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東漢仗策定謀文武全才的開國中興名將鄧禹生平

東漢政權的創建與一位年輕的奇士緊密相關。這位奇士就是鄧禹。鄧禹稱得上是歷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他21歲時就成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軍師,定下“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的非常之策;

22歲時就獨當一面,統帥千軍萬馬,馳騁疆場,身經百戰;23歲時被封為侯,官拜大司徒,成為東漢的開國宰相。在東漢王朝眾多的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中,鄧禹以杖策定謀、薦用賢良、軍功卓著而被列為功臣之首,有“中興元勳”之稱。千餘年來,鄧禹傳奇式的經歷在中國億萬民眾中傳為佳話。

審時度勢 定策非常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也即劉玄更始元年,一支只有數百騎的隊伍北渡黃河,在河北地區州郡縫隙中悽惶地行進著,其首領就是未來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他受更始皇帝劉玄的指派,任破虜將軍兼行大司馬事,來河北一帶鎮撫州郡。此時的劉秀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背後,有殺其兄長劉、又對他百般猜忌的更始帝劉玄,如繼續輔佐這位平庸的皇帝,無異於羊歸虎口;而在前行的征途中,河北各州郡野心騷動的豪強眾多,他們擁兵自守,互相吞併,劉秀兵寡將微,一旦發生不測,刀兵相見,可謂凶多吉少。

正在劉秀行軍暫歇躊躇不定之時,一位青年儒士卻在日夜兼程、快馬加鞭地追趕而來。他從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出發,披星戴月,馬不停蹄,追行數百里,終於在鄴地(今河北臨漳)攆上了劉秀的隊伍。劉秀聞報,打量來人,心中不由大喜,驚呼道:“是你鄧禹啊!長安一別,你都到哪裡歸隱去了?”說完,忙令宿營,把鄧禹迎進中軍帳,兩人各敘別後遭遇。

東漢仗策定謀文武全才的開國中興名將鄧禹生平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他自幼聰慧,喜好讀書,智識過人,性格穩健寬厚,被家人看成全家未來的希望。其父常教他寫寫算算,識別商品的好壞,希望他將來能光大家業,後來見他沉於書本,恢然大度,志趣高遠,無意經商,乃改變主意,將他送入京師長安求學,以便日後有機會步入仕途,光耀門庭。

當時的長安城尚冠裡,居住著一批在京為官的南陽籍上層人物。因此,自南陽入京的學子們便大多投寄此處。鄧禹正是在這裡與長安太學生劉秀相識了。劉秀是南陽郡蔡陽(今湖北棗陽)人,漢景帝的支裔。其父劉欽曾任濟陽(今河南蘭考東北)縣令,早已去世。劉秀早年在家務農,後在叔父劉歆資助下入長安太學,隨著名儒生許子威攻讀《尚書》。在長安,高才好學、豪爽義氣、儀表非凡的劉秀受到了鄧禹等同鄉的尊敬和擁戴。他們在長安一邊攻讀學業,一邊四出遊歷,對京城及各地的社會情狀頗有解悟,同鄉同學間也很有情趣相洽之感。一次,他們在長安街上看到執金吾(負責京師警衛的官員)出行的威嚴,劉秀羨慕不已,嘆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陰麗華是南陽新野的一位有名美慧女子,劉秀對她暗生豔羨之心,故有此言。鄧禹等同伴聽了劉秀之言,都哈哈直樂。從劉秀之言可以看出,他當時並沒有後來的那種宏大志向和氣魄,也沒有反叛之心,倒希望在新莽政權中入仕為官。不過,年僅16歲的鄧禹很有識人之明,他見劉秀氣宇軒昂,器識深沉,知他非凡人,因而對劉秀很是親近。劉秀雖長鄧禹6歲,但兩人都有才學識見,脾胃相投,遂成契友。

