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毛主席教我們寫文章

毛主席教我們寫文章

一九三八年,毛主席在延安窯洞裡撰寫《論持久戰》


毛主席教我們寫文章

毛主席著作


□瀟文

最近,一位領導同志在會議上談及機關改進文風問題,聽後振聾發聵,感觸良多。由此,想到了十多年前曾多次讀過的吳冷西同志所著的《憶毛主席》一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吳冷西任新華社社長兼人民日報總編輯,他在書中回憶了當時毛主席對於新聞的屬性、政治家辦報、報刊宣傳以及如何寫好文章的重要談話。

談及寫文章,吳冷西講了一個小故事:

1958年8月解放軍萬炮齊轟金門,隨著臺海局勢劇變,10月8日吳冷西根據毛主席的談話提示,連夜起草人民日報社論闡述我方立場。排出清樣送毛主席審查已是9日凌晨兩三點了,毛主席當夜審閱並修改了社論,主要是修改社論的最後一段,改寫為:“看來,問題尚有待於觀察和考驗,離解決之期尚很遠。帝國主義到底是帝國主義,反動派到底是反動派。且看一看他們究竟怎樣動作吧!”毛主席在清樣上批示:“不算好,勉強可用。”簽名後寫的時間是10月9日6時。吳冷西看到毛主席的修改稿後,感覺自己原來所寫社論的題目很不醒目,於是根據毛主席修改過的最後一段最後一句,把題目改為“且看他們怎樣動作”。

吳冷西講,由於這個新標題比較特別,加上社論的文體又接近此前宣示的《告臺灣同胞書》的風格,因此這篇社論10月11日發表後曾被國內外誤認為是毛主席的大手筆。

延安抗大和馬列學院畢業的吳冷西,當時是國內兩大新聞機構的負責人,此後又兼任中宣部副部長,可以說是中共黨內的“大筆桿子”了,然而,毛主席對他社論原稿最後的改動,可以說是點睛之筆、神來之作,令吳冷西大為震撼。他講:“在整個金、馬事件過程中,毛主席直接指揮軍事、外交、宣傳三條戰線,真可謂運籌帷幄之中,制敵千里之外。”

那麼,怎樣才能寫好文章呢?吳冷西回憶,1958年10月26日,毛主席拿著自己起草的以彭德懷國防部長名義發佈的《再告臺灣同胞書》為例,談了如何寫文章的幾點意見:

一、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來,也可以說是破題。文告一開頭就提出絕大多數人愛國,中國人的事只能由中國人自己解決。這個思想貫穿全篇。整個文告,從表面上看,似乎寫得很拉雜,不連貫,但重在有內在聯繫,全篇抓住這個問題不放,中間雖然有穿插,但貫徹這個中心思想。《紅樓夢》中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就是這樣寫的。

二、文章要形象化。文告中不說“沿海島嶼”,而說“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大小島嶼”,不僅僅說“供應”,而具體說“包括糧食、蔬菜、食油、燃料和軍事裝備在內”,這就形象地給人深刻印象。你們寫文章偏於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動性,看了留不下具體印象。

三、文章要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兩篇告臺灣同胞書的文體就是這樣。中國文字有自己獨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樣嚴格要求有主詞、謂語、賓詞。其實西洋人說話,也經常省去主詞或賓詞的。你們的文章洋腔洋調,中國人寫文章沒有中國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這可能是看慣了翻譯過來的西方文章。其實翻譯也有各種譯法,嚴復的譯文就是中國古文式的,林琴南的譯文完全是意譯,都和現在的白話文譯文大不相同。

對於如何寫文章,毛主席的這段經典論述,給吳冷西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毛主席是這樣說的,事實上,這也是他的一貫做法。

1925年12月1日,毛主席在國民革命軍第二司令部編印出版的《革命》半月刊第四期發表了著名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歷史交替、風雲際會之機,這篇重要論著,科學回答了中國革命提出的許多重大問題,奠定了毛主席階級分析的理論基礎。他在文章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文章始終緊扣主題層層遞進,分析透徹,邏輯嚴密,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1930年1月5日,毛主席給林彪寫信,批評革命低潮時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這封信後改題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文章的最後,毛主席形容中國革命的高潮快要到來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這裡用詩一般的浪漫精彩語言,由比喻、擬人、排比組合式的修辭手法,烘托出中國革命的大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勢、浩蕩而來的壯闊前景。

1949年9月21日,毛主席在全國政協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發表著名的致辭:“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讓那些內外的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一個勝利者的宣言,一個東方巨人的豪邁聲音,鏗鏘有力,氣勢恢宏。

毛主席的文章內涵深刻,大氣磅礴,又生動傳神,精闢絕倫,具有真正的中國氣派和風格,是中華文化崇山峻嶺中的巍峨巔峰,也是我們黨優良文風的代表。

那麼,在當前為什麼要提出改進我們的文風呢?這是因為,儘管進入了新時代,但我們有些同志的思想闡發、歸納及昇華並沒有與時俱進,仍然有許多文章千篇一律、空洞無物;有的文章修辭工整,洋洋萬言,卻讓人不知其所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備至。產生這類狀況的根源,應該與是否全面正確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民主集中制和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有很大關係……

在1958年1月的南寧會議期間,毛主席就對吳冷西講,評論文章要寫得中國化,不要歐化,不要洋八股,不要刻板,要生動活潑。毛主席深惡痛絕黨內的八股文章,1942年2月8日他在延安幹部會上發表了《反對黨八股》的演講,他開頭就指出:“一個人寫黨八股,如果只給自己看,那倒還不要緊。如果送給第二個人看,人數多了一倍,已屬害人不淺。”“而寫黨八股的人們,卻總是想寫給許多人看。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黨八股也就是一種洋八股。這洋八股,魯迅早就反對過的。我們為什麼又叫它做黨八股呢?這是因為它除了洋氣之外,還有一點土氣。也算一個創作吧!誰說我們的人一點創作也沒有呢?黨八股在我們黨內已經有了一個長久的歷史,特別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有時竟鬧得很嚴重。”

毛主席給黨八股列出空話連篇、裝腔作勢等八大罪狀,譏諷其像“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不像一個健康的人”。他指出“黨八股這個形式,不但不便於表現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獲得發展,必須拋棄黨八股,採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

如何才能樹立新的正確的文風?毛主席重點從魯迅復北斗雜誌社討論怎樣寫文章的一封信裡,抽出幾條推薦給大家:“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決不將速寫材料拉成小說。”“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看不懂的形容詞之類。”

邏輯、文法、修辭是文章寫作中形式技巧方面的三項法則。毛主席多次號召寫作者、領導者要學習研究文章“三法”。毛主席在七屆六中全會所作的結論《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爭》的結尾部分,專門指出,寫文章要講邏輯,還要講文法。許多同志省掉了不應當省掉的主詞、賓詞,或者把副詞當動詞用,甚至於省掉動詞,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還要注意修辭,怎樣寫得生動一點。總之,一個合邏輯,一個合文法,一個較好的修辭,這三點請你們在寫文章的時候注意。

1957年4月10日,毛主席在與人民日報同志長達4小時的談話結束時,仍特別叮囑大家“文章要寫得短些、通順些,標題要醒目些,使讀者愛看”。吳冷西在《憶毛主席》書中深情回憶跟隨毛主席在中蘇論戰、中印衝突、炮擊金門、反美鬥爭等若干重大歷史事件過程中所受到的教益,他對毛主席的文韜武略心悅誠服、欽佩之至。

毛主席是文章大家,是我們讀書學習寫作的好榜樣。在他逝世42週年紀念之際,謹以此小文緬懷人民的偉大領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