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达州优秀美术教师赴凉山彝族自治州送教纪实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5月,应凉山彝族自治州教科所的邀请,达州市教科所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优秀的美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在市教科所美术教研员胡江主任带领下,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以西昌为中心,深入彝区开展为期十多天的“艺术教育扶贫”送教送培活动,与彝区学校进行教学联谊,聚焦课堂生态,开展教学研讨,提升教师素养,成就学生发展,与热情淳朴的彝族同胞们共话教育内涵,共筑绿色梦想。

特色课程送凉山

活动中,来自达州的7位优秀美术教师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特色课程,既展现了达州的风土人情,也展现了达州教师过扎实的艺术功底,同时呈现了多元的艺术教育课堂。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冬天一身雾气,夏天一身汗水,他们不辞辛劳,肩挑手扛,日夜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只为给大家带来方便,达城“棒棒军”是达州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优质课堂评比一等奖的通川区二小张汇老师,献上一堂地方特色课程《达城棒棒军》,从棒棒军的神态、动态、相貌、语言等方面,让学生们了解棒棒军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并用超轻黏土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尝试塑造一组生动的棒棒军形象。独特的表现手法,精湛的课堂驾驭能力,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让彝族的孩子们了解棒棒军在城市中的重要位置,感受了劳动者的艰辛,并教育孩子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平凡劳动者,学习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体会劳动创造美的快乐。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美术课可不光是涂涂画画,剪剪贴贴。获得四川省优质美术课大赛特等奖的通川区第一小学张严老师,呈现了以“造型表现”为主的领域课程,体现了“观察想象,传承文化”的人文内容。他以古汉字为切入点,让孩子们感受、分析汉字象形表意的结构特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体验用汉字为题材进行美术创作的乐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堂上,孩子们描画汉字,展开丰富的联想,融合语文学科知识,吟诵经典,为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美术课《汉字的联想》。这堂课是美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突出彝汉美术教育的传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特色性。促进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下更富有个性地进行创作,在学习中享受学习,在快乐中享受快乐。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大竹面》是大竹县第三小学自编校本教材,大竹县三小的沈琴琴老师利用大竹非常有特色的面作为切入口,学习超轻粘土的揉、搓、压、捏、团等基本技法,不仅让彝族学生学到了新颖的美术技能,也领略到几百公里外的大竹县的风土人情和面条文化,并延伸到自己的本土美食,尝试用美术各种表现手法表达,传递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沈琴琴老师还根据《绘画中的线条》向三年级的孩子们讲解了点、线、面的知识,并结合彝族特有的民族传统装饰纹样,学会用点、线、面装饰伞面。线条造型是最基本的艺术造型,线描在中国绘画史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线条造型和线性技巧在中国文化和中国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孩子们笔下的线条,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地构成符号和形态,折线、直线、波浪线等基本线条密密麻麻地组合,既有疏密繁简所形成的节奏感,又有紧张舒展的迷人、天真的气息。深色的背景下,彩色线条刚柔并济,向大家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勇敢刚强的状态。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几天,彝族人们奔驰山乡田野,盛装庆祝,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游乐活动。《家乡的火把节》便以彝族的火把节为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渠县琅琊中学的焦丹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表现家乡火把节热闹的情景。学习用彩色手工纸以剪影的表现方式创造火把节欢乐的场景,孩子们出乎意料的简化、删除一些琐碎的细节,保留并夸大自己喜爱图像的特征,从而使一些原本自然的图像具有抽象性和幻想性。学生还穿着民族服饰上台表演,师生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把欢乐的种子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师生。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娇艳的花》以传统水墨动画片入题,学生在课堂中观察美、发现美、探索美、创作美、内化美、拓展美,在孩子们感受水墨画花的基本表现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孩子们灵巧多变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画面色彩统一于斑驳水墨背景的色调之中,清丽明亮、艳而不俗、富有情趣。在色彩上表达出了丰富的光感与层次,格调清新可爱,令人神清气爽,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穿越时空、自在逍遥、梦想不灭的精神花园。 达川区逸夫小学冯铮老师实时的启发、亲切的鼓励、灵动的示范受到了前来学习的专家和老师们的高度赞赏。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刀下起舞竞风流,纸上飞花满彝汉。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从题材上分,有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既有展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来自达川区城南学校的李万老师与彝区孩子和老师互动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剪纸作品的造型美、对称美、和谐美。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意义和作用,渗透了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教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李老师还现场创作了一幅《彝汉情深》的剪纸作品送给了大凉山的孩子们,让剪纸这门民间文化艺术广泛传播到更多的民族和学校去,传统艺术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特色育人话成果

除了美术教师的特色课程展示,冉东、张成宇、张妮妮等三位达州教育专家还与当地教师们分享了达州的特色教育理念,就如何实现美术教育与音乐、语文等进行跨学科融合进行了探讨交流。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通川区一小江湾城学校冉东书记以《努力营造家校共度的幸福教育时光》为主题,为大家分享了学校特色育人课程的实践与成果。前沿的理论、详实的践行事例,让彝区师生看到了课改的希望和曙光。他还指出,要根植于孩子独一无二的根性、原赋、潜质以及愿望,为他们创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空间,让每一个家庭和孩子,都享受到最美的幸福教育时光。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大竹中学张成宇老师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一个个教学实例分析美术教学中最核心的构架,深入浅出的讲解如何在美术课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上好美术课。张老师还以点带面分析了美术课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任何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独特的一面,重塑学科信心的理念在教师心中生根发芽。

让艺术之花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宣汉中学的张妮妮老师从音乐欣赏与审美情绪两方面与老师们进行交流,诙谐幽默的语言,积极互动的情节,领悟追求真善美的真心,培养丰富多彩的审美情绪,让交流会充满了歌声与笑声。并在欣赏中领悟音乐之美,体会艺术同源,让课堂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是我们教学的起点,也是美术音乐跨学科相互生长的意义所在。

老师们表示,历时近半月的送教行程,仿若一段至诚的心灵修行。山高路远,满途艰辛,却得以让大家遇见最美的心灵,最纯的眼神,最真的彝汉深情。胡江在活动结束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们一路用画笔描绘民族情深,用爱谱写民族团结的乐章,用担当恪守本职工作;但愿一路有爱有情、有诗有画、有你有我,愿艺术之花在广袤的大凉山生根发芽,开出一朵朵最炫最美的索玛花。

文 本报记者 王万礼 图 市教科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