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二手電商賣藏品魚龍混雜,處處裝傻的“心機客” 讓你維權無門

二手電商賣藏品魚龍混雜,處處裝傻的“心機客” 讓你維權無門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

對於廣大業餘收藏愛好者來說,淘換寶貝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生活樂趣。曾幾何時,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天津文廟古玩城、上海東臺路古玩市場等眾多淘寶聖地,不僅是資深收藏家的最愛,也成為普通藏友們的首選。

不過,在電商高度發達的今天,去小攤小店裡憋寶、撿漏兒已經不再流行。一部分藏友日常尋摸大路貨兒或是“快貨兒”,都把網絡拍賣、二手交易作為了首選,他們遠離古玩城和跳蚤市場,開始憑藉電腦和手機足不出戶,淘遍天下。

網絡上的這片汪洋大海,遠比那些古玩街要物產豐富,當然,水也會更深。無論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董古玩,還是具有收藏價值的中古數碼,似乎都可以在平臺上找到。如果運氣好的話,興許還真能“撿到”價美物廉的“寶貝”。

那麼問題來了,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淘寶是否靠譜?

“有了電商之後,找藏品的渠道多了,但也魚龍混雜。”讀者Shirley最近就遇到一件煩心事,作為一名“非專業普通資深收藏愛好者”,她向懂懂筆記展示了最近在某魚上購買的一批“糧票”,不過這是一堆經資深藏友鑑定過的,沒有任何收藏價值的廢紙。事後,她在維權過程中也處處碰壁,讓這位熱衷於網上“淘寶”的姑娘產生了網購恐懼症。

實際上,即便是很多擁有十幾二十年收藏經驗的藏友,在二手電商平臺上也會“打眼”,在網絡上淘到寶的幾率,和去潘家園實地淘換物件差不多。那麼,二手平臺淘寶究竟是在賭還是真有規律可循?

從“小白”手裡買“舊票” 竟是廢紙

“太坑了,比買二手手機還坑!”

Shirley一貫熱衷於收集一些曾經流通過的老舊票據,如糧票、油票、布票等。她告訴懂懂筆記,雖然自己是不折不扣的90後,但卻對於這些“老古董”情有獨鍾。

“很多玩意兒都是在親戚朋友手中換來的,有部分是從古玩、跳蚤市場淘的。”在一次交流聚會上,一位收藏發燒友告訴Shirley,現在線下的收藏品市場很亂,贗品橫流,且真假難辨。他更喜歡在網上“撿漏 ”,尤其是部分個人收藏家出手的藏品,成色和價值都有保障,“但網上的東西,看不到摸不著,總覺得有點兒信不過。”

不過,周圍藏友圈經常爆出來的一些網淘寶貝兒,還是讓她豔羨不已。只看不買的她,在農曆新年前被一條來自某魚平臺的信息吸引住了。有位賣家打算出手一批1966版的“五市斤全國通用糧票”,而且價格極其誘人,從拍攝的照片來看,藏品成色也非常好。

二手电商卖藏品鱼龙混杂,处处装傻的“心机客” 让你维权无门

“你知道嗎,五市斤國票現在市面交易價格都在50~80塊一張了,這個人居然只要30塊,多買還能打折。”抱著懷疑的心態,Shirley聯繫了這位賣家,發現對方只是一名不懂行的“小白”,對於老舊票據的收藏問題,幾乎是一問三不知。對方僅強調這些“五市斤”,都是家中長輩無意中留下來的,因為最近家裡裝修嫌累贅,所以想一次性處理掉,“這個價格讓我的確有點動心,而且品相都很好。”

因為對方是“小白”,所以Shirley徹底放下了內心的戒備。她告訴懂懂筆記,有些不懂舊糧票收藏的人,的確不知道這些“古董”的價值,甚至覺得這些東西僅僅是一些廢紙罷了,所以叫價也比較實在。

