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數年前,珠海市博物館發生了尷尬的一幕:在該館舉行的“國之瑰寶——黎雄才關山月作品展”中的全部畫作,被聞訊而來的關山月、黎雄才家人現場全部認定為假冒之作,然而諸多業內人士又認為其中部分是真品。一場沸沸揚揚的藝術品真假之辯再次上演開來,鑑定問題又一次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當中華文明一步步向前邁進,幾乎所有商品都有國家質量認證和檢測來保障人們日常消費的時候,經過10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卻依舊受到生存根基——真假鑑定問題的困擾,鑑定行業依然靠著良知和道德來維繫,管理層監管、鑑定資格的認定、鑑定結果的合法性保護等諸多方面缺失,使鑑定領域始終處於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中。在盛世收藏的背景下,鑑定的規範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許多有識之士都在呼喚同一個問題:鑑定,何時才能規範?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誰在進行鑑定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藝術品交易很少,過去鑑定工作主要發生在參與藝術品收集、保管、展覽和研究的博物館、美術館、研究院和院校內部,參與的人員也大多是這些機構的專業人士。自1992年尤其是近幾年藝術品交易快速發展以來,社會對鑑定的需求越來越多,參與鑑定的人員也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長期活躍在書畫鑑定領域的國家畫院研究員梅墨生認為,嚴格地講,中國收藏市場目前並沒有職業的鑑定專家,現階段根本就沒有這一職業。目前從事鑑定的專家都屬於兼職,主要有以下人員在從事藝術品鑑定。一是過去在一線為文博系統做收購工作的鑑定人員。這些人主要包括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的成員、國家和各地文物局的人員。1983 年,由文化部文物局成立了由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等七人組成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負責鑑定全國各文物部門和文化教育機關團體所存的歷代書畫。之後,在此基礎上組建的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他們分別來自博物館、院校和相關研究機構,成員包括主任委員啟功,副主任委員王世襄,常務委員史樹青、劉九庵、徐邦達、耿寶昌,委員李學勤、朱家溍、楊伯達、戴志強、金維諾、楊新等。他們在各自領域都具有多年豐富的鑑定經驗,德高望重,為國家負責鑑定和收購書畫、瓷器、玉器和雜項等文物。他們中有的也參與社會鑑定活動,深受市場歡迎,往往一言九鼎,影響很大。二是國家和各地文博系統、美術館的鑑定人員。他們有著工作的便利和經驗,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有的以個人身份參與社會中的鑑定。三是學者。他們是來自各研究機構、院校和文博系統的研究員、教授、藝術家、專家和評論家,從學問和文史的角度,利用自身對文物的研究經驗,參與一些社會上的鑑定工作。四是拍賣公司、畫廊、古玩商中的民間鑑定人員和收藏家。他們出於自己收購的目的參與鑑定,鑑定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自身的利益,因此有著較為豐富的實戰經驗,有的也幫助別人鑑定,長期活躍在一線,瞭解市場,但參與的方式較為複雜。 前三類人員是目前市場中較受歡迎的,也為目前的市場繁榮起了重要的推動和規範作用,然而他們存在一定的身份尷尬。有關制度規定,國家相關機構的人員只能對內鑑定,而不能以單位名義參與社會鑑定,因此他們中一些人以個人名義參與其中,其中的一些退休人員更是成為人們競相爭搶的“香餑餑”。有的以顧問身份參與單位或個人要求的鑑定活動,有的以嘉賓身份參與到各種公開鑑定活動中,有的以學者身份進行講學和培訓,有的則明碼標價參與各種鑑定。但是,他們的鑑定工作完全是建立在個人的身份和人們的信任基礎上,鑑定結果並沒有法律效力,因此彼此之間的爭論時有發生。第四類人員是市場的直接推動者,既是經營者,又參與社會鑑定,因此存在諸多的利益牽扯。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鑑定問題種種

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使相關人員大量參與其中,然而管理制度的缺失和相關鑑定體系不完善,使鑑定工作完全憑藉個人和組織的良知和道德來進行,在各種利益面前,各種鑑定問題也在所難免。梅墨生不無擔憂地表示,鑑定所要求的實踐經驗、鑑定水平、職業道德、職業良知等,只要一方面有問題,都將直接影響到鑑定的真實可靠性,受社會上急功近利的時風影響,現在鑑定行業素質良莠不齊,鑑定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出現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現象之一:鑑定 “萬金油”

