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威寧縣五里崗街道寒洞社區——念好“五字經”助推主題教育見實效

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威寧縣五里崗街道寒洞社區黨支部聚焦“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將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全過程,按照學思貫通、知行合一,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以初心引領方向,用使命呼喚擔當,堅持念好“五字經”,多形式、高質量推進主題教育。

念好“學”字,黨員教育抓起來。針對“學習不夠、理論功底不高,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不夠”問題,寒洞社區積極探索學習模式,在抓黨員幹部教育管理上力求實效。

一是領導帶頭學。社區黨支部書記積極帶頭自學,通過先學、先查、先改,以上率下,為黨支部全體黨員樹立了榜樣。

二是集中研討學。認真按照學習計劃,組織支部黨員按時學習,把學習教育往深裡走、心裡走、實裡走。截至目前,集中研討學習8次,內容涵蓋黨的政治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等8個方面,參加學習達90餘人次。

三是紅色教育現場學。組織黨員幹部赴羊街烈士陵園教育基地瞻仰烈士陵園紀念碑、重溫入黨誓詞活動進行革命傳統現場教育。

四是主動上門幫助學。針對年齡大、行動不便的黨員,“主動上門”為他們服務,使他們能夠及時補“鈣”,能夠足不出戶瞭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和目標要求,為全面開展好主題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念好“嚴”字,檢視問題改起來。按照“廣開言路聽意見、對照檢查找差距、檢視反思挖根源”的要求,重點做好“三對照一查找”,進一步增強檢視問題的針對性。

一是自己找。社區黨員幹部聚焦主責主業,緊扣“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總要求,對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對照黨章黨規、對照人民群眾新期待、對照先進典型和身邊榜樣,查找自身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守原則底線、服務人民群眾、提升能力素質方面的差距3條。

二是群眾提。積極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設立意見箱、微信群和熱線電話“三位一體”問題收集平臺,著力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切實打通“最後一公里”。截至目前,共徵集集體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困難訴求等方面問題4條,已辦結4條,辦結率100%。

三是相互幫。黨員幹部充分利用駐村幫戶工作日、日常走訪日等時機,通過拉家常、聊心事等方式,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梳理當前農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各類熱、難點問題14條。

四是集體議。針對群眾反映訴求,按照精準扶貧、社會救助、利益分配、政策不清等進行歸納整理,實行集體議。在整改落實中,按照“五查五比”的要求。目前,社區班子成員已整改21個,整改中3個。

念好“新”字,特色服務多起來。切實把主題教育體現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

一是做好一站式服務。設立便民服務中心,將社保、社會事務、矛盾調解、費用代繳、政策諮詢等與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社會事務全部納入,實行黨務、居務、服務雙公開,制定為民服務制度,簡化辦事流程,實現了由群眾自行辦理到全程代辦的轉變。

二是做好三單服務。採取群眾點單、支部下單、黨員接單“三單制”工作法,加強服務群眾的意識,幫助群眾解決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25件。建立“服務任務清單認領”制度,讓黨員根據自身優勢選擇服務和幫扶任務,積極參與為民辦事服務。

三是做好互助式服務。開展 “走、看、聽、問、訪、辦”六步服務模式,變“靜態”辦公為“動態”服務,變“被動”受理為“主動”上門,有效解決群眾的困難問題。

念好“做”字,黨群關係近起來。

一是組建土地流轉工作隊。召開群眾會,向群眾講透發展易地蔬菜產業的意義和惠民政策,積極爭取群眾的廣泛支持,有效減少土地流轉矛盾的發生,在半個月內完成土地流轉3600餘畝。

二是建立黨員先鋒隊。黨員先鋒隊們深入田間地頭,為蔬菜基地協調修建供水設施、產業路等做好協調服務,講政策、傳技術,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在10天內協調土地修建了2.4公里的產業路。

三是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結合“主題黨日”活動,開展黨員志願活動13次,組織黨員開展環境衛生清掃、困難幫扶、入戶宣傳等志願服務活動8次;開展黨員結對幫扶活動9次,在春節、中秋等節假日開展幫扶5次。

四是組建糾紛調處隊。多種形式,調解糾紛。加強社區綜治中心建設,充分發揮“一村一輔警”作用,在處理寒洞社區居民越級上訪問題上,社區糾紛調處隊積極發揮黨員的力量,黨員包戶做好疏導解釋工作,最終化解了多年的歷史遺留問題。

念好“聯”字,基層黨建活起來。

一是建強“三支隊伍”,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引領力。建強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注重選拔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帶動能力強的優秀人才作為農村黨組織帶頭人,發揮黨組織在組織創業、帶動創業中的引領作用。建強農村黨員隊伍。對社區黨員設崗定責,讓黨員在帶民富的實踐中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建強農村人才隊伍。通過建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同時鼓勵和引導有能力、有熱情的青年紮根基層、服務基層,在基層幹事創業。

二是大力實施各類人才回鄉創新創業。

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讓更多的返鄉能人在家鄉有大展身手的舞臺,特別是鼓勵在雲南、寧夏威寧籍蔬菜種植大戶返鄉創業,從而走出一條“群眾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共生共富”之路。

三是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生產合作、股份合作、勞務合作等多種形式,農投公司與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黨支部與一家一戶的農民建立起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四是用心、用情、用力幫扶。讓“沒想法”的貧困群眾腦子轉起來、心裡熱起來、身子動起來。通過深入開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教育激勵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著力激發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形成了“黨員圍著支部轉,支部帶著群眾幹”的良好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