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容得下世界 摯愛是青島——青島市民的“開放印象”

新華社青島5月27日電題:容得下世界 摯愛是青島——青島市民的“開放印象”

新華社記者趙新兵 張志龍 孫曉輝

擔任義務導遊的20年裡,77歲的青島人單志先帶著他的“三件寶”——小布包、保溫杯和潤喉片,足跡遍佈了青島老城區的每個角落。

容得下世界 挚爱是青岛——青岛市民的“开放印象”

中國海洋大學老校區

文藝復興風格的德國各式建築、北歐田園別墅建築公主樓、歐洲古堡式建築花石樓……青島八大關和中山路附近,是遊人如織的著名景點。

“中外風格兼有,古老時尚並存,這就是青島的特色。”單志先自豪地說。

在他的眼中,20年前遊客們來到青島也就轉轉棧橋。而現在,他們不僅可以遊覽有多國風格建築的八大關,也能到太平角參觀地質之光博物館,去文化新地標棧橋書店品讀一本好書,在路邊店喝一杯“遇見梵高”咖啡。

從剛做義務導遊時一年只服務幾百名遊客,到如今一年至少為6000名遊客做義務講解,單志先體會到了開放給青島帶來的深刻變化。

“最早哪見過外國遊客,現在我已給美國、英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遊客做過講解,有2000多人呢。”他說。

容得下世界 挚爱是青岛——青岛市民的“开放印象”

紅瓦綠樹 碧海藍天

青島的“國際範”越來越濃,是當地人普遍的感覺。

在八大關經營婚紗攝影的熊英說,不僅塵封的老建築煥發生機,新人們的婚紗穿著也更豐富:法式婚紗、褲裝婚紗、波希米亞長裙等具有國際元素的婚紗,越發受顧客青睞。

熊英的“薇薇新娘”結婚會館最初只是一間名為“雨後”的藝術寫真館,20多年間,從寫真館到婚紗影樓再到結婚會館,這裡見證了青島發展的日新月異。

她說:“我們現在每年為1萬多對新人拍攝婚紗照,其中外地人過半,還包括500對左右的外國新婚夫婦。”

和很多青島市民一樣,丁雪梅有空的時候也喜歡去八大關看看,但她更欣喜的是青島西海岸的變化。“畢竟是每天都生活的地方”。

“以前喜歡數塔吊,看著二三十個塔吊便憧憬著城市的變化。現在西海岸已經高樓林立,塔吊早已數不過來了。”丁雪梅說,她有幸見證了阡陌農田變成高樓大廈、沿海灘塗變成了濱海大道。

丁雪梅居住的西海岸新區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新區,目前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已有近200個。同樣讓她自豪的是,這裡的“東方影都”已成為世界級的電影拍攝基地,《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等諸多好萊塢大片在此拍攝。

談到青島的開放與變化,在黃島海關工作的丁雪梅回憶,1993年她辦理業務時,每月僅有不到10票的煤炭等散雜貨出口,而現在每月的出口業務接近9萬票。

她說:“我們曾在臨時搭建的工棚中工作,現在不僅有了嶄新的辦公大樓,更成為一個擁有400多名關警員、監管進出境貨船上萬艘次的口岸大關。”

容得下世界 挚爱是青岛——青岛市民的“开放印象”

大海揚帆

和丁雪梅有同樣感受的還有青島膠州火車站站長邢方民。

目送一列中亞國際班列從站臺鳴笛啟程,邢方民難掩內心激動。他告訴記者:“5年前我到膠州站後,見證了中亞班列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的歷史,青島與世界的聯繫越來越廣泛和緊密。”

邢方民1979年被分配到青島城陽站客運段工作。當時的鐵路貨運量不僅小、種類也非常單一,主要是將附近一些倉儲的豆粕、糧食等運往周邊地市,一個月也發不了幾趟車。

他說:“現在,無論是青島的工業品、幹海產品,還是從日韓、美國過境的汽車零配件、電子產品等,都能通過中亞班列運往世界各地,堪稱一條‘鋼鐵絲路’。”

讓青島和世界融通連接的,還有青島那張誘人的名片:“帆船之都”。

容得下世界 挚爱是青岛——青岛市民的“开放印象”

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現場

袁華強現在從事青島帆船運動推廣工作。他和帆船結緣始於讀大學時在青島奧帆賽測試賽上做志願者。

“一旦成為奧運城市,就永遠是奧運城市。”袁華強說,藉助北京奧運會青島奧帆賽的東風,青島很快在國際帆船界打開局面:克利伯環球帆船賽7次到訪,沃爾沃環球帆船賽、國際極限帆船系列賽、世界盃帆船賽等國際品牌賽事紛紛在此登陸,吸引了世界各地帆船愛好者。

容得下世界,摯愛是青島。文化學者說,青島是一座兼容天下並讓世人神往的宜居時尚家園。

青島人的幸福感在國內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夜幕降臨時,奧帆中心、五四廣場和主要街區溢光流彩,當地人和遊客們三五成群外出遊玩,不論是老百姓喜歡的海鮮店、啤酒屋,還是年輕白領鍾愛的咖啡吧,都隨著青島年輕的城市脈搏一起跳動。

即將在青島召開的上合峰會正成為普通市民談論越來越多的話題。人們期待這次盛會圓滿成功,也給這座美麗的港口城市帶來新的開放動能。

閩江路的海鮮店裡,一位青島小夥端起泡沫泛起的啤酒對朋友們說:“乾杯青島!願世界都為之傾倒。”(參與採寫記者:蘇萬明 魏聖曜)(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