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佛教發源於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信印度教?它與佛教有何淵源?

才郎夜看書


佛教源自印度,不少人以為印度就像《西遊記》中所描述的佛界淨土一樣,是一個佛教國家,其實不然。其實佛教從來都不是印度人的主流宗教,無論是孔雀帝國時期還是戒日帝國時期,佛教只是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支持,而印度底層的百姓以及南印的諸多小國依然主要信奉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隨著印度教的建立以及伊斯蘭教的傳入,佛教在印度逐漸衰退,幾乎接近消亡。現在,在印度只有0.7%居民是佛教徒。

(菩提伽耶,佛教的誕生之地,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元前1500年,入侵南亞次大陸的雅利安人,有著自己的古老的宗教信仰,崇拜種種神化的自然力與祖先、英雄人物,後來逐漸演化成婆羅門教。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大陸後,為了爭奪新的領土,雅利安人之間開始爭鬥,逐漸分裂成多個王國,印度的歷史進入“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以及婆羅門教自身的侷限性,出現了社會下層人民抵制婆羅門教的強大思潮,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佛教和印度另一古老宗教耆那教逐漸興起。

(鹿野苑,佛祖第一次傳教之地。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為了解決人間疾苦,通過苦修而大徹大悟。釋迦牟尼成佛後,一直四處雲遊說法,教化芸芸眾生,引導人們脫離苦海。在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皈依佛門,在全國大力推廣佛教,並派遣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和僧侶到世界各地傳播佛教,這一時間佛教不僅成為印度國教,還傳播到海外,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桑吉大佛塔,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早期佛塔。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孔雀王朝和戒日王朝得到了大力發展,但是從笈多王朝開始,佛教開始由鼎盛走向衰落。一方面,婆羅門教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雖然統治者大力宣傳和扶植,但是印度廣大底層百姓及南印諸多小國依然主要信奉婆羅門教,而佛教教義主張的寬容、忍耐的思想,也讓一些具有強烈民族認同感的雅利安人逐漸放棄信仰佛教;另一方面,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嚴重影響了佛教的發展,佛教教義日益複雜,得不到廣大下層人們的支持,而這一時期印度開始進入長期分裂狀態,官方對佛教的支持不斷減少。

(阿旃陀石窟,佛教文明最後的贈禮。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元8世紀,婆羅門教進行了改革,經過不斷的學習和改進,吸取了佛教的一些精髓,如因果報應、人生輪迴、非暴力不殺生等,逐漸發展成集宗教信仰、哲學觀念、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於一體的錯綜複雜的規則體系,也讓佛教喪失了它的獨特性。經過改革的印度教,讓不僅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吸納了佛教的大批信徒,進一步加速了佛教的衰落。

(拘屍那羅,佛祖圓寂地。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著印度教的復興以及伊斯蘭教的傳入,大批佛教徒改變信仰,在公元8、9世紀佛教逐漸衰退。11世紀,突厥人入侵,那時已經被印度教完全壓制的佛教,被來自北方的穆斯林軍隊徹底擊垮。13世紀時,印度的佛教幾乎衰亡,印度境內的佛教寺院也被焚燒拆毀,長埋於地下,而人們只能通過《大唐西域記》等著作了解當初佛教的盛況。

(那爛陀寺,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當佛教傳播到海外,對南亞文化、東亞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時候,在它的發源地印度卻被逐漸被遺忘,只有那些佛教遺蹟的殘垣斷壁,訴說著佛教在印度的遭遇,而古老的印度教依然蓬勃發展。


任何關於斯里蘭卡的問題,歡迎向我提問,我是“最懂蘭卡旅行的人”:斯里蘭卡小妞。


斯里蘭卡小妞


其實題目稍微有點問題,佛教並不發源於印度,而是古印度。古印度的範疇並不僅僅是現在的印度這個國家,它還包括了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等國家在內,也就是說古印度並不是某個國家,而是一堆國家的總稱,類似“江南”不是某個省一樣,古印度的主要特徵是:種姓制度。

所謂“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種極為標誌性的社會體系,其以“血統論”為理論基礎,把人分成四等,從高到低依次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主要是王族和祭司集團,處於社會的最頂端,是統治階層;

剎帝利主要是軍政貴族集團,負責拱衛婆羅門;

吠舍主要是農民和商人,負責納稅;

