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窯西村“變形”記——市殘聯扶貧工作紀實

寬闊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燈、嶄新的文化廣場……這是日前記者走進新建區昌邑鄉窯西村時看到的美景。誰能想到,3年前,這裡曾是汙水橫流、道路泥濘、髒亂不堪的破敗景象。

3年的時間,窯西村在市殘聯精準規劃、精準實施和精準幫扶下,面貌煥然一新,處處歡聲笑語,一派脫貧攻堅新氣象。

摸實情 對症下藥理思路

窯西村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全村有低保戶46戶91人,持證殘疾人43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36人,且多因病、因殘致貧。

針對該村基礎設施差,教育、醫療衛生條件落後,經濟來源匱乏,基本處於“靠天吃飯”傳統農業階段的實際,扶貧工作伊始,市殘聯就經過調研走訪、實地考察,理清了“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的扶貧工作思路,編制了窯西村“十三五”村莊整治、產業發展、扶貧攻堅三個規劃。同時,確立了通過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政策兜底等直接作用於貧困戶的措施,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明確靶向,對症下藥,力爭使窯西村早日實現脫貧。

為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市殘聯成立了幫扶工作組,選派具有農村工作經驗的科級幹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沉下身子推動脫貧攻堅工作深入開展。市殘聯扶貧領導小組定期到村裡瞭解扶貧工作情況,聽取幫扶工作報告,研究幫扶工作措施。截至目前,市殘聯共有5名縣處級幹部、2名科級幹部結對幫扶7戶貧困家庭,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實際困難。

出實招 鋪就產業脫貧路

幫扶工作組進駐窯西時,鄉村道路破損嚴重,村民出行極為不便;機耕道路晴通雨阻,損壞嚴重,極大地制約了村民發展養殖和種植產業的積極性。

“先修路,泥路變硬路”。“要致富,先修路,道路先行‘脫貧’了,經濟脫貧也就有了希望。”市殘聯幫扶工作組組長這樣介紹。為此,幫扶工作組對窯西村進行了實地考察,協調相關單位進行道路規劃,積極引入資金,興修村內道路、機耕道5.2公里,硬化場地2800餘平方米,修建排水管道4200多米、機耕橋3座。如今,道路通暢了,村民出行有保障了,農作物種收便利了。

“建設施,舊貌變新顏”。過去的窯西村,村莊院落柴草亂放、垃圾亂棄、汙水亂倒,環境衛生亟需改善。幫扶工作組聯合村“兩委”,採取符合農村實際、貼近農民生活的宣傳形式,引導村民轉變思想、愛護家園,自發整治房前屋後環境衛生。幫扶工作組還積極與上級部門和幫扶單位溝通,引入資金為窯西村修建村衛生室1所、文化廣場4個、水衝式公廁5座、小型電排灌站4座;整治美化門塘6個,安裝太陽能路燈84盞、高架路燈3盞,綠化種樹1600餘棵;拆除空心房、危舊房、違章房等2000餘平方米,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搞產業,輸血變造血”。過去,窯西村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以種植水稻和外出務工為主,收入普遍較低,集體經濟幾乎沒有。幫扶工作組和村“兩委”班子集體研究,確定了以特色種養業扶貧、光伏扶貧為主,發展集體經濟的產業扶貧方向。為此,幫扶工作組爭取資金60萬元,在窯西村建成900平方米的養羊扶貧基地一個、生態水產養殖基地一個,每年可產生6萬餘元的村集體收益;爭取資金35.5萬元,建成30千瓦光伏發電站村站一座、5千瓦光伏發電站戶站13座,每年可產生4萬元的村集體收益。同時,積極邀請省農科院、省農業大學的專家,舉辦水稻、油菜、稻田共生等農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培訓窯西村的富餘勞動力。

在此基礎上,市殘聯幫扶工作組還積極協調社會力量參與窯西村脫貧攻堅工作,先後為3戶4名貧困家庭學生辦理了教育補助資金,共計1萬元;為4戶貧困戶提供了公益性崗位;為9戶貧困戶進行了危舊房改造,落實資金8.7萬元;為14戶貧困戶落實改水改廁資金16.2萬元;為13戶貧困戶安裝了光伏發電戶站;為26名貧困殘疾人配備了輔助器具……一系列幫扶措施的落實,讓貧困戶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強支部 黨建引領小康路

啃下扶貧攻堅的“硬骨頭”,需要把黨的建設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

市殘聯幫扶工作組堅持把抓班子帶隊伍作為駐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圍繞“抓黨建、促脫貧”這一工作主線,努力為窯西村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組。市殘聯建立黨建幫扶工作制度,每個月安排一個黨支部進入窯西村開展“黨建+幫扶”活動。在黨支部幫扶的基礎上,市殘聯積極開展黨員幹部走訪慰問、結對幫扶活動,為貧困戶送去了慰問金、慰問品,並組織“微心願”認領活動,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微心願”39個,發放慰問金及“微心願”物品合計6.5萬元;為貧困殘疾人送去了輪椅、柺杖等8套殘疾人康復器材;為村裡50名困難群眾每人送去一件毛衣……

經過不懈努力,窯西村扶貧工作成效明顯。2017年,全村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9189.2元;截至目前,已有10戶28人脫貧,剩下4戶8人計劃今年全部脫貧。(劉瑞娟 南昌日報記者 陶婧 張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