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陆浑水库生态效益

陆浑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大面积水面蒸发,使本地区空气湿度显著增加,从而降低了陆地水蒸发量,气候得到改善,促进了库区及其周边生态的良性循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促进了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陆浑灌区的伊川、临汝、汝阳、偃师、巩义、荥阳等县(市)原来裸露的山体,如今已是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大量鸟类在库区湿地栖息,过去已近绝迹的鸟兽大量繁衍,出没于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陆浑水库的建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陆浑水库生态效益

春到陆浑

一、水面蒸发与区域气候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些影响所造成的气候变化会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以及数量上进行重新分配,最终以逐渐改变水循环的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陆浑水库建成后,除担负防汛抗旱,水利发电,农林灌溉以及洛阳市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重要任务外,还对区域气候变化产生较大影响。水分蒸发既是地表热量平衡的组成部分,又是水资源平衡的组成部分,是水循环中最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蒸发又可对空气湿度,气温等气象要素起到调节作用。

陆浑水库生态效益

何村梯田

据2011《气象与环境科学》第34卷增刊《嵩县近45a 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一文,利用嵩县气象观测站近 45年(1965~2009 )年)的小型蒸发皿蒸发量,日照时数, 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 水汽压,降水量,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计算气候变化速率以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嵩县蒸发量的年、季节、月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各气象因子与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嵩县近45年,季节蒸发量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尤其是夏季蒸发量的减少,对全年蒸发量下降影响最大。1965~2009 年蒸发量平均值为1434.3毫米。1966 年最多,为2121.5毫米;1996 年蒸发量最少,为1144.0毫米,最多最少年蒸发量差值达到了977.5毫米。其中,春季蒸发量为440.3毫米,占总量的30.7%;夏季蒸发量为562.8毫米,占总量的39.2%;秋季蒸发量为 278.6毫米,占总量的19.4%;冬季蒸发量为152.7 毫米,占总量的10.6%。春季和夏季蒸发量较大,秋季次之,冬季的蒸发量为一年中最少。嵩县近45年月平均蒸发量为119.5毫米。其中,6 月最多,蒸发量为220.9 毫米;其次为5月;最少的是1月,只有45.4 毫米。通过对嵩县45年蒸发量的研究表明:陆浑水库水库大面积水面蒸发,使本地区空气湿度显著增加,从而降低了陆地水的蒸发量,水面蒸发量的变化影响着本区域的气候,促进了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二、维持伊河生态流量

生态流量(环境流量)是在维持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衡发挥的前提下,能够将河流的河床、水质和生态维持在良好状态所需要的河川径流条件。生态流量是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均衡发挥所需水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适当生态流量取决于如何平衡环境、经济、社会与河水利用的关系。

陆浑水库生态效益

陆浑泄洪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根据相关规划要求以及水资源配置实现可能性,确定伊河龙门站的非汛期生态基流为3.8立方米每秒,汛期生态基流为8立方米每秒。

陆浑水库建成后,其发电尾水与大坝渗流量之和,最少都大于5立方米每秒,满足伊河的非汛期生态基流要求。极大地缓解了伊河因以下三方面造成的水生态问题:一是水电开发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二是中下游城市河段水环境超载严重;三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存在超采现象。

三、生态环境

陆浑水库建成后,不仅解决了洛阳、郑州、平顶山等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供需矛盾,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嵩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五位一体”和“生态立县”战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2012年5月,以陆浑水库为主体申报国家湿地公园,于同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经过专门调查,摸清了陆浑水库野生动植物资源家底。

陆浑水库生态效益

陆浑天鹅

据《河南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包括水库海拔319.5米以下区域、县城公园建成区域及伊河一桥至何村乡崖口桥伊河入水库河道区域,总面积42.2239平方公里,划分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77科228属355种,其中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7种、被子植物340种,主要植物有欧美杨、旱柳、刺槐、臭椿、黄连木、楝、荆条、胡枝子、盐肤木、紫穗槐、芦苇、香蒲、狗牙根、苍耳、白茅、香附子等。区内已知脊椎动物有249种,其中鸟类174种、兽类10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19种、鱼类42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1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0种。鸟类主要有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鸳鸯、琵嘴鹭、阿穆尔隼、豆雁、灰雁、红腹锦鸡、普通鸬鹚、苍鹭、白鹭、斑嘴鸭、绿头鸭、赤麻鸭、白骨顶、黑水鸡、鹮嘴鹬、白腰草鹬、红嘴鸥、白鹡鸰等。大量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为陆浑水库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陆浑水库生态效益

陆浑海鸥

陆浑水库不仅是人们休闲游憩的湿地公园,也是洛阳市饮用水源地,被称为洛阳的“大水缸”。近年来,嵩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陆浑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使水库水质和库区湿地与鸟类得到了积极有效的保护。通过生态保护,不仅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而且为各种野生动物的栖居繁衍生息,营造了一个极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美好家园。构建了人在岸上走、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壮美图景。其中,素有“鸟类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从东北千里迢迢来到陆浑水库越冬。据洛阳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观测,自2008年以来,中华秋沙鸭已经连续多年选择在陆浑水库越冬,每年冬春季都有大量省内外摄影和观鸟爱好者来到陆浑水库,以观中华秋沙鸭那优美的体态和绰约的风姿。

(二)土壤生态功能改善

陆浑水库建成后,为豫西干旱的山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改变了过去十年九旱的自然状况。陆浑灌区内干、支、斗、农渠系密如蛛网、纵横交错,大小渠系建筑物星罗棋布,中小型水库长藤结瓜,构成了百万亩的灌溉网,在灌区形成小的水循环,补充了地下水源,增加了周边地区土壤湿度,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气候。使灌区小环境得到调节,而且随着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利用,可以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使土壤水盐运动向良性循环发展,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同时为种植、养殖业、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陆浑水库生态效益

陆浑大坝

陆浑灌区的伊川、临汝、汝阳、偃师、巩义、荥阳等县(市)原来裸露的山体,如今已是绿郁葱笼,峰峦叠翠。灌区植被增加了数万亩,仅巩义的鲁庄西村就有景观林和经济林1500亩,提高了空气质量,增加了地表含水量,减少了水土流失,美化了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