首陀羅主要是原始土著,負責一切髒活累活,是最低賤的階層。

四個種姓之間不允許互換身份,不允許通婚,出生時是哪個階層,終身都是這個階層,這個制度一直到1947年才被廢止,可見它在印度是有多麼地深入人心。

說到這,婆羅門教可以登場了,顧名思義,這個宗教就是由“婆羅門”這個種姓創建的,是一種統治民眾的工具,也就是現在印度教的前身。

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有四個:業報輪迴、祭祀萬能、吠陀天啟、梵我合一。

先說第一個“業報輪迴”的意思:掌控這個世界的神秘力量叫“業力”,四個種族的生死全部處於“業力”的作用之下,無法自行擺脫,永遠在“六道輪迴”中循環往復。可以想象,這個教義無疑是最符合統治階層口味的,如果大家都信這一套,那麼社會階層固化,每個人都安分守己,認命從運,社會將會無比和諧美滿——這是不是讓你想到了西周的“宗法制”?

簡單地說一下第二和第三條教義,所謂“祭祀萬能”,就是說要特別重視祭祀這個活動,這個是所有宗教的一個共性;所謂“吠陀天啟”,就是說婆羅門教以《吠陀經》為最高經典,“天啟”的意思就是“神的啟示”。

重點說一下第四條“梵我合一”這個教義。

婆羅門教是個多神崇拜的宗教,教內有三個最高的主神,分別是:梵天、毗溼奴、溼婆。

梵天是創世神,是一切的主宰;毗溼奴是守護神,拯救世間的危難;溼婆是毀滅神,破壞世間的一切,在印度,很多人都供奉溼婆神,他的坐騎是一頭牛,所以印度人不殺牛、不吃牛肉的傳統就是源於對溼婆神的崇拜。

前面說到,在婆羅門教看來,萬事萬物都處於業力之中,無法解脫,不過凡事都有例外,由於梵天是一切的主宰,自然也就是業力的主宰,梵天可以跳出輪迴,如果你能與梵天合一,達到天人一體的境界,你就也可以跳出輪迴,擺脫業力的束縛,達到永生,這就是“梵我合一”。

換句話說,印度人從梵天神這裡提煉出了一個叫“梵”的東西,認為它是這個世界的本質,是永恆不變的究極真理,而作為凡人的我們,需要通過努力的修行來達到這種境界。這個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朱熹提出的“天理”,看一看朱子理學和陽明心學的修行方式,是不是覺得和“梵我合一”非常像?其實二者確實有淵源,這裡先埋個扣兒,文章的最後還會說到。

總結一下:婆羅門教認為,世界處於“業報輪迴”之中不斷變化,只有“梵”是永恆的,而“我”要想擺脫輪迴,達到永生,唯一的途徑就是“梵我合一”。

婆羅門教在古印度流傳開來後,其教義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了印度人的腦海裡,可是,無論統治階層怎樣束縛思想,總會有那麼一個時刻出現反彈,此時就會產生思想大爆發,人類第一次思想大爆發是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在這個時期歐洲出現了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賢哲,中國出現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而在古印度,出現了以釋迦牟尼為代表的佛教,這個時期被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

“釋迦牟尼”是個尊稱,他的本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履歷大家都很清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屬於剎帝利種姓,29歲那年出家修行,35歲大徹大悟,創立佛教(其實他活著的時候還沒有“佛教”這一說,他死後很久才逐漸形成了佛教),他的尊號有很多,釋迦牟尼、如來佛、世尊等等,為了表述方便,我在此使用他最常見的尊號:佛陀。

在佛陀生活的年代裡,古印度湧現出了一大批與婆羅門教的教義所對立的思想流派,史稱“沙門思潮”,佛陀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在當時並不是影響力最大的,但是千年之後來看,他的思想卻是其中最鶴立雞群的。

既然佛陀的思想是反對婆羅門教的,那麼我們就來具體看看他在哪些地方唱了反調。

首先是第一個前提“業報輪迴”,從後世的記載和諸多佛經來看,佛陀並沒有否認這個前提,證據就是佛教“四諦”(“諦”就是真諦的意思)之一的“苦諦”,意思就是說人世間一切皆苦,連享樂都是苦的,因為世人全部都處於業力的作用之下,無法解脫,永遠輪迴,借用大家很熟知的一句話,叫:苦海無邊。所以佛陀是反對自殺的,因為自殺無法中斷業力,依舊處於六道輪迴之中,是為“有漏皆苦”。