王莽纂漢建立新朝以後,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王莽的“託古改制”違反了經濟規律,給社會經濟造成極大混亂,“農商失業,食貨俱廢”,加上連年災荒,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新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在距劉秀家鄉不遠的綠林山(今湖北隨州大洪山)就爆發了王匡、王鳳領導的饑民起義,號稱“綠林軍”。次年,在今山東境內則爆發了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軍”起義。天下大亂,仕途無望,劉秀、鄧禹等人便自長安返歸故里——南陽郡。

誰知南陽郡也處於大動盪的前夜。劉秀之兄劉早就對王莽纂漢不滿,有匡復劉漢社稷之志,在家鄉傾身破家,交結天下英豪,準備舉大事。劉秀回到家鄉後,聽到四處都有劉氏當復得天下的傳言,也心有所動。他預感到新莽政權的敗亡之期已為時不遠了,大丈夫應當乘時而起,建功立業,於是便投身到劉的舉事準備之中,為他出謀劃策。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南陽郡發生了大饑荒,人心動盪,劉秀、劉兄弟見時機成熟,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隊伍,號為“舂陵兵”,在南陽起事,並加入綠林兵陣營。其時,為了使起義隊伍有號召力,以團結天下紛起的各支起義軍,綠林兵便利用人們對王莽篡漢的不滿心理,決定以復漢為名,立宗室劉姓的人為帝。但立誰為皇帝,意見卻有分歧,一部分人主張立劉秀之兄劉,而大多數將領則主張立劉秀的族兄、單槍匹馬易於控制的劉玄。地皇四年(公元23年)初,綠林兵在南陽縮水之濱的沙灘上築壇,擁立劉玄稱帝,恢復漢朝,改年號更始。

王莽聞知,忙調動43萬軍隊,號稱百萬,向新興的更始政權猛撲,進攻昆陽(今河南葉縣)。由於劉秀出色的計謀和勇敢,昆陽之戰中,綠林軍戰鬥力旺盛,一舉消滅了王莽軍隊的主力,創下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經過昆陽大捷,劉秀、劉兄弟的威望大增,但他們不僅未受到劉玄的信重,反而遭到其疑懼。不久,劉被劉玄以企圖謀反罪殺害。劉秀得知消息,深深明白自己的處境已十分危險。於是,他佯裝鎮定,不穿喪服,疾速從外地快馬趕回南陽,親向劉玄請罪,對劉遭害一事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態度。劉秀的舉動果然迷惑了心胸狹隘的劉玄,得免殺身之禍。但從此以後,劉秀在更始政權中處境維艱。他擔任閒官,整日足不出戶,寡言少語以避不測之禍端。

同年秋,綠林兵攻入長安,王莽被殺,綠林軍的勢力如日中天。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經人說合,劉玄亦認為劉秀較老實,不記殺兄之仇,於是便命劉秀為破虜將軍,給以專任河北一帶官吏的權力,令他持節北渡黃河,安撫河北。機會難得!劉秀終於乘此機會逃離樊籠,擺脫了更始皇帝劉玄的直接控制,迫不及待地帶少量親信、隨從奔赴河北,另圖他舉。此行,劉秀非常高興,只是手下兵弱將寡,前途難測,今後何去何從,劉秀心中仍是惘然。誰知就在他焦慮憂思之時,昔日同窗舊友鄧禹突然前來投奔,這令他既感意外又很欣喜。

早在起義紛起之時,蟄伏家鄉的奇士鄧禹卻沒有貿然行動。這時,他年方20歲,心中暗思:大丈夫相時而動,如果所託非人,滿腹的才華謀略就會付諸東流、無從施展。劉玄稱帝后,綠林軍勢力發展很快,鄧禹的家鄉新野也為其所佔據。許多瞭解鄧禹學識的人都勸他加入綠林軍,一展宏圖。但鄧禹見劉玄乃平庸之輩,綠林軍諸將胸無大志,散漫放縱,像一群烏合之眾。他認為,這樣的帝王和將士無法承擔平定天下的大任。昆陽之戰,劉秀初露鋒芒,鄧禹得知後,覺得自己沒有看錯人,但他仍沒有投奔這位契友,因為劉秀尚在劉玄手下,受制於人,也難有一番作為。直到聽說劉秀任破虜將軍兼行大司馬事去了河北,鄧禹覺得施展抱負的機會到了,這才急速趕來與劉秀相會。

