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糧賤傷農,糧價低迷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十里八村眾鄉親


糧賤傷農,糧價低迷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糧食是全人類生存最基礎的必需品,糧食的價格只有維持在較低水平才能讓全世界的人都輕鬆吃得上糧食。常言道:“糧賤傷農,糧貴傷民”,這是矛盾中的對立,糧食出售價格低,農民不願種糧食,而糧食價格高,人民吃不起糧食,每個人都在埋怨糧食價格過高,使得民心不穩定,社會就會不安定。直接影響執政者的執政能力,世界每個國家都一樣,都在不遺餘力地用宏觀政策來調控本國的糧食價格。

看來糧食價格是每個國家穩定的第一要素,假如糧價真的漲了,那麼豬肉和雞蛋等農副產品都會不約而同地飛漲,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導致物價上漲,咱農民也不一定會受益,畢竟糧食附加值太低了。所以種植高附加值的果蔬、發展禽畜養殖、糧食深加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等途徑才是種糧不掙錢的破解之路。這也是很多人說農民為什麼種糧少了,拋荒多了的原因。

因此,真正使農民種出來的糧食價格低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政府主導糧食價格,是穩定社會的基本因素,因此,政府會全力把糧食價格控制在有效的範圍內。但政府也會考慮農民的利益,在種糧生產工具,農機、肥料、減產等都給於適當的補貼。

二:受國際糧食大量進口的影響,衝擊著國內糧食市場價格,我國糧食大部分都是農民自己承包種糧,種糧土地面積小,規模沒有國外大,發達國家的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加上高額的補貼,我國糧食根本競爭不過發達國家。糧價自然就不會上去。

三:我國世貿農產品保護期結束後,糧價被外國糧食衝擊的出現斷崖式下降,特別是以玉米為代表的價格下跌尤為嚴重。加上農資的飛漲,農民種地不僅賺不到錢甚至要賠錢,農民種糧還不如自己吃划算。不僅吃著放心而且還可以降低生活成本。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農民只種些口糧,甚至撂荒,這也就是農民情願選擇外出打工來維持家庭的生計的原因。

所以很多專家都非常擔心,要是不解決目前面臨的糧食低迷矛盾,光靠單純增加進口糧食,必然就會威脅中國農業產業的安全,威脅中國幾億農民生計的安全。解決糧食問題或解決糧食價格問題是擺在我們目前的首要問題。


墨上雲端




西門觀點:不是糧價太低,而是種糧利潤太低,農民收入太低。

一、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

如果我們還是閉關鎖國時代,沒有加入世貿組織,與國際市場沒有關係,國家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可以提高糧價。

但我國早在2004年就加入世貿組織,也就是進入國際市場。加入世貿前,也有進口,但關稅很高,所價格很高,保護了國內產品的價格。

加入世貿組織後,根據談判協議,要逐步降低關稅,很多進口產品零關稅,所以進口貨競爭力越來越大,逼迫國內企業升級換代,提高質量,降低成本。

糧價也是如此,加入世貿後,儘管國家為了保護農民利益,關稅一直沒有放開,但由於國際糧價比我們低很多,即便加了關稅,價格依然低於國內。所以,國內糧價一直低迷。



二、不是糧價低,而是種糧成本高,農民收益低

我國九億農民,只有不到18億畝耕地,人均種地僅有二畝,人力成本太高,美國農民人均種地1100畝,人力成本是我們的五百分之一。

其次是家庭式分散耕種,土地不能集中連片,機械化耕作程度不高,機械化資源浪費過大,物力成本太高,導致利潤太低,收益太低。



三、提高糧價,賣不出去

很多人沒有明白糧價低,國家為什麼不提高糧價?認為國家故意壓低糧價。

其實,這是誤解。不是國家不提高糧價,而是無效。你糧價高,人家進口糧價低,從事糧食加工的企業都去購買進口糧食,誰也阻擋不了,因為你不能讓企業賠錢去加工糧食,那樣只會倒閉破產。

