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我有一個家,家在大樹下,夏天有綠蔭,冬天擋風沙;我有一個家,家在藍天下,陽光照心扉,雨露潤新芽。”日前,這溫暖溫馨動人的旋律,在二七劇場裡輕輕地盪漾著,絲絲入扣的情感打動著每個人的心,觀眾席間不時地淚光閃閃。這是由第三代韓英的扮演者、歌劇表演藝術家劉丹麗領銜主演的民族歌劇《有愛才有家》的演出現場,“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劉德芬的感人故事被藝術家搬上舞臺,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戲劇梅花獎雙獎得主劉丹麗說:“與其說是我演活了劉德芬,倒不如說是劉德芬感動了我。”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有愛才有家》成催淚大戲

“感人與震撼就在於它的真實性,沒有一句是說大話的。”劉丹麗說。故事從劉德芬當福利院院長開始,她是帶著一些小情緒來上任的,因為這裡實在是太窮了,這個細節很真實,因為劉德芬也是個普通人。但是看到眼前那些孤獨的老人以及殘疾孩子們,她的心動了。於是,她留下來,同時也挽留住打算離開的青年楊帆。對於楊帆,劉德芬並不是想硬性將他留下來,而是跟他來了個兩年之約,到時候親自送他走。一段“人心都是肉長的,你不記得我記得”,情真意切,真實感人。正是因為這份沉甸甸的愛,傳遞到離開福利院闖世界的楊帆身上,以至於懂得感恩的他每個月將微薄的薪水寄過來貼補孩子們的生活費和學費。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這部戲演的都是小事兒,為瘋婆婆梳頭送終,幫助孤兒舒悅和凳子成才,幫助無臂兒三華用腳寫字等等,而樁樁件件都很樸實自然直擊人心。愛不是一個符號,而是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有愛才有家》之所以令人潸然淚下,就是因為它的真實。劉丹麗說,她在舞臺上的一招一式幾乎都是劉德芬,以至於在公安縣演出的時候,劉德芬的女兒上臺之後抱著她,一邊哭著一邊喊著“媽媽,你就是我媽媽”。

福利院裡磨出來的感人大戲

倒退幾十年,無論是拍一部電影抑或是排一部舞臺劇,藝術家動輒數月甚至一年的體驗生活是必須的功課。現如今,閉門造車憑空臆想的創作比比皆是。不過,還是有良心藝術家依然踐行著生活磨練藝術的原則,《有愛才有家》就聚集了一群腳踏實地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好人劉德芬確有其人,她的事蹟感動過無數的人。“體驗是表演之本。要想在兩小時的時間裡打動觀眾,就要深入到角色的生活中提煉情感。”為了更生動的瞭解這個有關愛的故事的一點一滴,《有愛才有家》劇組在劉丹麗的率領下多次走進劉德芬生前工作過的麻豪口鎮福利院,與這裡的老人孩子吃住在一起。劉丹麗為老人們梳頭、為小朋友穿衣服,她還走進廚房,端鍋起灶、炒菜做飯,深刻體驗劉德芬的日常生活。此外,劉丹麗還認真瀏覽劉德芬的筆記,仔細端詳劉德芬生前的照片,還反覆觀看她生前的視頻,儘可能的體會並在舞臺上還原她的音容笑貌。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通過她生前的視頻、她講話的方言和她的舉手投足,看到她為老人洗腳,一邊做一邊說話的那種樸實,讓我一下找到了人物的真實性。”劉丹麗說:“藝術創作一定要接地氣,一定要體驗生活,在福利院的生活體驗,我也同時把這些當做教學的一部分。我對同學們說,你不瞭解生活,只是憑藉著自己的想象是不行的,在福利院裡身臨其境就會獲得不一樣的感受。”因為有了福利院的體驗生活,所以回到舞臺上,劉丹麗才將劉德芬這個人物拿捏的形神兼具生動感人,經常令觀眾看著看著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

那口充滿著煙火氣的大鐵鍋

《有愛才有家》中有一個細節,當洪水即將襲來的時候,撤離福利院的人們發現大家吃飯的大鐵鍋忘了搬出來,於是劉德芬義無反顧的冒著大雨把那口鍋帶出來,有時候用力的搬動,有時候還奮力的舉過頭頂。在創作過程中,在這個細節上爭執很大,甚至有人建議把這個細節拿下,但是劉丹麗堅持保留著:“這口鍋就是一個家,有鍋在家就在。鍋沒了,家就散了。”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這個細節很真實,在福利院裡用的就是那口從洪水裡搶出來的大鐵鍋。雖然在舞臺上表現搬鍋和舉鍋的用的是道具,但是她做的動作非常逼真。劉丹麗說,作為戲曲演員自己比較喜歡觀察生活,在福利院採風的時候她曾經試著搬動那口炒菜的大鐵鍋,“很沉,幾乎搬不動。回到家裡,我反覆嘗試著無實物動作,儘可能將動作做的很像。”有了生活中的體驗,劇中的“頂鍋”一場劉丹麗表演得非常真實到位。她說:“每次演出都會讓臺下觀眾熱淚盈眶。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觀眾覺得歌劇的音樂好聽、人物感人、內容真實、接地氣。”