東漢仗策定謀文武全才的開國中興名將鄧禹生平

劉秀面對多年未見的朋友,對他的突然光臨難免心存疑惑,便激將他說:“我現在有專封專任之權,你遠道而來,難道是想做官嗎?”鄧禹搖搖頭,微笑地說:“否。”劉秀很奇怪,於是又問道:“你既不想為官,那麼風塵僕僕到我這支孤軍裡來,難道只為了敘舊?”鄧禹面色莊重地回答:“我來這裡,只希望你的威信恩德能夠遍於四海,我可以盡我微薄之力,使你的功名留傳於史冊。”劉秀頹喪地說:“當初起兵,尚想有一番作為,如今我效命於更始皇帝,勢力微弱,會成什麼氣候?”胸有成竹的鄧禹見劉秀有些氣餒,沉默片刻,便帶著笑容為他打氣,冷靜地給他分析形勢,希望他撇開劉玄的旗號,獨立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向劉秀陳以利害,說:“劉玄雖然在洛陽定都,並攻下了長安,但現今廣大東部地區尚未平定。各路群雄,占城據地,劉玄內部不穩,他是庸才一個,根本控制不了大局。其部下只知道掠奪錢財,尋歡作樂,劉玄身邊沒有一個是深謀遠慮、忠良明智之人,更談不上安定四方。你如今不如乘勢而起,如果老是在劉玄的轄制下,輔佐這樣一個無能皇帝,會有什麼作為呢?”

接著,鄧禹向劉秀陳述方略:“中興大業,不是一般人所能勝任的。你是非凡之人,要成就大業,不如現在就作打算,廣泛延攬英雄,盡力取悅民心,建立像漢高祖那樣的功業,拯救萬民於水火。你的德才,足以謀取天下。”

劉秀聽了鄧禹的建議,恍然覺悟,連連稱是。他感到有深謀遠慮的鄧禹輔助他,是天佑於己。隨即,他命左右稱鄧禹為“將軍”,把他當作軍師看待,常留他同宿,商討軍情,制定謀略。從此,劉秀決心參與群雄逐鹿,爭奪天下,並把“延攬英雄,務悅民心”作為他奪取天下的根本策略。

勇謀兼備 平定河北

劉秀到達河北之後,為了在河北立穩腳跟,便按鄧禹的計策大肆籠絡人心。他黜陟官吏,遣散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復西漢官制,所過之處,吏民歡悅,爭持牛酒迎勞。劉秀又廣收人才,置於幕府。鄧禹則時時注意幫助劉秀籠絡這些文人猛士,使他們都願意為劉秀效死力,即使在劉秀最艱難的時候,由於鄧禹的精誠團結,這些人也大都不願捨棄劉秀而去。劉秀曾稱讚鄧禹說:“我自從有了鄧禹,門人與我就更加親密了。”

但劉秀要在河北打開局面並非易事。當時,河北處於極度混亂之中,這裡既有大大小小的農民武裝,又有不少官吏豪強割據勢力,形勢錯綜複雜,戰事接連不斷。河北地區最大的割據者是邯鄲(今河北邯鄲)自稱天子的王郎。王郎冒充漢朝宗室,自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譁眾取寵,控制了舊趙國以北、遼河以西的多數州郡,還有一些隨風倒的勢力也向他靠攏,形勢對劉秀極為不利。劉秀為避開王郎,率眾北移至薊(今北京市大興縣),但在薊的劉氏宗室劉接卻響應王郎,王郎又以封十萬戶侯的懸賞索拿劉秀。劉秀在薊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又帶著部下一路南奔幾百裡,到了饒陽(今河北饒陽)的蕪蔞亭。