其次是第二個前提“梵天永恆”,這一條明顯佛陀是反對的,證據就是他親口說的一句話:“諸行無常”,意思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方生方滅,變幻無常的,不存在一個叫“梵”的恆常不變的東西,連梵天神也無法永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佛陀其實是個無神論者。

最後是結論“梵我合一”,這一條是佛陀思想與婆羅門教教義根本衝突的地方,婆羅門教認為存在著主宰者,那就是梵天,而佛陀認為,沒有梵天,也沒有我,沒有任何東西能主宰你,包括你自己也不能主宰你,因為你認為的這個“你”,其實是不存在的,這叫做“諸法無我”,想要脫離苦海,唯一的辦法不是“梵我合一”,而是“涅槃寂靜”。

所以說,由於古印度的種姓制根深蒂固,所以反對種姓制度的佛教,自然會受到打壓,而古印度佛教本身又由於內部不團結,自始至終無法形成統一的大勢力,終於還是敗給了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其中一部分被後者給同化了,而另一部分在公元13~16世紀(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南宋至明朝中葉)被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蘇丹國給滅掉了,所以今天你在印度已經很難找到佛教徒了。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大器晚橙”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其實,印度教並不是我們平時感覺的佛教啊、道教的、基督教的這樣的宗教,準確地說,他是一種生活方式,印度教是印度人的各種文化和傳統習慣的融合,不但來源不同,而且更關鍵的是他沒有“創始人”。我們知道,基督教有耶穌、佛教有釋迦牟尼,但印度教是找不到創始人的,這一點跟其它宗教就不一樣。


印度教的符號


印度最高法院對印度教有一個解釋:

Unlike other religions in the World, the Hindu religion does not claim any one Prophet, it does not worship any one God, it does not believe in any one philosophic concept, it does not follow any one act of religious rites or performances; in fact, it does not satisfy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a religion or creed. It is a way of life and nothing more.

我把這段話簡單粗暴地翻譯一下哈:

和世界上其它的宗教不同,印度教從不宣稱自己有一個可以帶領世人發現真理的“先知”(像基督教和耶穌、佛教的釋加牟尼那樣的創教人)。印度教不崇拜惟一的神(沒有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樣),甚至連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也沒有。印度教也沒有統一的宗教儀式,實際上,印度教不符合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的各種特徵,它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罷了。

所以大家應該明白印度人為什麼大多信仰印度教了吧,因為一個印度人之所以是印度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印度教的方式進行生活的,對於印度人來說,這是一種日常生活,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信教的過程你都可能沒有什麼感覺的,這比你去專門信一個所謂的宗教要容易得多。

梨俱吠陀——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


至於印度教和佛教的關係,印度教的歷史比佛教要悠久,佛教是古代印度文化對印度教的一種反抗,不過這種反抗最後是不成功的,佛教在印度最後還是衰落了。但佛教由於是對印度教的一種反抗,實際上就是產生於印度教傳統中的一種宗教,他借用了許多印度教的概念和理論,最典型的就是“達磨”“Dharma”這個概念,佛教用來指達佛教的根本原理的,有時也翻譯為佛法,其實最早是印度教的概念,指的是使生命和宇宙的一切成為可能的秩序,具體來說就可以翻譯為各種義務、權利、法律、行為、美德等正確的生活方式。

印度教認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高過“達磨”,弱者可以運用“達磨”戰勝強者,如同平民戰勝王者。“達磨”就是真理,當一個人講說真理時,人們會認為他在說法,而一個人說法時,人們也會認為他在講說真理,因而達磨與真理,是同一個東西。而佛教的佛法完全接受了這一概念,事實上很多佛教高僧就用了達磨作為自己的法名。


只愛潘多拉


這個問題實際上包含三個內容,第一是佛教在印度的衰落,第二是印度目前的宗教信仰狀況,第三是印度教和佛教的關係。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看。內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僧團的分裂。佛陀去世100年之後,僧團分裂為上座和大眾兩部。之後兩部進一步分裂,形成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部派。公元前後,大乘佛教興起,將之前的佛教貶稱為小乘佛教。分裂導致佛教的勢力分散,為之後的衰落埋下了種子。第二是在發展過程當中,佛教為了迎合統治者和民眾需求,日益婆羅門化。但並沒有扭轉衰落的趨勢,反而導致信徒最後被婆羅門教吸收。