有關專家指出,目前的鑑定業中確實有經驗和學識兼具的專家,但這種專家往往侷限在某些具體的領域或某個具體的時間段上,並不具有泛化和通吃的能力,因此也沒有所謂的鑑定 “萬金油”。一旦有人拿這些專家並不擅長的領域的物件來請教專家,專家礙於面子進行鑑定就很容易走眼。 從近年看,一些專家不僅參與擅長領域的藝術品鑑定工作,超範圍的鑑定他們也做。如果這種鑑定活動是私人之間的事,也就罷了,但有些專家往往在公眾場合或市場運作中,做綜合性的鑑定工作,而且沒有聽說哪位專家對某件藝術品說自己“不懂”或“看不好”,照例都會拿出鑑定意見。時任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認為,目前國家的專家鑑定體系,實際上是一個泛化的專家團體。如其中沒有研究近現代書畫的專家卻承擔了鑑定近現代書畫的任務,那麼這種專門性所反映出的權威性,必定會受到社會的質疑。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現象之二:鑑定證書漫天飛

時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古玩業商會會長宋建文表示,由於文物鑑定行為和文物鑑定公司設立得不規範,五花八門的文物鑑定書在業內人士心目中的位置正在迅速貶值。突出表現為一些文物研究機構中有職稱的研究專家隨意涉足商業文物鑑定領域,隨意開具文物鑑定證書。這些專家開具的證書,有的因辨偽能力欠缺而看錯,有的因金錢左右而錯開,令許多業內人士不屑一顧。陶瓷鑑定專家周方清認為,相當一部分所謂的鑑定家,只是略懂些皮毛,有的只是上了幾天培訓班,混了一張證書,有的只看了些圖錄,便也開始自稱鑑定家,對外營業。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現象之三:鬥氣鑑定

梅墨生指出,一些人把鑑定當作自己發洩私憤、鬥氣的工具,把個人恩怨摻雜其中。例如甲、乙兩人都參與相關領域的鑑定工作,由於某方面的原因結下怨恨,同一件物品如果拿到甲,甲認為是真,乙必認為是假,反之亦然,這種意氣用事,嚴重擾亂了市場。 還有一些在世的藝術家,會遺忘自己的創作作品,出於利益的考慮,甚至會否定自己過去的作品。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現象之四:矇騙客戶

梅墨生還表示,由於有人乘機打著文物鑑定的幌子,大發不義之財,他們中有的雖然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但是缺少必要的職業道德。比如客戶請他們鑑定,他們故意低估鑑定物,轉手又將客戶的鑑定物“騙”到手。要不就將真品說成是假的,將贗品說成是真的。還有一些所謂鑑定名家,對一些涉外展覽和交易也不負責任,出於種種利益考慮或不懂裝懂,把偽作看成真品,為偽作出國展覽和交易保駕護航,嚴重影響了中國藝術品的國際形象。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資格認證有多難

相關專家認為,以上種種問題,主要是鑑定市場不規範造成的,癥結在於人們的鑑定身份和相關的鑑定標準沒有國家權威部門的確認,其活躍在市場的唯一基礎是行內的認可和公認,因此在這種缺乏國家鑑定資格認證和鑑定標準的前提下,加之監管不到位,不規範的現象自然頻出。由於沒有相關的資格認證,一些進行鑑定培訓的組織也面臨著生存的尷尬。據瞭解,各地有不少參與鑑定培訓的組織,還有一些個人也組織培訓。這些涉及文物鑑定的培訓中,只要教育部門批准就行,相關主管部門並沒有相關培訓標準,各地鑑定培訓大都自行確定培訓時間、培訓標準和培訓課程等,培訓後的資格證書也是五花八門,自行頒發,因此難免有些培訓有走過堂、採取速成的現象。培訓實際上只為收藏者、愛好者提高了一些素質,培訓對促進鑑定走向規範的實際意義並不大。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鑑定人才青黃不接