這一隊人一路奔波,早已是飢腸轆轆,只有劉秀喝了點討來的稀粥。無奈之下,他們便冒充王郎的使者,進入饒陽驛站。驛吏信以為真,就給他們端來飯菜。眾人實在是餓極了,個個狼吞虎嚥,這引起了驛吏的懷疑。為了試探這個“使者”的真假,驛吏讓人敲響大鼓,高喊:“邯鄲將軍到!”眾人大驚失色,劉秀也想起身逃走,但轉念一想,這樣做無疑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便急中生智,坐下來從容地對驛吏說:“請邯鄲將軍進來。”驛吏支吾以對,劉秀這才明白是驛吏使詐,便順水推舟地說:“邯鄲將軍可能在路上逗留,我們不便再等了。”鄧禹等人也隨聲應和,總算矇混過關。他們不敢久留,又晝夜兼行,一路披霜掛雪,手足都凍破了,面無人色。

鄧禹隨劉秀一行來到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聽說王朗追兵將至,又急渡滹沱河。河水咆哮,寒風嗖嗖,無船可渡。派出去察看河情的王霸急中生智,卻回來報告劉秀說:“天氣很冷,河已結厚冰,大家快過河!”眾人聞訊趕到河邊,果然河已結冰,於是迅疾渡河。事後王霸將此事告訴鄧禹,鄧禹稱奇:“真是天助明公!”劉秀、鄧禹一行人來到河對岸,又遇上大雨,渾身溼透,經北風一吹,身上都結成了冰。他們又冷又餓,便歇腳在道旁的一間空房子裡。鄧禹和劉秀部將馮異利用房主人留下的木柴和一點麥子,熬了麥粥充飢。這一路真是歷盡艱險,好不容易到達信都(今河北冀縣),得到郡守任光的擁護,才得以安頓下來。劉秀命鄧禹徵發該郡驍勇,得眾數千人,以鄧禹為將,先後攻下樂陽(今河北真定一帶)、廣阿(今河北隆平),終於佔據了一塊立足之地,擁有了一支較大的武裝。

這天,劉秀住在廣阿城樓上,鄧禹陪他翻看地圖,查看形勢。劉秀回想這半年多來,歷盡千辛萬苦,沒有取得多少成就,情緒沮喪地對鄧禹說:“天下郡國如此之多,今才得到其中的一個。你前次說我的德才足以定天下,這哪能辦到啊!”鄧禹連忙鼓勵劉秀說:“如今國內紛亂,人們渴望能得到一個賢明的君主,如同兒子思念母親一樣。古時候興起來的帝王,其成敗全在於德之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劉秀聽了鄧禹的激勵,心情又舒暢起來。

經過苦心經營,劉秀在鄧禹的輔佐下,終於率軍攻下了中山國、涿郡、鉅鹿、清河等郡,完成了對邯鄲王郎的包圍。更始二年(公元24年)四月,劉秀進軍邯鄲,連戰連捷,擒斬王郎。這樣,劉秀在河北完全站穩了腳跟。在這一階段,鄧禹運籌帷幄,殫精竭慮,立下了汗馬功勞。劉秀任用和調度諸將,用誰不用誰,都要徵求鄧禹的意見。鄧禹每次所推薦的人才,都十分稱職,所以劉秀稱讚鄧禹是一個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如劉秀在廣阿時,要發兵攻幽州,不知派誰合適,便商諸鄧禹。鄧禹推薦為人質樸純厚、辦事實在的偏將軍吳漢。結果,吳漢僅率少量騎兵就完成了使命,還徵發了大批新兵。以後,吳漢成為劉秀十分信任的一員大將,與鄧禹並列為東漢王朝的開國宰相。

王郎的勢力雖然消除了,但在黃河以北、山東一帶尚有銅馬等數支農民起義軍,其眾少者數萬人,多者可達20萬人。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天,劉秀派鄧禹率騎兵與將領蓋延等至清陽(今河南中牟)去進攻銅馬起義軍。蓋延等將率兵先到,與戰不利,撤兵固守城池,被銅馬軍團團圍住。鄧禹趕到後,驅軍進攻,經過激戰,打敗了銅馬兵,生擒其大將。接著,鄧禹與劉秀乘勝追擊,一路攻到蒲陽(今河北完縣),連戰連捷,降敵數十萬。劉秀軍事實力由此大增,河北一帶也大致平定。從此,劉秀便獨樹一幟,爭雄天下。