外部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沒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非常依賴政府的支持。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和貴霜王朝的迦膩色伽王,對佛教早期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但是之後,再沒有出現這樣能夠以強大國力為基礎推動佛教發展的國王。第二,婆羅門教的復興。婆羅門教是印度最傳統的宗教,歷史比佛教更為悠久。在民間的基礎最為深厚。公元八世紀左右,著名婆羅門教學者商羯羅系統化地批判了佛教思想。此舉振興了婆羅門教,也沉重打擊了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婆羅門教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來被稱為印度教。第三,伊斯蘭教化的北方遊牧民族入侵。這是對佛教發展的最後一擊。此時印度佛教發展已經式微,在政府的宗教圍剿政策下很快滅亡。

印度目前的宗教信仰狀況是比較駁雜的。印度教是主體宗教,信眾約佔印度總人口的七成左右。伊斯蘭教是第二大宗教,信眾約佔總人口的兩成左右。其他各大宗教合起來約佔一成。其中佛教徒的數量不到1%,且大部分兼信印度教。這些佛教徒都是近代以來,周邊國家佛教回傳至印度收攏的信徒。

佛教和印度教淵源很深。首先,兩者文化同源。都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產物。兩者的經典當中有很多同樣的概念和事物。其次,佛教最開始是作為婆羅門教的反對者而形成的。比如佛教的眾生平等觀念,實際上是對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批判。最後,兩者在發展過程中,既相互鬥爭,也相互借鑑。佛教發展的中後期,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吸收了大量的婆羅門教的儀式儀軌。而婆羅門教的復興人商羯羅,也吸收了大乘佛教代表人物龍樹的思想。


用戶4325101516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佛教固然發源於印度,但時至今日,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影響已然可以忽略不計。首先,咱們回顧到吳承恩那個時代,西天的佛世界,也就是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然衰微。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在玄奘取經歸來之後,一種嶄新的宗教從西北方向傳入,佛教,成為他們的大敵!

這全新的宗教,便是伊斯蘭教。

在唐朝中後期,一個叫做大食的國度,攻入佛教世界,大唐曾經戰無不勝的遠征軍翻越蔥嶺,深入七百餘里,在一個叫做怛羅斯遭遇慘敗!自然唐朝還能捲土重來可是安史之亂的發生令大唐天子再無西顧的可能此時,抵禦大食人東進的,是青藏高原的吐蕃。

據說吐蕃曾三戰三勝,最終卻分崩離析。而西域的舞臺之上,繼續變換著角色西遼、花剌子模,蒙古的西征演員上來又下去,佛教卻在此消失。

印度河這邊,入侵來得稍微晚一些,來自阿富汗的蘇丹王,屠殺僧人 掠奪財物 將寺院夷為平地直到旁遮普完全綠化佛教徹底絕跡。當南宋與金對峙,恆河世界也遭遇入侵,玄奘曾經留學的那爛陀寺以及其他所有的寺廟都被摧毀,連寺廟石塊都被拋入河中僧侶,要麼被屠殺、要麼逃亡尼泊爾、緬甸、柬埔寨和中國,是他們的歸宿。

到14世紀,佛教的痕跡,已然在南亞大陸被基本抹除。印度佛像,全部被斷頭、斷手、斷腳、斷鼻、斷耳……征服者屠戮一切逃亡的和尚,縱然想返回故土,也無力重振而此時,西遊記正在中國寫成,吳承恩說,有隻神通廣大的猴子,護送虔誠的和尚去西天取經。對此,印度人的回答只能是:別逗了,西天早就沒佛啦!

當然,印度人還是保留了自己的宗教,那便是原來的婆羅門教,演變之後以印度教的面目重新出現,與伊斯蘭教一起,成為南亞的兩大主流宗教。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佛教雖然發源於印度,但是在印度也只是輝煌一時,而印度教一直都是印度的主流宗教,哪怕是佛教也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東西。

整體而言,佛教最初就是以反對印度教的姿態出現的,提倡眾生平等的教義迅速聚集了大量的底層信徒,也曾經得到阿育王這樣強有力的世俗政權的支持,但很快佛教就陷入了衰落,直至在印度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

佛教衰落最根本的原因是眾生平等的學說得不到上層人士的支持,印度的種姓制度規定了不同等級,那些上層人士肯定不喜歡佛教眾生平等的這一套說法。而且上層人士掌握著國家的主要資源,佛教的逐漸衰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昭烈名臣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顧名思義,印度教是印度本土的宗教。那麼,它是如何興起的呢? 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中上游地區,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社會組織及統治機構。初期,他們和其他部落一樣敬畏山川大地,崇拜一切自然神衹;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雅利安人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祭祀者被尊為“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居於社會中的最高地位,開啟了婆羅門思想。



