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其說是拳,不如說是道 人人想知道的內家拳絕密:順逆

為什麼用崩拳?因為崩拳直線距離最短,最快,力量最大。崩拳為什麼和其它五拳不同,是半步?出前腳走半步是先下手。打崩拳得象得神經病,腦子一激靈渾身一抖、一炸翎子拳頭已經到肉了。打崩拳不是用胳臂,而是用身子。還用想拳頭怎麼出去?身子到拳頭就到,親上對方嘴,看著對方眼,沾上了馬上就回來。

薛顛發明的晃法其實是說出了一個技擊的大道理,就是身法。打人用拳頭只是手段,關鍵是身法。兩人試手,你慢了那是你身法慢。就是普通人打架,要是學過的別管有沒有功夫,一說開打先左右一晃對方基本就傻了,因為摸不著你。有的老師傅動手一晃對方就倒了,都不用下頭的囉嗦事,就是這個道理。

有些東西必須得在練習過程中才能體悟明白,用文字是很難說清楚的。比如劈拳前腳外撇,有的門派說45度,孫祿堂說盡可能往外撇,誰說得在理呢?前手拳起來眼睛要盯著小指頭,為什麼盯著小指頭呢?神光指引!前手拳用小指頭指引外翻與前腳外翻是一體的,翻到一塊去,就翻出來一種東西,很整的東西。

右手上來盯著食指,為什麼盯著食指?和盯著小指頭一樣,都是個指引的作用,同時還有個挑通經絡的作用。上手劈打與下手迴帶也是一塊的,因為是一塊的才整。一個拳架,沒有一絲一毫的動作是沒用的,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才能琢磨出東西來。就這麼打著,一個標準的三體式,連你自己都覺得整,沒有多餘的了。

歸根齊底最後都要落在身法上,練出了身才有拳可用,光有拳也能打人,但只是局部。李仲軒老說:尚雲祥遇見李存義之初也練了很多年雜七雜八的,給李存義練了一趟,李存義一看樂了,說你這練的是捱打的拳。尚雲祥不服動手比劃,李存義連拳都沒出,一個身法尚雲祥就飛出去了,從此老老實實跟著李存義練。

內家拳其說是拳,不如說是道 人人想知道的內家拳絕密:順逆

形意拳要求思想上做到腳跟外扭、膝蓋內扣、大腿根裡裹、坐胯頂懸、背圓胸涵、沉肩墜肘,很多人知道這麼練,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練,我知道了。就是奔著脊椎骨去的,或者說衝著尾椎骨去的。下三路做到了尾椎骨就撅起來了,全身做到了脊椎骨就活了。老師傅說形意門練的就是脊椎骨這條大龍,沒錯!

打太極拳,有了細若遊絲的感受,便覺渾身上下十分通透,前後左右一氣貫通,舉手投足顧盼自若,自此方得太極真味,感嘆前輩創拳之偉大也。打形意拳,於左右顛倒間忽得細膩感受,便如肥皂滑不留手,一氣渾然忘我,體內蒸騰勃發,興致盎然,腿不是腿,胳臂不是胳臂,只是筋脈驅動,天地間唯我一心使然。

突發現身體裡面有發空的景象,這個空好像是個未動的風箱,很明顯地感覺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運動則變動空空鬆鬆。注意,不是軟軟塔塔,是空空鬆鬆,並非無力,卻也非拙力。此時精神逐漸旺盛,尤其走路,很不著力,就是不使勁了,感覺好像走得很慢,實際和平常一樣,有時候感覺自己能融化在空氣裡。

這時就很喜歡走路了,因為怎麼走都不累,因為你不用力,不使勁的就走很遠,這就是內勁漸生了。在這之後,行拳練功便覺身體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別是太極拳,幾乎每一式都是如此。特點是什麼呢?尾椎骨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發動機,尾椎骨抖起來了,如果你加意,則尾椎一晃,全身顫動,似彈簧。

尾椎骨活了以後,緊接著就是脊椎骨整個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勁力,而是都從脊椎骨來了。嚴格地說,是尾椎骨發動,脊柱發力,送於四肢。脊柱此時就可以晃動了,尾椎骨一動,脊柱骨晃動,你想怎麼晃就怎麼晃,就會感覺到力量是從脊柱中來,有時候來點情緒,晃得一厲害就如風魔一般,動作奇快。

練習內家拳,由其太極,講究用意不用力,前面我說道,開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習慣。當年把浮力去掉,會出現一個什麼狀況呢?睏倦、無力、昏沉、想睡覺,會持續一個階段。之後新力漸生,此新力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時寂然無聲,用時則如驚天霹靂(有階段性)。

給你個自信,這麼快有誰能看得住?其實還只是在中途啊。此是身體浮力盡去,內勁初得的景象。再從頭捋一遍,關鍵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過昏蒙階段,漸入明堂。尤其是太極拳,每一式都如此,因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體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個萬向節,隨便去,隨便打,自在!