獨當一面 轉戰關中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初,在山東一帶活動的赤眉起義軍30多萬人轉戰河南,隨即西攻長安更始政權巢穴。劉秀對此暗自高興,想在鷸蚌相爭中漁翁取利,吞併關中,便轉兵於財物富實的河內郡(今河南武陟),以此作為謀取天下的後方基地。

劉秀自己正在經營中原,必須派一位有謀略、穩重可靠,能專任攻伐、獨當一面的人去完成西攻關中的使命。他選中了23歲的鄧禹,認為只有他才能勝任這一使命。

鄧禹欣然從命。劉秀便任命鄧禹為前將軍,撥兩萬精兵,持節西進,並讓鄧禹自己挑選可以隨他西征的大將。

鄧禹便挑選了積弩將軍馮?、驍騎將軍樊崇(與赤眉軍首領樊崇重名)、車騎將軍宗歆、赤眉將軍耿等幾位大將,以韓歆為軍師,擇日出師,決心不辜負劉秀之重託,平定關中。

部署完畢後,鄧禹向劉秀辭行。劉秀依依不捨地對鄧禹說:“將軍此行,不知何日歸還?你走以後,我身邊就少了一個出謀劃策的人。劉玄雖然在關中,但其部將尚據守洛陽。將軍西行,我也要去安定北方,劉玄必定要進攻河內郡。因此,河內郡必須派將留守。究竟留誰防守,還請將軍指教。”鄧禹也覺得河內郡這一後方基地非常重要,自己臨西行之前,有必要推薦一個合適的人選。以前,鄧禹常與偏將軍寇恂謀劃軍政大計,為寇恂的才能所震驚,曾多次宴請寇恂,以禮相待。他認為這人正是留守後方的恰當人選,便向劉秀推薦寇恂。後來的事實證明,寇恂果然不負眾望,堅守後方,為劉秀、鄧禹的出征免除了後顧之憂。

更始三年正月,鄧禹率軍自河內郡出發西征。他先抵達箕關(今河南濟源西),然後準備進入河東郡。河東都尉守關不開,鄧禹連攻10日,終於攻破,繳獲輜重車千餘輛。

再進圍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數月未下。更始政權派大將軍樊參前去抵擋。樊參率眾數萬,進攻鄧禹。鄧禹率軍在解縣(今山西虞鄉西)南面迎擊,以少勝多,大敗樊參,將其斬首。

樊參慘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劉玄坐臥不安,派定國上公王匡率成丹、劉均等人率兵10餘萬圍攻鄧禹。鄧禹軍寡不敵眾,初戰失敗,驍騎將軍樊崇戰死沙場。日暮雙方收兵,鄧禹的部將見兵勢已挫,勸鄧禹趁夜撤軍退去,鄧禹不允,次日是凶日,王匡認為此日用兵會帶來噩運,整整一天沒有出戰,鄧禹便藉機休整軍隊。又次日,王匡派全軍出戰攻鄧禹。鄧禹見敵人傾窠而出,來勢兇猛,命令手下不要輕舉妄動,直到王匡軍至營前,鄧禹才傳令諸將擊鼓並進。鄧禹軍士氣旺盛,奮力進擊,大敗王匡軍隊。王匡棄軍逃竄,鄧禹親率輕騎乘勝急追,俘虜了敵將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皆斬首。這一仗,鄧禹大獲全勝,繳獲了符節6只,官印綬500條,兵器不可勝數。河東郡宣告平定。