排練過程中,劉丹麗都會殫精竭慮,為了某一個細節或者某一個同學的表現等等經常一兩點鐘睡不著覺。於是,大半夜小演員們有時候會“遭到”劉丹麗老師“騷擾”。她會通過微信,看著視頻給扮演楊帆的同學摳戲:“這個地方音準有問題,那個地方表演有問題,我會把有問題的演出視頻發給他。因為事情比較多,我早上起來可能就會忘掉這事兒,所以必須連夜把這些問題給孩子們交代清楚。”她要求每個演員晚上不要關手機,但是可以設置靜音,因為自己隨時有可能把存在的問題通過微信傳給他們,或者跟他們進行及時的溝通。慢慢兒的,劇組的老師和學生已經習慣了劉丹麗的作息習慣了。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自從接到這部戲後,這兩三年幾乎一致是這麼過的。”劉丹麗笑著說,自己一直想要減肥,但始終不見效果,但是這部戲演下來,身上至少掉了十多斤。有時候,看到劉丹麗太辛苦了,同學們會用自編幾句接地氣的唱詞唱著表達自己的心情:“劉院長,操碎了多少心,灑向人間都是愛……”有趣的是,劉丹麗和劉德芬都是“院長”,一個是武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一個是福利院的院長。

綜合大學聯手縣劇團打造歌劇大戲

筆者發現,現在很多地方藝術院團推出的舞臺作品,雖然號稱是地方作品,但是編劇、編導、導演甚至主要演員等主創班底多是北京等大城市請來的藝術家。可《有愛才有家》不一樣,包括編劇胡應明、作曲家王原平、導演鄧德森在內都是土生土長的湖北藝術家,舞臺上的演員也沒有一位“外援”,可以說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原汁原味的“地方戲”。這裡,特意說說這部戲的演員,並沒有為了獲獎以及得到國家支持而從北京請來大腕兒助陣,除了藝術總監兼主演劉丹麗是一位歌劇表演藝術家之外,其餘都是名不見經傳的群眾演員,要麼是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的師生,要麼是原公安縣歌舞劇團改制而成的荊州九歌文化在當地招募的具有藝術特長的群眾演員。有趣的是,這些演員中有餐館老闆、小賣部經營者、婚喪嫁娶的從業者,也有文化站工作人員,還有的已經是退了休的老同志。他們在舞臺上在表演上或許有些拘謹,但感覺上反而很真實很接地氣。其實,在觀眾看不到的樂池裡,負責為該劇伴奏的交響樂團也都是武漢大學以藝術特長生組成的“高水平藝術團”。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所綜合大學和一個縣劇團聯袂打造的歌劇大戲,應當是從類沒有過的事情。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一部戲催生了一個藝術機構

作為一所綜合大學,儘管武漢大學成立了藝術學院,但是生源主要是以影視表演為主,並沒有聲樂專業更不可能設置歌劇專業,作為歌劇演員的劉丹麗自然希望把自己的本門功夫傳授給學生。不過,《有愛才有家》的成功上演成了這一切的催化劑,完成了這位歌唱家的美好想象。劉丹麗興奮的說:“2017年7月,《有愛才有家》入選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後來,我們又申請了國家藝術基金,成立了經典薪傳中國民族歌劇骨幹人才培養班,一個班三十個人,居其宏、王祖階等全國最好的歌唱家和專家都會來講課。”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劉丹麗透露,每一位學員可以得到國家藝術基金全方位的藝術福利,在邁過了高水準考核這道高門檻之後的吃住行都是免費的,結業後國家藝術基金頒發證書並安排專場演出。

一部戲鍛鍊了一支隊伍

優秀劇目的傳承以及藝術人才的培養可謂是相輔相成的事業,作為前輩,劉丹麗表示,她沒有“霸佔”著這部戲,自己已經逐漸把接力棒交給了學院有才華的年輕藝術家。特別是在巡演的一些場次以及歌劇進校園的活動中,優秀青年教師雷媛(扮演秋紅和劉德芬B角)、周鋼(扮演犟爹爹)已經表現出較高的專業水準,不斷地獲得觀眾的掌聲與喝彩。作為教學帶頭人,劉丹麗不僅將這部戲當成藝術作品來完成,還將其作為一部教學劇目去傳承,它的反覆上演培養了藝術學院師生的藝術水準,同時鍛鍊了一支精明幹練的藝術團隊。青年教師王珊和吳捷功作為副導演,已經完全將這部戲的精髓吃透吸收。該劇一些主要角色的年輕學生成長也非常迅速,張澤遠和周瑩兩位優秀的學生演員將楊帆和舒悅兩個角色演繹的活靈活現。讓劉丹麗開心的是,她這兩個得意門生今年還優異成績紛紛考上了研究生。學生演員的出色表現不僅獲得了觀眾首肯,專家們更是評價“這些大學生是民族歌劇的種子,而這部戲則是播撒者”。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韓英”劉丹麗傾情演繹好人劉德芬


此外,為《有愛才有家》擔任伴奏的這部樂團也很出色。旅美博士青年指揮家吳博給學生排練非常認真,學生水平提高得非常快。作曲家關峽、王祖皆等專家同樣對這支學生樂團給予很高評價。這部戲今後還會繼續一輪輪的上演,劉丹麗表示,因為才有了《有愛才有家》,因為這部戲大家才成了一家人。從創作之初到一路走來直到取得今天的成就,得到了武漢大學以及藝術學院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也得益於全體演員的全力配合,當然她更感謝衣食父母觀眾們的喜愛和點贊,他們會帶著這些愛一路演下去,直到將這部戲演成經典。張學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