她周圍就有不少識貨的收藏愛好者,專門喜歡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尋找這些不識貨的“小白”,從對方手裡低價淘換出“寶貝兒”,甚至有的是賣家祖傳的藏品。

“這才是收藏、淘貨的意義和樂趣。”謹慎的她,多次通過視頻、拍照等方式,確認這位賣家所出售的糧票品相和數量後,最終 “吃下”了這一整批號稱是1966版的五市斤全國通用糧票,“一共兩百張,最後四千五成交的。”

由於春節前快遞停發,Shirley直到大年初五才拿到這一批盼了好久的“五市斤”。然而,當她拆開快遞包裹時卻有些疑惑了,與自己收藏的舊票比較,這一批買來的“五市斤”,有些略微新了些,紙質也較厚,摸起來的手感雖然類似,但表面的顏色卻有少許偏差。

“反覆對比了之後,心裡就開始打鼓了。”懷疑買到了“贗品”,她急忙找到了當地一位資深的典當專家,想鑑定下這一批“五市斤”的真假。專家一開始表示,舊糧票很少有人造假,畢竟那不是流通貨幣。然而,當仔細檢查了這些“糧票”之後,專家卻苦笑了,“他證實了我的懷疑,這就是一堆假票,而且假得很不專業。”

第一次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淘寶就“打眼”了,讓Shirley對於二手電商信心大挫。她仔細在這些交易網站和APP上搜索發現,平臺上有大量賣家在出售著遠低於市價的“舊票”,很多賣家評價為空白或者無差評。

而她所買到的所謂“五市斤”,還不是全場最低價,最令她瞠目結舌的是,有的“五市斤”僅五毛錢就能買到一張。而且賣家都是清一色不懂收藏價值的“小白”,難道現在“小白”已經滿大街跑了?

處處裝傻的“心機客” 讓你維權無門

“雖不是大數目,但氣不過呀,所以不能就這麼善罷甘休。”花了好幾千元,買回來一大堆“贗品”,Shirley很是憤懣。她找到賣家希望能要個說法,並告知對方會投訴到底。

然而,讓她意想不到的是,賣家居然堅稱自己確實不懂糧票,也不知道真假,而且強調自己自始至終都沒有打包票說這些“五市斤”是真的,僅能保證這些糧票都是家中長輩收藏的。

“而且在整個物品介紹頁面,他也的確沒有寫明保真,都是用某某年份收藏的這些字樣來誤導買家。”看到這些年份數字,加上“家中長輩收藏”,Shirley確實有種啞巴吃黃連的感覺。

在與賣家交涉無果的情況下,Shirley只能向平臺提出申訴,要求介入售後維權。然而,在賣家頁面中,因為從未涉及產品真假等字樣,加上糧票在鑑別上有一定難度,所以她的申訴也沒有得到滿意的反饋,“說直接點,賣家一句‘我不知情’就可以撇掉所有責任了。申訴不成功,時間一到,交易也就自動完成了。”

類似的二手交易平臺上,有越來越多的所謂“小白”心機客,正在利用“不知情”作為藉口,為其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開脫。而這一伎倆,懂懂筆記在《“撿垃圾”都被騙,閒魚的二手夢變成噩夢?》一文中就曾提及。但令人意外的是,不少網友指出,在二手電商平臺上類似的行為,早就從二手的3C產品,蔓延到了文玩收藏品領域。

“這些賣家太雞賊了,都不夠他們玩的。”搞了大半輩子古玩收藏的老項告訴懂懂筆記,早年因為經常出差,他在全國各地的古玩街收集了不少“快貨兒”。去年退休之後,不甘寂寞的老項把淘古玩的渠道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想通過電商平臺挖掘更多有價值的收藏品,“的確有真東西,但假的、高仿的遠比真的多。”

