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文字獄表皮上的華麗外衣

文字獄,顧名思義就是因為文字的原因而構成的罪案。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里,統治者們往往會借“疑似影響之詞”,羅列罪狀,濫殺無辜,以達到消除那些“不聽話”的文人、維護統治的目的。文字獄一般都是冤獄,是反動統治者為了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的反抗,故意從作品中尋摘字句,羅織罪名構成的。文字獄表皮上的華麗外衣

​在封建社會,文字獄通常十分殘酷,且有特定的“受眾”,可以說,文字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乃是針對知識分子的“特種刑庭”。一般獄訟,往往都是先有犯罪嫌疑或行為,然後再據以判處,文字獄卻不是這樣,它往往是先有特定的對象,可又找不到對方的錯處或無法定他的罪名,於是就在他的作品中找證據,以此定刑。而文字獄的量刑一般都很重,嚴重者不但會招致殺身之禍,甚至會連累所有親戚——滿門抄斬乃至株連九族。/<font>

西漢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官當得不錯,但人際關係比較不靠譜。他本人又愛寫些酸溜溜的文字。本來很正常的一些話,卻讓政敵戴長樂抓住了把柄,將一封檢舉信遞到了中央,稱楊惲“誹謗當世,無人臣禮”。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告發語,妙在無論有無證據,從正反兩方面來看都能發現告發者的忠誠和為國家著想的胸懷,都可以撼動皇帝的思想。果然,楊惲很快被“雙規”。
/<font>

世界真是奇妙無比,偏偏五鳳四年(前54年),天上很正常地出現日食,科學知識不夠的古人以為這是老天爺的警告,人心惶惶。楊惲沒處好關係的一個僕人趁機上書西漢朝廷,說楊大人居家時愛講牢騷話,日食就是他驕奢不悔招致的。皇帝火大,派人前往查證,結果在楊家搜得《報孫會宗書》。這封信是他回答友人孫會宗的,內有“宣帝見而惡之”,本來是說漢宣帝看見孫會宗不喜歡,但皇帝把語義搞錯了,以為是自己招別人厭,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楊惲不久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斬,楊惲的老婆孩子也遠徙到了甘肅酒泉。/<font>

文字獄表皮上的華麗外衣

說起文字獄,清朝是最多的,其實不止是清朝,每個朝代都有文字獄的影子,只不過清朝是滿族王朝,統治者的神經更為敏感,忌諱也更多,故而案件連發而集中,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別的王朝與清朝比較起來,不過是五十步百步之差。從楊惲事件可以看出,統治者對臣子的伺察歷來是極其嚴格的,神經也很脆弱。

統治者的目的是要讓讀書的人服服帖帖,哪曾想這裡面卻誕下一個怪胎,除了思想的河床逐漸乾涸以外,想升官發財的人又看到了另一條門路,告訐,用犧牲別人的手段來為自己吃官飯鋪路。

莊廷鑨《明史》案打的也是“為國家著想”的旗子,這個案子的處理結果是70人同時遭凌遲、重闢、處絞。它成功地教訓了文化人,使他們老老實實鑽入故紙堆,考訂、整理史籍,但也禁錮了思想,抑制了各種學術發展。同時,誣陷、威脅、勒索他人之風,也愈演愈烈,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文字獄表皮上的華麗外衣莊廷鑨是湖州富戶,而且是個盲人,大概是受“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的鼓舞,也想搞一部史學鉅著。但他自己並不怎麼通曉史實,當時的思想家顧炎武又瞧不起他,為了臉上有光,出錢從明天啟朝內閣首輔朱國楨後人手中買了史稿,又延攬江南有志於纂修明史的士子,補齊了崇禎朝和南明的史事。書成後,題名為《明史輯略》。為了彰顯才能,莊廷鑨把此書標為自己所著。

在這部書中,敘述南明的故事時,仍奉南明年號,還直寫努爾哈赤的名字,斥罵降清的明將等。這書剛刊刻時本來沒事,但是因為莊廷鑨的父親莊允城虛榮心太重,在沒經人允許的情況下,把江浙名流查繼佐、陸圻、範驤三人列成了參訂者。這事情傳出去以後,三人很窩火,認為莊允城沒有一點版權意識,且不知道書中內容違不違禁,一怒之下把這事捅給了浙江教育局(浙江學道)。令三人沒想到的是,錢的力量是巨大的,莊允城得知此事後,很快用錢擺平了浙江教育局和浙江省委。莊允城天真地以為,有這些大員撐腰,自己也就沒什麼問題了。​

文字獄表皮上的華麗外衣

然而,三人在背後戳《明史》的消息傳開後,很多居心不良的人也看到了希望,雖然很艱難,但有希望總比沒希望好吧。一個叫李廷樞的也買了這書,拿到湖州市長(湖州知府)陳永命處去告,不過陳早收了莊家的錢,把書沒收後再把李趕回了老家。一氣之下,李廷樞把書轉給了自己的親家吳之榮。

吳之榮是個無賴,心眼也多,早前就是個敲詐行家。得知此事後,先是去莊允城家敲竹槓,被莊拒絕。吳之榮轉過頭來向浙江軍區司令(鎮浙將軍)柯奎處告。柯奎委婉地向吳之榮表示,自己是武將,不是文職,不管文字官司。吳之榮回過頭再去莊家索賄,莊家派遣女人出戰,在女人的口水中,吳之榮憤恨而退。

文字獄表皮上的華麗外衣

在不打倒莊家誓不罷休的缺德心眼驅使下,吳之榮最終把這事捅到了中央,寫下“造寫逆書”的牌子向最高人民檢察院(刑部)指控。刑部很重視這個案子,派人找到原書,落實罪狀。結果,凡參與纂修《明史》,以及寫字、刻板、校對、印刷裝訂的人和賣書、購書、藏書以至於閱過此書者都大禍臨頭了。死了躺在棺材裡的莊廷鑨也未能倖免,墳前的牌坊被搗毀,棺材被劈爛,屍體被剁成碎塊。

在明史血案的背後,吳之榮卻以大功升官,不只得到了莊家一半財產,而且當上了京官。

實際而論,發生如此慘烈之案的起因,只為一個“錢”字——告訐者為錢——富豪以錢賄賂官員——富豪拒絕告訐者——進京告發。令人掩卷而思的是,這樣卑鄙的事情,卻是在“國家利益”的大旗下進行的。吳之榮告發時稱那是“逆書”。何為逆書?說白了就是政治不正確之書。約略說來,告密的原因,大致有三種:認為被告者的行為大逆不道;報復被告者;利益驅使。無論哪一種,告密者多用高尚的理由做盾牌。

對告訐風氣的危害,乾隆時期的曹一士說“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不可以為援古刺今”,並希望朝廷對這種案子放鬆點,沒必要掐得那麼死。乾隆也意識到此風不可大長,開始對一些誣告者律以反坐。此後,告訐之風才有所收斂。


古人云,亂自上做。清廷根本沒有逸出這個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