公元前800年前後,印度社會的多神教逐漸演變為一神教,即對梵天”的信仰。與此同時,出現“梵天生四姓”的說法,所謂四姓,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四種種姓。此說在當時雖然佔主流地位,但印度社會存在多種哲學流派,也有一些學派對此持否定態度。後來,一個稱吠槽多的學派對各派主張進行調和,形成印度宗教的正統學說,這一學說後來發展成為印度教。

約在公元前6世紀,佛教興起,蓬勃發展,在阿育王(約前 273前232年在位)時期成為印度主要宗教。此時婆羅門教開始衰敗;至公元4世紀時,印度教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的正統地位。印度教在許多方面不同於西方民族所熟悉的宗教,它沒有系統的信條,沒有成套的教義,沒有單純的信徒集會,也沒有專設的教堂;它認為神的真諦是多面的,拯救的道路是無數的。




公元8世紀前後,印度教主要思想家商用羅優化教義理論,增加教實踐方面的內容,使得印度教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在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相互交融,不但沒有衰敗,在某些地區還保持很大的勢力。

印度教宣揚因果報應說和輪迴說,認為善良的人死後會升天,惡貫滿盈的人死後則淪為畜生。在社會風紀方面,它主張不同種姓、部落氏族、家庭都必須嚴格遵守各自的行為準則;尊敬並支持婆羅門不殺生,特別是不殺牛;主張非暴力,以達到靈魂的淨化。在印度教中,被視為最高的神靈有三個:一是太陽神毗溼奴,是歡樂的善神和代表宇宙中創造力或構成力本原的“保護之神”;二是毀滅之神溼婆其典型形象是五面四臂,也被視為善神,因為在印度教徒看來,毀滅的力量(以溼婆的舞蹈為象徵)是世界和生命演化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三是梵天,代表一種抽象的力量,他的身形較為細小,人們常見的是梵天安坐在一片蓮葉上的形象。



尚武菌


好幾個回答已經很詳細了,我主要說一下第二問,即印度教與佛教的聯繫。舉個具體點的文獻的例子吧。

這是《摩奴法論》第四章的幾個句子。

238. 為了結交一個下世的夥伴,他必須逐漸積功德而不損害眾生,一如白蟻積蟻垤。

239. 因為到下世依然為夥伴的,既非父親,也非母親,也非妻兒,也非族親,而唯有功德。

240. 凡生靈皆獨自生,獨自亡,獨自享善業,獨自受惡業。

241. 把同木頭土地一樣的屍體遺棄在地上以後,眾親戚就轉身走;唯有功德隨它去。

242. 因此,為了結交一個夥伴他必須總是逐漸地積功德;因為,有功德作夥伴,他將度過難以度過的黑暗。

這是《無量壽經》第三十三章中的一段話:

人在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讀起來是不是很像!都是在講輪迴中,人是獨生獨死的,財富、感情、親人都不能帶入下一世的輪迴,只有業會隨著生命的流轉而延續。自己是業報唯一的造作者和承受者,所以這一世要努力修善,積累功德,及早修行。

簡單地說,佛教和印度教分享同一套世界觀,因為都是脫胎於原始的婆羅門教,他們的世界都建立在業報、輪迴等基礎的觀念上。但是他們的方法論不同:印度教講祭祀,講極度的苦行;但是佛教講的是禪定,是持戒,是中道。印度教信奉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主神,還崇尚牛;而佛教從根本上講,其實是沒有偶像崇拜的(佛陀更多的是老師,而不是神)。兩個宗教一直是相互影響,甚至相互融合。現在印度的“不殺生”,其實也是受了佛教和耆那教的影響;而密教階段的佛教,也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


味論天竺


一個是眾生平等,一個是嚴格等級劃分;一個是對另一個的反思而產生。

要理解佛教,就要理解佛教的起源和發展里程,以及佛教的形成。

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統治了原有住民。為了穩定統治地位,使用了宗教這一形式來統治社會——印度教便應運而生了。

印度教的出現比佛教要早,印度教更像是奴隸社會的產物,印度教也稱為婆羅門教,最著名的就是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達利特。

梵天、毗溼奴和溼婆是印度教的三個神:梵天創造萬物,是第一位主神;毗溼奴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伏惡魔,為保護神;溼婆是第三位諸神,是破壞者,以男性的JJ為象徵,並不斷變化不同的形象,具有特殊性的一個教神。