誰要不信,你把自家糧食拿到市場上,標價5元一斤,物價局不會管你,但你能賣出去嗎?有人要嗎?沒人要。

所以,農民愁的不是糧價低,而是種地成本高,利潤低,不賺錢!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穀賤傷農這詞,科學家袁隆平先生己多次提過,也在全國農村會議上講述過。但袁先生不是政策的制定者,很多看透此問題的學者都無能為力。其實中國農民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在解放戰爭及後來的自然災害,他們都一如既往地支援軍隊,支持國家的工業生產。農民忘我的勞作,把最好的糧食送到前線,送到城市。到如今開放己有四十年,工業得到進步,城市得到空全的擴張和發展,這也離不開農民的貢獻。但農村就象被遺忘的角落,和城市發展不同步,使鄉村沒有了生機。這都沒關係,農民有的是奮鬥精神,種地不賺錢,就拋妻別子到城裡做最苦最累的工作。供養小孩上學,同時補貼家用,那麼多年他們沒有發出怨言,默默承受背井離鄉之痛。可是有些專家考門研究怎麼才能把農民攆進城,為城市再發展接盤。他們就沒想到鄉村也需要人,也需要有知識的年青人,糧食在不值錢也要耕種,中國那麼多人口,每天希要十多億斤糧食,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沒有糧食社會不會穩定,這是鐵的定律。建議尊重農業,多給農民一點空間,把農民的路放寬一點。不要有困難才想到農民。農民已經是中國當下的弱勢群體。謝謝!


大漢後者


二十一世紀,己經進入信息時代。很多人藉助網絡平臺,整天利用農民說事。

穀賤傷農,這句話誰說的,什麼背景下說的,沒弄明白,但真要是谷賤確實是傷農了。咱們就事論事,我們這個地區今年穀子每市斤是貳元伍角錢,不說別的,讓種地農民自己說穀子貳元伍一斤賤嗎?別忘了十四億人口大國,可不全都是賣糧的。國家也是從全局考慮問題。西門白甫講的特別清楚,中國己加入世貿組織。如果中國的糧價過高,那可能全世界的低價糧,就會源源不斷的往中國運,最後衝擊的中國農無法種地,到那時耕地可能荒廢了。所以看問題的全面客觀的看。


正眼觀世界a


農產品價格低,一方面是市場調節,一方面是國家的管控。

總體來說,中國的農業種植,由於國情和種植技術原因,相比於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俄羅斯等,絲毫不佔優勢,質量不比他們好,產量不比他們高,成本也不比他們低。即使對國外產品加增關稅,放到國際市場,中國農業仍毫無競爭力。如果完全放開市場,中國農業可能會完全垮掉。



但是糧食市場是一個關乎國家安全的特殊領域這個市場不能完全交給市場,必須由國家來管控。幾十年來,國家一直估計工商業發展,中國的工業產品價格一路走高走高,像化肥,種子,農藥,機械,油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卻一路飆升,而農產品價格卻徘徊不前,事實上是農業對工業的反哺。是國家在特定歷史時期採取的發展策略。


現在國家有能力調整糧價,跟國際市場有一定關係,但不能完全由市場說的算。比如中國油價,一直以來我們國內油價都高於國際油價,這個就是國家管控以及國企的壟斷。對於糧價也可以採取類似的措施,但這並不是一種健康的發展模式。農產品實現盈利,還是要憑藉過硬的生產和管理技術以及對生產成本的控制。可以參考日本的農業生產模式。

現階段,農產品的價格上漲仍然時機不成熟,國家的發展重心依然在工業化上,農業無論是從從業人數,還是生產規模來講,對於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所佔地位並不是很重要,以汽車工業為例,國產汽車並不佔優勢,可是仍然不能開放進口市場,因為一旦開放這對汽車工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但是農業不同,可以採取先進口,後發展的策略。


炊煙漸遠


糧賤傷農、糧價低迷是關乎到我國國計民生的大問題,第一產業的銷售出現了問題,我覺得與國家的糧食收購政策、國民的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

我國國家糧食儲備來源可以從國內農民的手裡收購,也可以靠國際進口,如果剛好國際上糧食的收購價格低於國內糧食的收購價格,那麼國內的糧食就不具備競爭力,自然就會導致很關鍵的銷售渠道受阻,農民這個時候也想著通過降低自己的糧食價格來提高競爭力,所以糧價就會下跌。

國家的糧食需求飽和之後,像一些收購糧食的大企業也會適當收斂自己的購置慾望,那麼糧食另一重要銷售渠道又行不通了,面臨著大量生產出來的糧食,似乎沒有別的更好的途徑了,只有通過低價來吸引市場的購買慾,其實這也是農民處理糧食堆積的無奈之舉。

然後又說到國民的飲食習慣,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國民對於生活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通過糧食來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了,大家更多的是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改變了原先的消費習慣。因此糧食的購買量下降了,對於其他的肉、蛋、奶等食品的需求上升了,人們由溫飽轉向品質生活,食品結構發生了大轉變,那麼糧食的消費自然就會降低。

無論從國際還是從國內來看,糧食的銷售都遇到了強有力的對手。而手無寸鐵的農民對於這種硬性的市場競爭和需求變化也沒有合理有效的對策,只能通過糧食降價這一辦法來給自己一線生機了。


豬寶寶的公僕


如真的如有些人所願,提高糧食價格,那農民們真的能受益嗎?