去年夏天,老項花了3000多塊在二手交易電商平臺上購買了一個官窯瓷碗。賣家宣稱自己是八旗子弟,這個碗是祖上傳下來的,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九代了。因為家人重病,所以想盡快變現籌集醫療費。雖然賣家關於碗的品相、年代、質地等描述很不專業,但老項看了照片,“確實是‘緊皮亮釉’,感覺東西是對的,只是落在了小白手裡,就一口價買下了。”

二手电商卖藏品鱼龙混杂,处处装傻的“心机客” 让你维权无门

“清初的瓷碗,不管是民窯還是官窯,都很值錢,所以我感覺自己既做了好事,又撿了漏。”然而,瓷碗拿到手之後,老項請當地專業的鑑定機構做鑑定時,卻發現這個碗是現代工藝生產,故意將品相、色澤做舊的。“他(專家)告訴我這個碗的成本不到20塊錢,最難的‘工藝’不是燒製,反而是做舊。”

怒火中燒的老項立馬就聯繫了這個賣碗的賣家,以出售假貨為由要求其退錢退貨。然而,對方卻十分淡定地拒絕了,說自己也不知道真假,是父親堅信是真的,而且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對方強調,自己物品詳情中也寫明瞭,若描述一致,恕不退換貨。

“祖傳這事誰能說得清呀,我爺爺買了個破碗傳給了我,也算祖傳呀。”已經不是第一次在二手平臺翻車的老項,只能自認倒黴,發誓再也不上這些二手交易平臺。他告訴懂懂筆記,這些所謂的小白賣家都很會講故事,而且說得都跟真的一樣,讓買家心生僥倖心理,覺得這些“寶貝”都是沒用的祖傳物件,或是不得已“忍痛割愛”的家傳藏品,從而打動買家。

除此之外,這些“心機客”更是看準了多數收藏愛好者喜歡用小錢撿“大便宜”的心理。他們在產品的詳情描述上,頻頻使用很不專業的詞彙,並投其所好,引導買家往增值空間和潛在價值上思考。由於詳情缺乏關鍵的特性介紹,賣家買到手時候,往往很難找出描述不符的“證據”,再加上賣家的“恕不退換”說明,讓許多普通藏友招架不住。

那麼,這些賣家依靠裝“小白”,真的就能堂而皇之逃避平臺處罰了嗎?

借“不景氣”坑人,藏品賣家或自絕後路

無論是Shirley,還是老項,他們都有一定的收藏品鑑別經驗。但是,不是每個喜愛收藏的玩家都能夠準確鑑別出每件藏品的真假,能一眼就能發現“贗品”的玩家並不多。

“有時候感覺有些藏友挺可憐的。”在深圳羅湖經營典當商行的洪才告訴懂懂筆記,曾經有一位客人,幾年前花了大價錢在網上淘了塊宋代端硯,並視若珍寶。由於後來生意失敗,這位客人急用錢不得已拿著這塊硯臺到了他店裡來典當,卻發現這是一塊仿真度極高的贗品,“藏了幾年的寶貝一下子變成贗品,人當場就哭的稀里嘩啦,看著真叫人心疼。”

大眾藏友雖很無辜,但在洪才看來,網店和二手電商渠道假藏品橫行的背後,卻也有很多無奈。這一切,都與近幾年實體收藏、典當行業的不景氣有著密切關係。

二手电商卖藏品鱼龙混杂,处处装傻的“心机客” 让你维权无门

隨著電商的發展,有許多和他一樣的典當行也都紛紛開起了線上店,而他也經常將店裡新收來的收藏品,放到二手電商平臺上, “玩古董的越來越少,典當行的競爭也越來越大,跳蚤市場也往線上跑,所以我們只能借力互聯網開拓更大的市場。”

近幾年來,通過線上諮詢購買古玩、收藏品的用戶並不少,其中不乏許多不懂行的“菜鳥”收藏者,這讓包括洪才在內的眾多同行都看到了商機。

但對於絕大部分商家而言,類似某魚等二手電商平臺只適合銷售價值較低的藏品,利潤空間並不高,“加上平臺上的用戶砍價都很喜歡攔腰斬,所以生意並不好做。”