婆羅門是第一等級,以僧侶貴族為主,他們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剎帝利為第二等級,以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為主,擁有徵收各種稅賦的特權。

吠舍為第三等級,為雅利安人自由平民,從事農、牧、漁、獵等,必須用佈施和納稅來供養剎帝利和婆羅門。

首陀羅為第四個等級,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智能從事農、牧、漁、獵等以及其他低賤的職業。

達特利就是最低等的,被排擠到社會邊緣的邊緣的人,跟奴隸差不多。

嚴格遵循龍為龍,鳳為鳳,老鼠後代只能打洞的規定。啥意思:階級固化——你是啥,你後代永遠是啥!也就說,生生世世子子孫孫沒有翻身的可能。比如婆羅門,就算弄一個蠢的不能再蠢的進去,他也是最高等級;最低等的達利特就算是聰明如神,也永遠是賤民。

印度教的利益十分的繁瑣,教徒崇拜各類型的神,有時候甚至把活人當作祭祀品。大家可以看看阿米爾汗的電影《我滴個神》。

印度教講究劃分等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佛教的教義和它恰好相反。

後來產生了沙門思潮,沙門思潮的基本教義是和印度教對立的。沙門思潮對婆羅門(印度教)思想進行 反思。

佛教是沙門思潮的一個典型代表,王子釋迦牟尼對社會的生老病死各種痛苦的思考,最終再菩提樹下開悟。

佛教講究的是萬物平等。很明顯和婆羅門是對立的。

在阿育王時期,20%的印度人信奉了佛教,可是後來佛教產生了密宗,再小眾範圍內傳播,不進行大眾化傳播。而印度教趁機大力發展,所以現在印度佛教幾乎沒有,不僅僅是佛教自身的原因,還有就是社會利益統治者更喜歡印度教。

佛教也繼承了印度教的輪迴因果之說,在佛教裡有很多和印度教相同的地方,但是根本教義卻是相對立的。

直到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的教義天然和中國的文化理念有共同點——平等。

戰國時期就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骨子裡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理念。佛教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終於能夠生根,並且汲取到了中國文化的營養。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興盛於中國,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了1000年的融合,大量的社會精英對佛教進行修正,融入了大量的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等等,在中國才形成了儒釋道三者互融互通的局面,中國佛教(禪宗)巨大的影響力,像不殺生、不吃肉等也是在中國形成的,成為了全球佛教的一大基礎力量。


嘟嘟讀讀


首先,這個問題就有問題。佛教發源於尼泊爾而非印度。佛陀的家鄉伽毗羅衛國遺址在尼泊爾首都西南郊區被發現。這個國說是個國其實很小,只能算個村。存在時間也很短,佛陀還在世的時候就被滅國滅族了。而且在尼泊爾還發現了佛陀的墓,出土了佛陀的屍骨塔。

其次,印度人也不是都信仰印度教,只有印度南部信仰印度教比較多,還有大量的伊斯蘭教信徒,其它宗教五花八門,有信猴的,信樹的,還有信石頭的……印度號稱宗教博物館各種類型宗教都有。

然後,佛教與印度教的淵源,佛教大量借鑑了印度教的概念,傳說,思想。這樣方便其在印度地區傳播。

佛教為了方便在中國傳播也是這樣做的。首先借鑑大量道教的傳說,把關武大帝說成是佛教護法。解籤、命理、奇門遁甲、太乙神術、四柱八字……這些廟裡的東西哪一個不是道教的?

佛教在西藏雜交了苯教,在日本雜交了神道教,在東南亞佛寺裡面還搞“古曼童”這種邪門的玩意。這些都是為了佛教的傳播。

而原始宗教早已失落在大雪山,現在已經沒有人信仰了。僅有少數學者有所研究。現在比較接近原始佛教教義的是南傳小乘佛教上座部,除了《雜阿含經》其它浩如煙海的經卷都跟佛陀沒有關係,都是偽經。

印度古代佛教興盛於阿育王時期,那爛陀寺是其巔峰,可惜這座寺院被入侵的伊斯蘭教徒摧毀的渣都不剩。從此以後佛教和那爛陀寺都被印度人遺忘。現在印度的佛教還是百年前從斯里蘭卡重新傳入的。幸運的是唐三藏去過那爛陀寺並且記錄了下來,現代人通過其記錄位置準確的挖出了那爛陀寺的遺址,印度人才知道他們曾有有這麼個佛教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