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形意拳……尚雲祥先生二三事 ……

2004-10-03 22:30:54

今年86歲的李仲軒老人是形意拳大師尚雲祥在晚年所收的弟子,屬於帶藝投師的情況,他的本家老師是尚雲祥的師弟唐維祿。 嚴格說來,形意拳古規矩是不準帶藝投師的,而且還有個理想說法,最好是十五年一代,因為體操可以從小練,練拳必須等待十五歲時骨骼基本長成後才可練拳,當然把武術當體操練的除外,那是沒得真正傳授,光比劃胳膊腿的。

師傅三十歲時,正是他要建功立業的時候,實在忙不過來教徒弟,而且師傅在三十歲時不見得功夫就能成就,就算成就了,畢竟是尚且年輕,心態不見得成熟,難以對徒弟有體貼的指導。

而老了以後,對武功的體驗更深,說一句話便有準,但又有一弊,就是人老心也老,江湖閱歷深了,凡事都有防人之心,教徒不見得會盡心,十句話藏三句,許多當徒弟的就是在這種拖延的考驗中堅持不住,終於沒有學成,而且練武體會深,知道的歪路也多,不敢亂說話,以免徒弟誤會,練歪了,所以肯定缺乏三十歲的熱情,講得不會特別生動,跟老人學拳要有耐心。

之所以不準帶藝投師,一是怕別人教過,有別的居心,因為師徒關係的感情很深,好似父子、君臣,以帶藝投師為名,來為以前的師傅報仇,不是沒有這種可能;二是一旦學過拳,身上的那股勁就很難改了,再學新拳往往練不純粹,就算教了,也難教出來,所以收徒弟都要收什麼都沒練過的白丁,有俗話講“不怕多能就怕白丁”,意思是白丁學拳,功夫純,往往厲害。

由於許多拳師都是老了以後才考慮收徒弟,這一段時間便錯過了許多人才,練武人都是十幾歲就練,因為再大就不好練功夫了,遇上一個資質好的人很難,更何況是在他十五歲的時候遇見,所以也往往不太嚴格,只要是這個資質,帶藝投師也是可以,但畢竟是破規矩,所以前一個師傅與後一個師傅之間要交接得很清楚,中間有禮法的,如果只是當徒弟的自作主張要投另一個老師,就是欺師滅祖,會遭唾棄,沒人會收他。

李仲軒拜師尚雲祥,是唐維祿的主張,為了他能夠深造,在拜師儀式時也是先向唐維祿磕頭,再向尚雲祥行拜師禮的。李仲軒老人在講解尚式形意時,總要先自述曾向唐維祿學拳,表明自己的學拳軌跡,這是武林的禮法,以示不忘本。 雖然唐維祿與尚雲祥是同門師兄弟,都是李存義的徒弟,是同一個架勢,但尚雲祥有尚雲祥的精細。

拳不能以風格來講說,因為武術不是表演,說其剛猛或含蓄,都離題太遠。要從心法上說,才能區別出究竟,可惜心法又是不外傳的。李仲軒老人說“尚雲祥話不多,對徒弟才話多,尚雲祥的話餘味多。”由於時常能有感悟,總覺得自己能破繭而出,感到自己即將對形意拳的認識能有個突破,只是不知契機會在尚雲祥的哪一句話頭上。

一天中午,李仲軒去尚雲祥家。尚雲祥幾乎中午不睡覺,李仲軒沒見過他睡覺。但他聽單廣欽師兄說過,一個夏天,一個徒弟從窗戶外見到尚雲祥睡覺,見到師傅睡覺的樣子,一下生起恭敬之心,心裡感慨:“跟著尚師傅,就能學出真東西。”,這時尚雲祥一下就醒了,說:“我這個人睡覺時不能讓人看,人一看,就醒。”徒弟對打攪了尚師傅睡覺,很是過意不去,尚雲祥笑道:“咱們練武的人練的就是這個。”(注:由於採訪時紀錄誤差,在《武當》上發表的文章,將李仲軒聽到的事情,寫成了發生在他發生的事情,特此更正)

