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不可久——《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六)

良言不可久——《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六)

良言不可久——《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六)

《逝去的武林—世人聞此皆掉頭》

此篇文中寫了不少有趣、有內涵的文字,關於薛顛、唐維祿、傅昌榮、比武等等,給後世人留下了當時的人物事蹟,這是比較有意義的,但後面關於《象形術》的說法有誤導的成分。

良言不可久——《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六)

傅劍秋

原文:唐師訓我是在尚雲祥家的院子裡,尚雲祥在屋裡歇息。院子裡擺著幾個南瓜,唐師用腳鉤過個南瓜,對我說:“你要能把這南瓜打碎了,你就去比吧。”他的眼神一下就將我震住了。南瓜很軟,一個小孩也能打碎,我卻無法伸出手來打碎那個南瓜。見我的狂心沒了,唐師又對我說:“薛顛是你的師叔,找他比武,別人會笑話咱們的。他是在風頭上為咱們掙名聲的人,要懂得維護他。”
良言不可久——《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六)

薛顛

如果以現代人看來,會覺得唐維祿不會教徒弟,好像管不住徒弟,很是縱容李仲軒,把他給寵壞了。其實也是個例,因為李仲軒家在寧河的影響很大,屬於名門子弟,有個這樣的徒弟對唐維祿有好處,提高唐在當地的名聲,所以唐維祿比較寵愛李仲軒,但是功夫能給多少就是另一碼事了,教多教少只有當師父的知道。

良言不可久——《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六)

唐維祿

至於唐所說的維護薛顛,是因為薛顛那時候得了李存義的精髓,形意拳上了檔次,能輕易打贏一般的武者,有個能打的門面,是本門武術的傳播的必要條件。明面上看,當時京津地區形意門主要依靠尚雲祥和薛顛,尚雲祥在北京,薛顛在天津。

原文:....我在他家住了一晚,他很善聊,說著說著就說到了薛顛。他說薛顛是李存義晚期弟子,天賦極高,李存義平時總是在人前捧他。這種師父捧徒弟的事,在武林中也常見,使得徒弟很容易打開局面。後來薛顛和師兄傅昌榮在一座二層的酒樓比武,薛顛說:“這不是一個比武的地方。”傅昌榮說:“打你不用多大地方。”——這是激將法,薛顛倉促出手,傅昌榮一記“回身掌”把薛顛打下了酒樓。他是從二樓欄杆上摔下去的,摔得很結實,看熱鬧的人都以為他摔壞了,不料他馬上就站了起來,對酒樓上的傅昌榮說了句:“以後我找你。”便一步步走了。

李存義在人前捧薛顛,是薛顛負氣出走之前的事,這裡便有蹊蹺,捧他要有捧他的道理,為什麼無緣無故捧徒弟,從後面的與傅昌榮比武可以看出,薛顛的功夫並不高。功夫不高,師父卻捧,明眼人可以品出其中的滋味。

良言不可久——《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六)

李仲軒

傅昌榮竟然把薛顛從二樓打下一樓,從描述上看,也只是一照面的時間,也就是薛顛先出手,傅昌榮後出手,後發先制,只一下就命中,而且力很大。但是並不致命,形意拳致命的打法不會將人放出去很遠,打上當時就趴下,不可能爬起來。

良言不可久——《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六)

徐皓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