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鬼斧神工:方寸之間有天地


鬼斧神工:方寸之間有天地


鬼斧神工:方寸之間有天地


清乾隆 橄欖核雕小舟 臺北故宮博物院


說到微觀文物,人們首先會想到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著名的清乾隆橄欖核雕小舟,在3.4釐米的長度空間裡,雕刻出八個人物和一應俱全的用具裝備。且每一個人物雕刻細緻入微,十分傳神,而且船門窗可以打開,這件奇巧無比的作品當年是乾隆皇帝的心愛之物。另一件以微細雕刻著稱的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神人獸面紋良渚玉琮。玉琮四面豎槽上下佈列雕刻的神人獸面紋,其單個紋飾高約3釐米、寬約4釐米,線條細如髮絲,要用高倍放大鏡才可看清楚,其超乎精細的工藝至今成為一個謎。

鬼斧神工:方寸之間有天地


神人獸面紋良渚玉琮 浙江省博物館


上述兩件均採用手工技藝。下面是以鑄造工藝著稱的河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東周青銅雲紋禁。關於這件雲紋禁,專家對其進行了工藝分析,發現銅禁有多層立體空間,層次豐富,花紋清晰,細如髮絲,精度極高,直到今天仍是青銅鑄造工藝最高水平的體現。

鬼斧神工:方寸之間有天地


東周青銅雲紋禁 河南省博物館


20世紀90年代在山東鄒城市城西賈莊,農耕時出土了一件小青銅鋪首,殆為春秋戰國時期邾國之器物。這件小鋪首寬5.8釐米,高3.8釐米,紋飾表現的是兩隻在雲端盤遊的螭龍,中間有兩隻對面騰躍的鳴鳳,中下方是一隻齜牙咧嘴的饕餮神獸。五隻神物個個神態生動,毫髮畢現,並相互交織穿插。兩隻螭龍身姿矯健,鳳鳥引頸長鳴,彷彿能聽到它們的對天鳴叫,震撼心魄。特別是兩隻兇悍的利爪,這在同類鳳鳥紋中僅見。主紋飾饕餮如凶神惡煞,兩隻怒目圓睜,十分恐怖。

鬼斧神工:方寸之間有天地


青銅鋪首(正) 山東鄒城市城西賈莊出土


鬼斧神工:方寸之間有天地


青銅鋪首(背)


這件小青銅鋪首初發現時,最下方原環已盡失,局部邊緣有鏽蝕,由於當地屬於土質乾燥地區,其整體紋飾才得以完美保存。這件小青銅鋪首五隻神物身上的線條比髮絲還細,在兩隻鳴鳳周身飾有優美而富有變化的環紋,比較少見。鋪首淺凹處密佈眾多小圓點,在放大鏡下呈半球體,令人稱奇,這些小圓點並非在平面上,而是隨著銅面的高低起伏分佈。整體紋飾富有變化,層次和立體感突出。

最初很多人對這件異常精細的青銅小鋪首不以為然,認為它肯定採用了失蠟法鑄造,因為在中國古代鑄造中,只有失蠟法才能鑄出精細度較高的青銅器物。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技法可分為渾鑄、分鑄和失蠟三大法。失蠟法的原理是採用易熔化的材料,如動物油、黃蠟等製成蠟模,再在表面精雕細刻複雜的紋飾。然後用泥漿多次澆淋,塗上耐火材料,使其硬化成型。經加熱,蠟熔化流出,形成空腔,再澆鑄銅液。失蠟因不同形式而有“撥蠟”“剝蠟”等稱謂。

這件青銅小鋪首正面中間有一條凸起線,一直續接到背面,呈現十字形範線,這些痕跡清晰地告訴人們,這件小鋪首具備著只有渾鑄才會出現的前後貫通的重要範線特徵,為渾鑄法鑄造,明顯否定了失蠟法鑄造說。

渾鑄法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的重要技法,在青銅鑄造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所謂渾鑄,指的是整器一次澆鑄而成,對技術操作要求很高,制範、脫範比較困難,費時費力、效率低,適用於鑄造結構較簡單的器物。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範線均互相連接,這是渾鑄的範線特徵。由於諸多技術上的限制,渾鑄法鑄造的青銅器很少出現精細之器。這件超精細的小鋪首的出現並非偶然,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器專家杜松引用荀子《強國篇》講:青銅器的製作,主要在於“刑(型)範正,金(銅)錫美,工冶巧,火齊得”,要具備這些條件,才能鑄出一件好的青銅器物。

鬼斧神工:方寸之間有天地


春秋時期 渾源犧尊 上海博物館


這件小鋪首的紋飾與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春秋渾源犧尊的尊首比較近似。上博犧尊的尊首鼻上方也有饕餮獸面紋,在饕餮獸面紋上同樣有兩條纏遊的螭龍,空的地方也點綴著小圓點,特別是犧尊的兩隻大角上佈滿變體三角紋,這和小鋪首饕餮的兩角上佈滿的三角紋較為相同。

這件鋪首雖小,但卻是現今發現的採用渾鑄法鑄造的最為精細的青銅器物之一,它的鑄造工藝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樣精細的小物件是如何做模的?紋飾細如髮絲,又是如何鑄出來的?它身上所引出的未知之謎尚待人們的研究與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