他透露,為了能夠有足夠的利潤支撐實體生意,漸漸就有部分同行將不小心收到的品相不好的藏品,或是高度仿真的贗品放到線上銷售。這些“次貨”在實體交易過程中並不容易脫手,但在“先錢後貨”的電商平臺上,卻很容易就能賣出去。

“有的(買家)買回去根本就分不出真假,都是跟風搞收藏玩玩。”因此,有些機構和個人就放開膽子在線上出售假收藏品。因為舊票等假冒藏品成本很低,加上有眾多社會藏品機構炒作,似乎升值空間無限,所以便成了線上收藏市場最先氾濫的產物。據洪才透露,這些“舊票”造假的風險從高至低,依次為角幣、郵票、糧票,越缺乏流通性,鑑真的難度就越高。

“之後才是碗、壺、盤、硯臺等利潤更可觀的古玩,現在甚至還有摻了假貴金屬、玉石翡翠等在這些平臺上銷售。”洪才告訴懂懂筆記,剛開始許多賣假貨的商家也被投訴過,平臺也都處理過,主要原因在於詳情表述與產品不符,被買家抓住了證據。

為了規避風險,有些賣家便開始“借鑑”二手3C的做法,用上“裝傻”這一招,裝作什麼都不懂,所銷售的藏品、古玩,也都說是“爸爸的”、“爺爺的”、“祖傳的”......因為只要是第三方的,詳情中沒有相關說明的,買家和平臺就不能拿商家怎麼樣,“正所謂不知者無罪,只要詳情和東西沒有描述上的相悖就行,實踐中也正是如此。”

“裝傻”有效,因此就有越來越多的商家紛紛效仿。甚至有部分機構還開起了線上分銷代理,利用眾多個人二手賣家的渠道,大量鋪假貨。

分銷者如何賣東西,商家並不管,但唯一的限制標準,就一定要在某魚等二手電商平臺上銷售。因為相比淘寶、天貓等渠道,那些二手平臺除了免推廣費用之外,更能規避一些風險,賣假貨被封號的風險也比較低。

“有同行說,裝傻的做法在某魚可以瞞天過海,但在淘寶C店(個人店鋪)卻寸步難行。”洪才告訴懂懂筆記,即便與買家交易最後演變成一場撕逼大戰,但在二手電商平臺,賣方也有“勝訴”的絕對優勢。

因為這些二手電商平臺市場很亂,管理也不嚴,所以可利用的漏洞也多,“加上古玩藏品這東西,專家鑑定也有可能看走眼,買家維權也很難的。誰敢說王剛砸了那麼多寶,就沒有砸錯的?”

無論是專業的收藏專家,還是玩票心態的玩家,都可能被“心機客”們玩得團團轉。他們一邊說著行業不景氣,一邊卻做著坑蒙拐騙的勾當。利用平臺規則不嚴謹,行業標準不健全,將大量“贗品”堂而皇之拿到二手電商渠道上銷售,不斷地損害著用戶的利益,賺著昧良心的錢。

或許,不排除二手電商平臺上真能“淘寶”,但用戶購買所謂的收藏品時,除了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提防贗品和高仿之外,更要小心留意賣家“裝瘋賣傻”的行為。如果遇到所謂的“小白”,並發現描述有中大量模稜兩可的字眼時,更要異常謹慎。

而對於擁有大量用戶的二手電商平臺來說,並不能因為是二手交易,就降低監管、處罰的標準。針對大量“貓膩”玩法,平臺更應該圍堵規則上的漏洞,加強申訴的調查,而不應該只把買賣糾紛的判斷,聚焦在簡單的詳情描述上。

淘二手是一種樂趣,淘藏品更是一種愛好。只有平臺徹底負起監管的責任,才能讓“淘客”們重拾對於二手電商平臺的信心。“打眼”永遠都會有,但是平臺不應該自毀長城。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