫掉“自作孽,不可活”。但儘管如此,天道運化依舊是成毀的流轉,你能做到的也只是避開了自造因果,而不可能避開天造因果,你所能成的也只是“盡人事”,終歸還是有“安天命”。這是人能做到的極限了,也沒什麼可遺憾和不甘的,因局是相局,境是性境,居性境之人與天地同在,不會再受制於而在意一隅的變幻。倒是還會遺憾和不甘者,同樣還是要回頭反省自己的功利心去。

我所謂大凶之源,即是這有私用強。我所謂世間大戒,即是反面的無私用弱。並不在行為和結果本身,而是在“用心”上,心為人之本,亦是一切人事之源。這兩點其實也是整部《道德經》的大主旨,譬如“無知無慾”、“我愚人之心、我獨昏昏、我獨悶悶、我獨頑似鄙”、“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無為、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等等,其實全是說這個。那個大忌諱,也正忌諱在用強固私。不犯忌諱的無私用弱,則還別有說道。

無私,自然就是公。無私的境界,在一般人眼裡只是道德,跟一般人無關的,可望而不可即,要求太高了,所以自暴自棄、當耳旁風者多。卻不知德就是道,道在人,即所謂德。曾有留言讓我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下到底什麼是王陽明的“良知”,我答從道德上,一件事是不是對的,應不應該做,人是可以當下立知的,不需要經過思考度量,人人如此,連傻子都能不做一些事,有這個功能的就是人本有的良知本體。但這個回答,其實只說了一半。

另一半則是:在人的良知不夠精明發顯的時候,還被私心雜念妄想業習慾望湧動遮蔽著的時候,其功能確實只能體現在個人品行上更多一些。但隨著良知的不斷髮現和精明,其功能就不會再侷限於個人品行了,而會給人帶來無與倫比的直抓本質的洞察力,與融會貫通的自在力,而這正是做事最高級的能力。因為良知是本體,這是本體本有的功能,到達這個程度,敢問到底是德是道?不過是你居於淺處,還是深處。

所以老子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是講闢德,就全錯了。老子只是告訴我們什麼是至德、天德。

老子的無私,也是如此。在最深處,它不是品行,而正是道顯——如前面所說,這是在打破你的邊界和臨界,而成就你更大的格局。正如以前舉過的例子,這邊界和臨界就如同杯子的壁和底,框定了它能裝的東西。只有打破這個設限託底,才能裝更多東西。人心亦是如此,私去一分,外物才能更進來一分,才能更多裝一分。所以無私的實質,並不是讓你放棄和失去,而恰恰是教你怎麼得到,什麼是真正的得到,什麼是得到的最高級謀略。老話所謂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老子所以說“以其無私故能其私”、“無為而無不為”。以得求得,小智所為;以舍求得,大智所能。

再來說用弱,柔弱除了是心性無為不爭的狀態,也確實是種手段。說白了,就是“迂迴”二字。用強即是用直,所謂很衝;迂迴則是用曲,所謂委婉。而天道行曲,所以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天體的運行都是走曲線的,從天體到粒子都是自旋的,時間是循環往復的,相對論又證明時空本身就是彎曲的。所以用柔弱行迂迴,才合天道;用強行直,則悖天道。天道行曲的道理又在哪裡呢?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只因萬法陰陽,所謂的行曲,就如太極圖所示,是陰陽互抱以互成的呈現,沒有這種互抱就沒有所成。天道所以是天道。

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真意即在此。

也就是說,所謂用柔弱行迂迴,即是要懂得和應用“陰陽互生互成”的法則——以舍而得,以退為進,以公謀私,以無馭有,都是其中之例。因天道如是,人要合天道亦必要如是。所以你再看老子那些話,自然就能豁然貫通,所謂“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所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

很多人因為這些話而斷定老子是陰謀論者,以為是教人耍陰謀,卻沒看到其中有個質的區別——老子這些是以無私為基的,是以合乎天道為目的的。無私與用弱,乃是一體兩面的自然而然。而那些陰謀之徒,哪個不是背後一個昭昭然的“我”?哪個不是兀兀一個“私”的硬核?以此硬核而用老子,叫做燈下黑,比不懂的人還要愚蠢。

所以最大的忌諱,說到最了當處,不過就是個“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