當浮力已去,新力初生,--練形意拳把自己胳臂腿練短了,感覺上像個精矬子,動作越來越小。越練越舒服了,打起來就不想停下來,好像站渾圓樁那種享受的感覺。練得自己有點像小孩,對什麼事都有點躍躍欲試的想法。心裡頭有股子勁往上拱,有點咋咋呼呼的勁頭,遇見什麼非得去張羅張羅。這就是順中用逆,往回走了。

形意拳譜裡有“消息全憑腳後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這是把全身勁力練整的一個關鍵,但卻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隨著長功夫而出現的。一開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盡則全身有發空之景象,隨後新勁漸生。待化開了尾椎骨,體會到了脊柱發力之後,行拳中慢慢發現發力之腳後跟與脊椎的連帶關係。

而後,腳後跟的發力通過尾椎到脊柱發於上肢,全身勁力漸漸成為一個合而不破的整體。到這個階段,行拳時身上再無拙力,一切姿態隨著身法自然而然到達,思想成了指揮整體的司令。想發力,發多大力,怎麼發力,想就有,心與身同步。不僅練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體處於輕輕鬆鬆的狀態,不著力。

那天一位拳友提到子午時辰練形意拳或者容易上火的問題,我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原因。練形意拳上火,最早我是從孫祿堂所著形意拳講義中看到。孫先生直言練拳畢要雙眼上翻收功,以免上火,卻未言及時辰問題。李忠軒老練渾圓樁,也是雙眼上翻。但是他練拳講究時辰,就是在每天的寅時練功,天一發亮就不練了。

在我看來寅時練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此時陽氣逐漸生髮,又是夜深人靜思慮少,較容易出功夫。李忠軒老提到他們師兄弟這個時候練功都是面向東方,這個我是知道原因的,因為寅在先天八卦中的方位即為東方。以此類推,午時練功要面向南方,申時則要面向西方,而子時練功則要面向北方。這是天人感應的融合。

昨晚夜讀薛顛武學錄,其中提到練拳三害,其中有拙力一條,其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有虛火上升。而巧的是,薛顛所傳內功中也是要求雙眼上翻的。這個我在練習少林易筋經時已經有過體會,收功時也要雙眼上翻,要求內視後腦。看來雙眼上翻是應對練功產生虛火的通用方法,而練功不當產生虛火也是普遍現象。

內家拳其說是拳,不如說是道 人人想知道的內家拳絕密:順逆

想起南懷瑾先生在提到佛家的內功修行時也是要把眼睛翻到後頭,想來這是個修行的大秘密。許多年前曾經看過一本內功修煉的書,在談到小周天時,講到雙眼上翻自腦海接引直下十二重樓。把這些東西融會貫通一比較不難得出結論,這個雙眼上翻的法決的確是個竅門。我建議大家都讀讀薛顛武學錄,裡頭東西真多。

至於說上火的問題,我看倒不如說是怎麼練是對的問題。我之前說過如今很多人練形意拳打明勁,打得象怒目金剛一樣,腳出去踩得地咚咚響,拳頭出去帶著渾身力量,胳臂上練得青筋直露,這個就是薛顛所謂三害之一的拙力了,不上火才怪,而且容易得心腦血管病和高血壓。孫祿堂先生與薛顛先生都講過,打拳如射箭、如抽絲、如撕綿,怎麼理解?射箭是指蓄力而發、空而中的;抽絲則指勁力輕巧連綿不絕;絲綿則指雙手交錯緩緩帶勁而發。薛顛傳出來的拳路慢練,慢到甚至如打太極一般,這還是形意拳嗎?孫祿堂先生晚年為什麼只打那套太極拳了?這是真正弄明白了內家拳。打明勁不是打得咣咣直響,是明白清楚。

李忠軒老其實透露了一個形意拳的大秘密:他說練拳的重點應該在收而不在放,打出去只是輕輕一劃拉,但收要回到丹田裡。這就是內家拳的絕密了,也就是我前面說的順逆之說。內家拳其說是拳,不如說是道。它練得的不是打人,打人只是練成了捎帶腳的。無奈前人已去,今人不識,也只好各發宏論,只當缶響了。

再用更普通的話來說,內家拳本是修道的輔助,是道業的一部分,真正的用意是以拳輔道。而如今的人們卻是把它當成了好勇鬥狠的拳術來修習,想得都是怎麼快、怎麼狠、怎麼打人省事,怎麼著效果更好,你不上火才怪。要我說啊,上火還是輕的,因果還在後頭。前輩高手不得善終的有多少,還不引以為戒?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內家拳其說是拳,不如說是道 人人想知道的內家拳絕密:順逆

內家拳其說是拳,不如說是道 人人想知道的內家拳絕密:順逆

內家拳其說是拳,不如說是道 人人想知道的內家拳絕密:順逆

內家拳其說是拳,不如說是道 人人想知道的內家拳絕密:順逆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