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什麼是廣州“蠔宅”?這個說法因何而來?

大洋網


廣州“蠔宅”,因何而來?這與廣州兩千多年來的版圖變化有關。今天我們所說的番禺、海珠等地,在幾百年以前,是一個個孤島、海灣,人們世代以打魚為生。既然要定居,造房子就是頭等大事。怎麼辦?當時,生蠔殼是海岸沙堤最隨手可得的砌築原材料,於是人們就地取材,建出了許多別具一格、地域特色濃厚的南方歷史建築。這就是名副其實的“蠔宅”。

宋元時期就有蠔宅,明清時期更是流行款。清初,番禺學士屈大均於《廣東新語》就有記載:“蠔,鹹水所結,以其殼壘牆,高至五六丈不僕。”除了常見,蠔殼作為建築材料,還不怕滲水、不怕蟲蛀、不怕江風侵襲,當地人遂有“千年磚,萬年蠔”的說法。

從建築工藝上看,除牆腳離地50釐米一段因防水浸而不用蠔殼外,整個牆體幾乎都以蠔殼為主,且蠔殼牆外表面不施抹灰,風乾後就能堅固不倒。蠔殼屋多用泥土混合堆砌,更講究的還有糯米拌食鹽混合或者加上黃泥、紅糖、蒸熟的糯米一層層堆砌起來。嗯,建材看上去很好吃。

蠔殼牆也非常科學。首先,蠔殼呈鱗狀以向下45度的方式整齊壘砌,殼尾向外,這樣就方便雨水下洩,避免雨水浸入內牆,保持室內乾爽。此外,蠔殼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以形成大片的蠔殼陰影,從而起到隔熱效果,因此蠔殼牆又被稱為“凸磚遮陽牆”,有冬暖夏涼的效果,十分適合嶺南的溼熱氣候。

就這樣,蠔殼牆水平堆砌,每隻之間間距相等,整齊劃一,一隻只排列起來氣魄恢宏。強迫症看了會笑開花,密集恐懼症患者會被嚇到。

如此奇特的建築,廣州哪裡可以看到?

餘蔭山房就有。餘蔭山房留存的蠔殼窗有100多年,如片片魚鱗一般,古雅精緻,如同一束來自歷史深處的光芒,點亮了嶺南水鄉的秀氣。

蠔殼屋在沙灣更多。舊時如果能走在沙灣街頭,可見整齊劃一的蠔殼牆排列在街道兩旁。

近在城郊的海珠區小洲村也有。據說,蠔殼屋在小洲村曾經多達百餘間,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毀,僅剩下4間。位於西園三巷9號的蠔殼屋便是村中現存最為完整的一棟。

番禺大嶺村兩塘公祠的蠔殼牆身高9米,牆體厚約60釐米,每平方米至少需蠔殼1000個以上,要使用蠔殼總數達數億個以上,氣勢讓人讚歎。它歷經600年曆史,依然保存完好!

在古村古鎮裡,蠔宅自顧自美麗,默默地抵擋歲月的洗禮。沒人知道這些蠔殼窗、蠔殼牆還會存續多久。但偶然遇見,希望你能溫柔以待,把這份獨特的嶺南記憶留在心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