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它的漲價將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糧食一漲價,首先是和糧食相關的上下游,比如種籽、農藥、化肥、糧食加工、養殖、餐飲必定會跟著上漲。這些產業又有它的關聯產業,這樣一環套一環,就產生了多米諾效應,到最終所有的商品都漲了價。

甚至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糧食長了一倍的價格,其他商品可能會長兩倍、三倍。這個時候,農民在購買其他生活品的時候,支出的消費也就更多了。雖然看似糧食漲價,一畝地比以往多收入了,實際上這只是個表面的假象。

糧食太便宜了不行,農民受不了,所以國家出錢補貼。糧食貴了也不行,國家經濟運行有風險,所以控制。

糧食是天下黎民賴以生存的(不單單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無農不穩,糧食是國計民生,牽一髮而動全身。

希望每位有地的農民兄弟,細細算算自己的一本帳,你家能有幾畝地,一年能打多少糧,就是翻一倍你能多賺多少錢?你手中只掌握糧食一件產品,在生話中你需要購買多少種物品?你一件漲,其它幾十件漲,天底下又有誰?有能力有權利?只許糧食漲,其它什麼都不許漲?

近來有少數人不斷鼓譟,要用糧食漲價來使農民致富,請問這些人,糧價再漲,能漲到那裡去?不談糧價漲多了,社會會不會亂,就說廣大農民每家每戶純靠種那幾畝地養家可以,能富家嗎?能追求美好生活嗎?糧食一但漲價,引起的其它通貨彭漲的生活必須品要不要買?這種餿主意不知,是救農民?還是害農民.害百姓?


沉浮888999


要解決好以上五個問題,並非易事,但也不是不能解決。解決問題方法一,健全我國的糧食保護機制。目前我國的糧食單產正常土地正常年景,正常管理的產出基本是可控可算範圍,過去國家有指導價格,近幾年逐步變得指導價不太明確。特別是全國的糧食供需發生變化,看來要用保護機制來平衡,如果市場滑坡價格低迷。要用一個機制來進行保護,補貼到農民,是否國家建立糧食價格平衡基金。這樣的基金在糧食價格下滑時拿出來補貼農民。解決方法二,對農藥丶化肥的價格也要核定指導價格,這樣來防止農藥化肥價格的大起大落。防止種田出現成本起落不可控制的局面。解決方法三,國家的糧食進口應當總盤平衡供需。採取有計劃的進口糧食,或者多進口的糧食進入國最儲備庫。防止進口糧食衝擊國內糧食市場。解決方法四,增加農機補貼,讓種田的人花很底的機械成本。用機械逐步取代勞力。降底產糧成本。解決方法五,國家收購糧食,還原原來直接到農戶收購的辦法,特別是種田大戶,直接收購,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入。解決方法六,加大糧食種植補貼,建議種植糧食的補貼每年增加IO%。以上六點建議是否能穩定種植糧食的收入,穩定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

建議不一定可行,請閱讀者與樓主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黃浩榮279


主要原因是國家控制糧價,堅決不讓糧價問題引起社會恐慌,記得有一年糧價飛漲,國家緊急從國庫中調撥糧食,投入市場,平抑市場,防止因此引發社會動亂的導火索,足以證明,電視機,可以成千百萬倍漲價不會對社有任何影響,因為不是必須品,不買不看唄,糧價漲到一萬元一斤,社會非亂不可。


黑土地的我


第一點,大環境下,國內糧價高於國內,因為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美國的土地基本上是一馬平川,所以大型機械應用的爐火純青,基本上三個人就可以種植一萬畝植物,中國大多數地方都不是平地,更有些地方是連綿的群山,比如甘肅,貴州,山西等等,這樣的土地不僅產量低,種植成本高,還不能大面積種植。

第二點,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家的GDP很大程度上依靠房地產行業,而房地產離不開農民工,你讓城市裡的人去當農民工,很難,所以糧價低,農民種地收入少,迫不得已去城市打工,當然這些人大多數都在從事農民工,一旦糧價上漲,一些人不願離開農村去城市當農民工。

第三點,國家的控制,因為糧食關乎國家安全,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導致了糧價太低,就目前來說,國家的重心還是留在了重工業領域,農業在GDP上不是很重要,導致了關乎九億農民的糧價沒有被重視起來,

個人認為,應該適當的提高中國國內的糧價,不然過後幾十年,真的沒人種糧了,那會我們就參與被動位置,有時候,有些東西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