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创业板十周年,在探索中前行

创业板十周年,在探索中前行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在深交所正式开板;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集体挂牌,创业板市场交易正式启动。

十年弹指一挥间。尽管这十年来,我国创业板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仍然坚强地在探索中前行,不但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截至2019年10月25日,创业板市场共有775家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0.96%;总市值为5.68万亿元,增长了39.55倍,已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磨一剑

事实上,创业板开板前的酝酿阶段,可以再往前追溯10年。

2000年前后,随着以网络为主的科技事业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而展开的创业热,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也令各国的证券机构纷纷效仿,欧洲的德国、亚洲的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地区等,都先后开设了以接纳科技创业型企业为主的创业板。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也开始研究有关开设创业板的问题。当年深交所发表的《创业板宣言》,代表了那个时候市场各界对创业板的认识,大家都寄希望于推出一个突破原有框架与体系的板块,能够为成长中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通道,从而大力度地推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投资者创造参与并分享科技企业发展成果的机会。

然而,原本计划很快就会推出的创业板,却迟迟没有诞生。

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纳斯达克市场从5000多点下跌到2000来点,市场对科技股的风险投资迅速降温。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创业板更是遭受重创,曾经规模居欧洲之首的德国创业板在2003年宣布关闭,韩国的创业板则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调整后,被并入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至于中国香港地区的创业板,虽然至今还在运作,但与香港的主板市场相比,行情明显低迷,融资能力也不强。人们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之所以不太成功,与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力,特别是让一些缺乏成长性、质地平庸的企业上市有关。

面对这样的局面,正在策划中国创业板的人士,不得不开始调整原来的思路。而这以后,由于我国股市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接着又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市场大幅震荡,这也就使得创业板被暂时搁置。一直到2009年,有关方面才重新启动推出创业板的工作。而这个时候,如何避免重蹈海外创业板市场的覆辙,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就成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这基础上研究出来的创业板制度,自然不太可能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虽然在规则上也强调了对新兴产业的倾斜,以及对成长性的关注,但客观来说,还是把重点放在了对上市公司经营利润以及运行稳定性的考察上。

如此一来,创业板与沪深市场主板以及深市中小板的界限就显得有点模糊,相当数量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其实到其他板块上市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客观而言,创业特色不突出,也许正是其最大的不足之处。

快速成长的“代价”

当然,创业板仍具有其独特特点。它对新兴行业有较大的支持力度,吸引了一批归属于新经济的企业,这对于改变当时股票市场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批信息产业以及影视传媒、现代服务、生物医疗等行业的企业在创业板的集中上市,也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贡献了力量。

十年来,创业板中也的确涌现出了像爱尔眼科、同花顺、宋城演艺、迈瑞医疗、卓胜微等一批具有相应行业地位且成长性良好,并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上市公司。换个角度来说,尽管在体现支持创业型企业上市这一点上,创业板的作用不是特别明显,但仍然在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做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资本市场服务于创业企业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的支持力度相对更大。由于创业板公司在上市时的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而为了迅速做大做强,不少公司进行了以定向增发为主要形式的再融资。客观来说,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这种模式也的确让一些企业得以有条件进行较大规模的收购兼并,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在行业中的排名,并且一度也有了看上去不菲的业绩。

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这种再融资往往是与高价收购外部资产同步进行的,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并不很合理;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方面的缺陷,这种以高价进行的收购兼并不能保证相关资产的质量,甚至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徇私舞弊行为。

其结果是,虽然在某一段时期,创业板公司资本运作频频,业绩也大幅度上升,但没过多久有些公司就露出了马脚。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不少企业几乎就是一夜之间业绩出现变脸,而这其中来自影视传媒行业的公司所占比例相当大。

在创业板推出之初的四五年,影视传媒公司因为权重因素,在创业板指数中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它们不断膨胀的市值也驱使了创业板指数的大幅度飙升。2015年,创业板指数最高曾经冲到4000点以上,已经开始接近上证指数(当年最高是5100点),而这以后由于一些创业板股票泡沫的破灭,市值自然是大幅度下跌,尤其是高价收购兼并后来被证明是不良资产所带来的商誉减值,更是引爆了一个个业绩地雷,成为近几年笼罩在创业板之上挥之不去的阴霾。

于是,创业板指数也就有了连续3年的大调整,最低下探到1100多点,几乎跌到原点。时下,上证指数的位置在3000点附近,而创业板指数还不到1700点。显然,在除去股市震荡因素之外,近几年创业板本身的行情走势也是相对疲软的,以至现今不少投资者视投资创业板为畏途,而创业板公司在资本运作以及再融资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出路在哪里?

面对种种问题,出路在哪里?

2018年11月,党中央决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设科创板,并且进行注册制试点,同时强调科创板的成功经验将会复制、推广。如今,监管层已明确提出了创业板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就是要与科创板一样,进行注册制试点。

在科创板中试点注册制,把是否允许公司上市的选择权交给了市场。虽然科创板迄今才运行3个多月,上市公司数量还不到50家,但是它在注册制上所进行的实践,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某种程度上,创业板由于在服务对象上与科创板有着很高的重合度,因此进行注册制改革的条件,相较于主板、中小板等,还是更为完备的。因此,最近监管部门领导在谈及创业板改革时,非常直接地提到了要推动进行注册制试点。

的确,如果说海外创业板市场不太成功的一大教训,在于没有能够把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关,而中国地区的创业板又过于强调集中审核,使得创业板的创业特征不那么明显,并且在再融资的监管上又过于宽松,那么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制,在维持创业板独特定位的同时,努力把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关,同时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而根据自己的投资理念作出判断,显然是有利于创业板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发展的,其乐观前景应该也是广大投资者希望见到的。

新起点,新挑战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创业板,也面临新的挑战。

在过去的十年中,从市场分工上讲,创业板主要接纳的是科技型成长股,虽然在实际操作上执行得并不是特别严格,但至少在理论上还是有着相对明确的界定。而科创板的出现,无疑改变了这一原有的格局,那么今后创业板与科创板如何实行差异化发展呢?

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在服务对象等方面是很难完全区分开来的,而这就必然带来竞争。那么创业板与科创板各自的竞争优势又是什么呢?也许,现在看来,因为这些问题所引发的矛盾短期内还不会很尖锐,毕竟想要上市的公司还很多,交易所的选择余地还很大。但是未来呢?创业板要避免与科创板同质化竞争,关键点同样还是在改革上。

不久前,监管部门出台的有关资产重组的新规中,提到了允许创业板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借壳上市。这就在政策上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对于创业板这样一个有着近800家上市公司的市场来说,进行资本运作的空间无疑是巨大的。通过这一政策的落实,如果能够实现让优势企业借壳上市,不但可以化解现今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相对平庸、创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还能够整体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为支持新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无疑,基于创业板自身的情况,其能够进行的改革是多方面的,而在改革道路上的每一次跨越,都将为创业板注入活力。相信在创业板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中,它所进行的探索将更加深刻,取得的成就也更加巨大。

(作者为申万证券首席市场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