許多專家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現在古代書畫鑑定組的成員有的已經仙逝,有的則年事已高,而國家鑑定委員會的成員也大都年齡在六七十歲以上,過多地參與社會上的鑑定活動,顯然行動不方便。鑑定行業長期以來都是依靠“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進行,造成目前我國的鑑定人才匱乏,中青年真正具有權威、獲得普遍公認的非常少,因此現在鑑定行業正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現象。時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李學勤教授認為,目前僅說文物鑑定人才緊缺是不夠的,應該說是奇缺。奇缺不等於做文物鑑定的人不多,而是能夠達到較高水平的人才奇缺。文物鑑定本身需要特殊的訓練和知識背景。如一件青銅器,真正要對其進行深入瞭解,那就是研究問題。這需要掌握青銅器的發展史、青銅器的鑄造工藝以及它的文字內容、藝術特點等相關知識。需要鑑定人員既有技術,也有理論;既有文化功底,又有多學科背景。總之,文物鑑定是一門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學科,而目前經過這方面嚴格訓練的人才極少。眼下社會上辦的文物鑑定培訓班不少,但時間較短,不能系統學習與鑑定有關的課程,不可能進一步深化。中國美術館研究員、著名評論家劉曦林表示,相對古代書畫而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位職業書畫鑑定家被圈內、業內共識性地認可為近現代書畫鑑定的權威專家。很多人的觀點是,近現代書畫的鑑定難度相對比古代書畫容易,因為人證、物證,可供參考的材料相對比較多,所以現在到處都是 “權威”,“權威”多了也就沒有權威了。現在的狀況是,由於沒有公認的權威鑑定專家,拍賣公司、畫廊等經營單位和一些美術館、博物館的鑑定者一言堂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還有書畫家的親屬、弟子和朋友大量派上用場,代表鑑定家說話。儘管他們對書畫家作品的認識從鑑定的角度看是片面的、侷限的,有時甚至是感情用事的。權威缺失,他們出來說話也成了沒有辦法的辦法。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規範之路在何方

許多專家認為,像珠海博物館真假爭論的現象,近幾年已發生多次,其主要原因在於當前鑑定行業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沒有一個鑑定主體,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權威鑑定機構。時任故宮研究院古書畫部副主任金運昌說,目前民間鑑定主要通過懂行人掌眼,或求助於民辦鑑定中心。現在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有官方質量檢測機構的真偽和質量標準,但藝術品目前還沒有一個“誰說了算”的機構,沒有權威國家機構為民間收藏鑑定負責。現在很多拍賣行有鑑定服務,但拍賣只是一種委託行為,拍賣行沒有義務保真,只是提供一個交易平臺,其鑑定也僅僅是為買家提供參考。在缺乏權威鑑定部門的情況下,藝術品鑑定就會經常出現爭議。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對於鑑定如何逐步規範,專家們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一些專家認為,首先應該完善當前的鑑定教育和培訓。劉曦林認為,現在一些院校和研究機構開辦了鑑定課,但很少有鑑定專業,教育的方式也大多是從書本到書本,很少有看實物、親自實踐的機會。因此迫切需要改變當前的辦學方式,開闢鑑定專業,充分利用博物館、美術館等有大量實物的機構的資源,實行聯合辦學,使學生們既有理論,又有實踐。一些專家認為,應該出臺相應的標準和依據。青銅器專家賈文忠稱,要改變現狀應建立權威的鑑定機制,比如出臺《鑑定法》,對文物鑑定應該有什麼依據,價值鑑定應該有什麼樣的依據,能夠提出真假和價值鑑定的這些人應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和資格,如果國家沒有用法律規定這些,那麼,即便出了那些問題,很多情況下也難以處理。一方面是鑑定專家沒有拿到體現他們自身價值的報酬,另一方面也由於不必承擔什麼責任而造成了專家對鑑定結論的隨意或不慎重。梅墨生表示,國家應該建立起鑑定管理體制,制定資格認證辦法,使鑑定行業真正有人管理,有人監督。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對於鑑定資格方面,一些人士建議,鑑定的資格認證可以仿照會計師的方式,對不同種類的藝術品分別設立初中高級,採取國家統一考試的方式來認證。當然由於文物的特殊性,施行起來有一定難度,需要不斷摸索,但這是鑑定走向規範的起點。

藝術家能鑑定自己的作品嗎,藝術品鑑定到底有多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