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2018年上半年中信書店最受關注的七本人文思想類好書

這是2018年上半年中信書店最受關注的七本人文思想類的好書

這半年最受關注的書,有的是從銷量看,畢竟用鈔票投票是最為過硬的指標,有的窄類圖書銷量雖然不大,但總有極高的評論比例和質量,還有的被一些讀者反覆購買。

《樞紐:3000年的中國》

2018年上半年中信書店最受關注的七本人文思想類好書

這本書在開年之初存在感極強,是如何都繞不開的“最受關注”。難得的是,這本書給出一個解釋框架,到底什麼是中國?它的魅力之處在於定義了中國3000年來一直承擔的世界角色——樞紐。中國的位置就是十字路口,沒有人能脫離中國,自由狂奔。

這本書的野心很大,以問題為導向,調用了地理、歷史、哲學、經濟、財政、貨幣、軍事、人口、社會、法律、國際政治等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對成敗興衰給出了融通的分析過程。在年輕的中國學者中,一種湧動的新的自我認識和知識觀正在形成,《樞紐》的作者施展正是其中一個出色的實踐者。

《思維簡史》

[美]倫納德•蒙洛迪諾

2018年上半年中信書店最受關注的七本人文思想類好書

簡史類的書往往集中了最強的思想者,它考驗的是寫作者的視野、格局和想要解決的大問題。這類書在中信書店也往往最受好評和關注。

史蒂芬•霍金的離世,無疑是2018年上半年的重磅新聞。作為《時間簡史》的第二作者、會講故事的物理學家倫納德•蒙洛迪諾,完成了這本審視人類思維的大作。

是什麼區別於人和其他生物?好奇心。把人類歷史從思維角度抽取出來,人類歷史呈現出一種新的維度。作者帶我們經歷了一場人類思維進化的奇妙旅程,在沿途的每一站,你都會發現,是人類大腦的某些特質一直驅動著人類不斷進步,這個特質就是——我們磅礴的求知慾,人類的高貴,也來自於此。

《我們的經典》

李零

2018年上半年中信書店最受關注的七本人文思想類好書

這套李零先生的作品合集並不是新書,卻在書店的推薦中大放異彩。李零教授是有知識構建能力的最優秀的當代思考者之一。

我們的經典,是現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古典智慧的四部書。《論語》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講人文,這兩本最有代表性。《孫子》講行為哲學,《周易》講自然哲學。講技術,這兩本最有代表性。 李零教授對這幾部書的闡釋,時常有突然讓人發愣的一句話,細琢磨,這句話背後有幾十年的功力,和超卓的見識。

這四部書,年代早,篇幅小,比其他古書更能代表中國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我們的經典》承前啟後,需要高人指點,否則望高峰卻走歧路,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

《人的宗教》

[美] 休斯頓·史密斯

2018年上半年中信書店最受關注的七本人文思想類好書

這是一本一版再版的經典讀物,說實話,這本書上榜是讓阿信有點意外的。人群聚居之處,必有宗教痕跡。瞭解宗教的角度,並不是看信仰什麼,它是一套闡釋系統,要了解一個民族,必認識其信仰。

這不是一本宗教史的教科書,也並不會對所有研究和描述的宗教提供一個統觀,更不是比較宗教之優劣,史密斯更關心的,是給出世界宗教的最佳面目,也就是指出認為宗教最好的是什麼,不過他先從不好的部分說起。

《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許倬雲

2018年上半年中信書店最受關注的七本人文思想類好書

許倬雲先生的作品是中信書店讀者關注榜上的常客。

按西班牙思想家加賽特的話說,歷史學家是先知的另一副面孔。如果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是貫通古今的、時間長河中的駿馬,那許倬雲先生還得再加上一個維度——讓東西交融的、空間維度上的駿馬。

許倬雲說,我不記英雄、不記武力;我要擺開看老百姓過日子怎麼樣,老百姓怎麼想;不要再囿於“中華中心論”,這樣我們才心胸坦蕩,可以組織起一個大的文明團體。

《萬古江河》是許倬雲畢生智慧的結晶。近27萬言,字裡行間既有高空鳥瞰式的宏觀洞見,又有具體日常生活的細微描寫。

《失控的真相:為什麼你知道得很多,智慧卻很少》

[美] 邁克爾·帕特里克·林奇

2018年上半年中信書店最受關注的七本人文思想類好書

林奇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知道得更多了,理解得卻更少了。於是他提出了“我們到底理解些什麼”。 從什麼路徑來的知識,都帶有這個路徑的強烈體味。

在信息氾濫的時代,知識變得無處不在。面對電腦,需要的不過是鼠標的點擊。然而,我們並沒有因此就離真相更近。

只有更好地理解知識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產生和傳播的,我們才能變成更有責任感的認知者。

《歷史的溫度2:細節裡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張瑋

2018年上半年中信書店最受關注的七本人文思想類好書

“歷史的溫度”系列在上半年的通俗歷史類書中很受歡迎,“歷史的溫度”既是書名,也是“饅頭說”後廚張瑋下筆的準繩。因為是歷史,所以張瑋都會用第三方的口吻還原歷史事件,避免“上帝視角”對人事妄下斷言。所謂溫度,則指在行文時張瑋會避免冰冷事件數字的羅列,轉而用有趣親切的文字把歷史的細節徐徐道來。

“說歷史”比“歷史說”要輕鬆,但也更考驗人的表述功力,這是一種更為有趣的轉述能力。

如果要在朋友圈裡曬一口氣讀完500多頁的厚書,《歷史的溫度》是不二選擇。因其淺近,也因其情感激盪,不忍釋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