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南澗茶葉產業的發展歷史

南澗茶葉產業的發展歷史

南澗規模化種植茶樹主要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最初為自由零散種植,一般在房前屋後、地埂上種植。1938年,政府發動種植“桑、麻、桐、茶”,採取罰款、關禁閉等手段強制種茶。種植方法為:“棵對棵、順山坡”。1954年,政府發動種茶,派遣茶葉技術輔導員大辦茶葉技術培訓班,派人到外地參觀學習,這一時期的種植方式為“稀大叢”。1964年,大理州委、州政府組織各縣有關領導到保山和彌渡竹園茶場學習,縣內組織大批工作隊員下鄉幫助興建集體茶場,建立了羅伯克、小古德等第一代骨幹茶場,其種植方式是“等高條栽”。1966年後,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部分茶園荒蕪,面積下降。1972年學習“大寨精神”,縣委組織人員到鳳慶縣參觀學習,全縣再次發動種茶,到1975年,茶園面積又有所發展。1976年,南澗引進貴州“湄塘”的密植茶園栽培技術,同年7月下旬,在龍平茶場種植17畝密植茶園作為樣板,然後組織人員到此參觀,緊接著開闢鳳凰山茶場。在鳳凰山茶場的帶動下,擁翠、新民、南澗、樂秋、無量、寶華等公社先後辦起了公社茶場,大力發展密植茶園。到1979年,建起了8個公社茶場和一批大隊茶場。

1985年3月,“南澗彝族自治縣茶廠”成立。1986年3月,“南澗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茶葉生產辦公室”成立,縣政府隨之加強了茶葉生產管理,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為南澗茶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86-1990年,全縣新發展茶園26515畝,到1990年底,全縣茶園面積發展到了60715畝。

1992年,“南澗縣茶樹良種場”成立,歸屬南澗縣茶葉生產工作站,開始引進、繁育和推廣無性系茶樹良種。由於1992-2001年全縣茶葉生產以鞏固提高為主,全縣無性系良種茶園發展緩慢。2001年,國家啟動了“從土地到餐桌食品安全行動計劃”,南澗縣獲得省農業廳和大理州政府的支持,啟動了“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園建設”,到2002-2005年,共建成了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園5980畝。

1995年11月,南澗引進臺商邱吉強先生在沙樂大歇廠進行烏龍茶種植和嫁接,並獲得成功。2000年8月引進臺商謝啟佑先生等5人購買無量鄉德安茶場,成立了“雲南大理華慶茶業有限公司”,墾複茶園新植無性系良種烏龍茶小葉種獲得成功。至2005年底,全縣有無性系良種烏龍茶園1000畝。

從1993年開始,南澗有23個茶葉企業相繼建立了初、精製合一生產體系,並有黑龍潭雲霧綠茶、羅伯克綠茶、碧溪翠綠、鳳嶺綠茶、浪滄秀芽等精製綠茶進入市場,並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2004年,公郎回營村委會群眾籌資70多萬元,創建了一個3669平方米的民辦茶葉交易市場,該市場以經營毛茶為主,吸引了眾多縣內外經銷商、精製廠家、種茶大戶到此交易,部分茶葉遠銷甘肅、新疆、廣東等地,年交易量6000噸,交易金額8000萬元,成為繼廣通茶葉交易市場之後滇西地區較大的毛茶交易市場。

到2005年止,南澗茶園面積發展到7.03萬畝,其中可採摘面積6.2萬畝,總產量3368噸,總產值4689萬元。全縣共有大小茶場79個,茶葉初制所37個,精製加工企業9個,種茶農戶達2.1萬戶,佔全縣總農戶的40%,面積和產量佔到大理州的60%,成為大理州的重點茶區,雲南省重點扶持的35個茶葉基地縣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