這未知先覺的本事,李仲軒問過尚雲祥,尚雲祥那時說:“簡單,有人走到你身後,你就回頭瞪他,心裡也瞪。”李仲軒就揣摩這道理,尚雲祥就問“遇敵好似火燒身”,這火是燒在敵人身上還是燒在自己身上? 這句話的意思是將敵人比如作火焰,告誡比武時要出手快收手也快,應該是燒在敵人身上,但尚雲祥說燒在自己身上。 李仲選那次中午去尚雲祥家,是在屋裡談的拳,尚雲祥坐在木床上,一下抓住李仲軒胳膊,一搖,帶動李仲軒整個身體在晃,李仲軒一下子給驚住了,尚雲祥就嘆了口氣:“你是個老實孩子,我這麼抓你,就不知道還手呀?”李仲軒學武的時間已有幾年,期間也跟人比過武,受到突然襲擊,身上自然會有反抗,可是在尚雲祥手裡像個小孩似的,掙扎了幾下,仍由他搖晃。

尚雲祥放開他後說,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沒勁了,是什麼原因呢?什麼地方沒勁,就燒在什麼地方,你是練拳不練根節呀。

在形意拳歌訣中講到三節,對於上肢,三節是腕、肘、肩,根節是肩,對於下肢,三節是腳脖、膝蓋、大腿根,根節是腿根。有所謂“三星齊,泰山移”之說,三星就是三節,比喻三節整合,力可移山。李仲軒向唐維祿學拳時,唐維祿回答:“三節是不能練的,你要整個地練拳勁,腦子裡不要想三節,否則陷於一處,就練不出功夫了,等練出了功夫,三節就整了。”

古拳譜上也沒有讓人練三節,只是讓人“齊”三節。尚雲祥也並不是讓人練根節,人身是個整體,想單練根節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練拳時勁力要走(經過)根節。一個走字,和一個練字,差別的確很大。然後尚雲給李仲選矯正了炮拳。

形意拳的根基是五行拳,配合金、木、水、火、土有劈、崩、鑽、炮、橫五個拳法,其中與火相配的是炮拳,取開炮的意象,練一股突發力。據李仲軒老人講,“爆炸力”是形意拳傳統的說法,而不是某個人的發明。

炮拳前手橫架在眉前,後手由面門徑直打出去,攻擊敵人面門,取開炮的意象,稱前手為炮架,後手為炮彈,後手的出拳路線是直的,而且要有股爆炸力(開始練時可先從彈力入手)。

但炮拳有多種練法,還有一種炮拳,後手不是直的,而是斜著撇出去,要與曲線旋轉的步法相配合,尚雲祥給李仲選矯正的就是這一炮拳。李仲軒便問為何有如此不同,尚雲祥覺得炮拳更能讓人有勁力經過根節的感受。

然後尚雲祥又打了另外四拳,都很不同,看得出都是功在根節,然後尚雲祥比劃了更多的變化,略微一動就是一種。李存義傳崩拳時說,崩拳自古有九種變化,再往深裡說,變化又豈止有九種。炮拳也一樣。

打炮拳時,後手不直線出擊,而斜著撇出去,正是“遇敵好似火燒身”,就像往火堆裡滴一滴油,不是一股火苗跳起,而是整簇大火都跳起,炮拳就是令全身勁力跳起,勁力不在最外的手上,而在內裡的根節,手隨著根節升騰起的勁隨手揮出。

尚雲祥說:“不是,你看過開炮沒有?開炮的後作力很大,就是這個意思。”修習了尚雲祥的根節炮拳後,尚雲祥囑咐:“這種練法出拳勁快,等有了功夫,後手直著出去、撇出去,一樣。”

李仲軒老人當年在尚雲祥身邊學藝,一次他碰到尚雲祥別的徒弟來,說自己也收了徒弟,尚雲祥說:“對那些小輩的人,剛開始要把五種拳法都教全了,練上一段時間後,就要總問他們對哪個拳架有感覺,問得多了,逼著他們去體會。如果有感覺,就集中在一個拳架上往深裡教,能一通方能百通。”

雖然尚雲祥名聲在外,但沒有一個明確的拳路示人,因為學形意拳是要師傅教徒弟一個對一個地帶出來的,就算寫成文字全部公佈出來,要沒有實際練拳的體會,也難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時有時作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能說明,而轉化成文字上難度太大。

筆者因某種機緣結識了李仲軒老人,便將從他那裡聽到的,撰成此文,筆者非習武之人,只希望能被真正的習武人看到,將李仲軒老人學習尚式形意的經歷流傳。

(完)

形意拳……尚雲祥先生二三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