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吴美铺:把“问题重重”变成“战果累累”

吴美铺 1978年9月生,毕业于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刑事侦察专业,2001年9月参加监狱工作,先后从事管教、副指导员、指导员等岗位,现为福州监狱五监区十四分监区分监区长,先后2次被局直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此次入围第二届“福建最美监狱人民警察”的“最美担当品质”类别。

“这几年过年时,小李都会打电话来问好,告诉我他事业发展的情况。看到他出狱后走上正道,事业蒸蒸日上,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我感到特别欣慰……”吴美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八年前,小李曾是福州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他入狱没多久,相处多年的女朋友就嫁了人。作为当年古田县的“一霸”,他暴跳如雷,发誓要杀了他们,哪怕判死刑也在所不惜。当时,作为福州监狱中队指导员的吴美铺立即找小李谈心。

“我问:‘你爱你的女朋友吗?’他说:‘爱。’我又问:‘那她现在这种归宿是不是更好呢?如果你爱她,就应该更多地为她着想。’他陷入了沉思……”吴美铺回忆说。

经过多次谈心、开导,小李内心的这块疙瘩渐渐解开了,性情平和了许多。出狱后,他离开家乡,到宁德市蕉城区养殖黑山羊,取得了成功,现在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当地的一名养殖能手。

“监狱是改造犯人的地方。”吴美铺说,像小李这样改邪归正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几年,吴美铺全身心投入改造犯人,也改造着五监区十四分监区的面貌,他以一位共产党人的果敢和担当、事先士卒、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把一个“困难重重”的分监区,变成了“战果累累”的荣誉室。

勇于担当挑重担

2016年,吴美铺被委任为五监区十四分监区长。他接手的分监区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犯人严重违规的多,改造难度大。再加上当时因出差、培训、病假等原因,11名民警中只有7名在岗,警力不足,思想浮动,畏难情绪突出。每年的狱政考核、生产考核都在全监狱倒数三名内。

面对问题不回避,面对挑战不退缩。吴美铺二话没说,接下这副担子。“上级让我挑起这个担子,我就要挑好。”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吴美铺多次找民警谈心,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并了解民警们的思想动态,对于民警们提出的具体困难,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他又和分监区民警一起研究犯情动态,确保实现“四无”目标;他理清民警岗位职责,细分责任田,加强民警日常管理考核……

一个个困难,在吴美铺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被克服,民警精气神有了明显改善,罪犯改造意识和自觉性有了大幅提高,整个五监区步入了良好的运行轨道。

以身作则带好头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从事监狱工作多年的吴美铺深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因为工作繁琐,事务繁忙,再加上长期饮食无规律,到2016年11月的一天,吴美铺值班时晕倒在岗位上,被紧急送医后被查出萎缩性胃体胃底靡烂,需要住院治疗。但仅住院一周,他就匆匆返回到工作岗位,监区领导多次劝其多休息,他都说“没事”。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分监区党小组长,他就是旗手,他就是标兵。吴美铺严格遵守监狱制度,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从上班准时到下班延时,从罪犯日常搜身到夜间讲评统一规范要求,从犯情分析到个别教育谈话,从劳动工具管理到处突预案演练,他在工作中总是尽力做得更好,没有最好。

在廉洁自律这样原则性的问题上,吴美铺更是紧绷着一根弦。2017年4月的一天,他的手机突然收到信息提示,有人分五次往他的手机里充值了5000元的话费。是罪犯家属行贿?还是有人故意栽赃?或是有人充错了号码?吴美铺一时间也无法判断,但他还果断作出反应,第一时间向监区党支部、监狱纪检监察室报告;并在纪检监察人员的监督下,通过移动公司将所充电话费原路全额退回。

兢兢业业创佳绩

十多年来多岗位的锤炼,他不断学习、实践、提高,练就一身本领。不论是罪犯的教育谈话,还是罪犯的考核奖惩;不论是“减、假、保”的执法业务,还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不论是犯情的评估摸排还是问题罪犯的管教帮扶,不论是生产工艺的梳理运用,还是线上流水的全面管理,从上班时的质量要求到下班后与厂家的沟通,面对各种各样纷繁复杂、多变的监狱工作他都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吴美铺接手十四分监区两年多来,通过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使分监区的面貌得到根本的改变:民警精气神有了明显改善,罪犯改造意识和自觉性有了大幅提高。 2016年,分监区罪犯全年未发生严重违规情况,一举甩掉了落后的帽子;2017年度,全面发展,迅速提升,分监区被监狱评为先进集体;2018年,分监区进入规范管理的轨道,罪犯规范化考核获得全监第一、狱政考核位列全监第一、生产考核排名全监第五,分监区再次荣获先进集体。

面对成绩,吴美铺说:“我没有什么本事,只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到更好。”他经常这样勉励同事,“工作你们要用心做,工作中遇到问题,要敢于处理,做好了是你们个人的成绩,做不好是我没教好,如果你们都把自己一摊子工作做好了,我也可以光荣地‘下岗了’!”

(本报记者 杨忠 谢伟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