這年六月,在鄧禹節節勝利之時,劉秀在?城(今河北柏鄉)千秋亭前奠基稱帝,國號漢(史稱東漢),改年號為建武,頒詔大赦,建置百官。鄧禹被拜為大司徒。因鄧禹在外作戰,無法領受,劉秀特派使者拿著符節和冊封文書送至鄧禹的大本營。劉秀在冊封文書中寫道:“前將軍鄧禹堅執忠孝,常與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選任賢才,無不忠誠稱職。又斬將破敵,平定山西(崤山以西),功勳卓著。今拜作司徒,封為侯,食邑萬戶。”這一紙任命,使鄧禹成為第一任開國宰相,並封為侯。而這一年,鄧禹才23歲。

同年秋天,鄧禹又在衙縣(今陝西白水)與劉玄所派的10餘萬大軍及左馮翊(今陝西高陵)的兵眾相遇。鄧禹再一次以少勝多,大敗劉玄的軍隊。

就在鄧禹西進關中的時候,樊崇率30萬赤眉大軍已抵達華陰(今陝西華陰),逼近長安。隨後劉玄內部發生分裂,赤眉軍乘勢攻入長安,劉玄投降後被縊殺,其結局與鄧禹當初的預言完全一致。

赤眉軍緊接著佔據了長安周圍的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地區。這時,關中因屢遭戰亂,百姓懼怕戰爭,不知逃到何方去,聽說鄧禹的軍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於是都扶老攜幼以迎鄧禹,每日歸降者數以千計。鄧禹所過之處,都駐車插節,招撫慰勞百姓,父老幼童,都竟相擁擠到鄧禹的車前,歡聲雷動。於是,鄧禹之名威震關中。劉秀對鄧禹的舉動非常欣賞,數次寫信褒揚、讚美他。

這時,鄧禹軍已號稱百萬。許多將領和關中豪傑都勸鄧禹直攻長安。鄧禹經審慎考慮,沒有采納這種意見。他說:“今我眾雖多,能戰者少,前無充足的糧草,後與後方相隔遙遠。如深入敵境,糧食接濟不上。而赤眉軍剛攻下長安,財富充實,鋒芒畢露,銳不可擋。但他們沒有長遠打算,糧草財帛終要耗盡,不可能堅守太久。而上郡(今陝西綏德)、北地(今寧夏吳忠)、安定(今甘肅固原)地廣人稀,糧多,牲畜也多,我且休整於關中北部,靠近產糧地,就糧養士,然後伺敵薄弱環節,設法攻取長安。”於是,鄧禹引軍北上,一路擊破赤眉的零散軍隊,郡縣官吏都開城門迎接。鄧禹率軍一路風順,直抵距長安200裡的縌邑(今陝西旬邑)。

劉秀見關中尚未定,而鄧禹又避敵鋒久不進攻長安,不免心焦,下詔說:“司徒德如堯舜,赤眉殘似夏桀。長安百姓和官吏因無所歸依而惶惶不安,最好乘這時進兵討賊,安定和撫慰長安地區,以穩百姓之心。”但鄧禹仍堅持就糧養士的意見,派各將分別攻上郡諸縣,徵兵募糧,然後大軍移至大要(今甘肅寧縣東南),留馮?、宗歆守縌邑。

誰知馮?、宗歆同為將軍,都不願服從對方,竟反目成仇,互相攻伐起來。馮?攻殺宗歆,反過來還進攻駐守大要的鄧禹。這一次內訌極大地削弱了鄧禹的力量,從此鄧禹開始走下坡路。

赤眉軍在攻佔長安以後,只是一味地搜索珠寶、焚燒宮室,甚至殺掠百姓,毫無政治謀略。不久,長安糧盡,使赤眉軍陷入困境。恰在此時,傳來鄧禹要攻打長安的消息,赤眉軍便焚燒宮室,挖掘西漢皇帝陵寢珠寶,然後撤出長安西走扶風。鄧禹便於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毫不費力地進入長安城,駐軍昆明池。至此,鄧禹出征歷時達1年,終於擁兵進入長安。他在這裡犒勞將士,拜謁、祭祀了高廟,收集西漢11位皇帝的神主,派使者奉至洛陽。這年春天,劉秀特派遣使者封鄧禹為梁侯,以4個縣為他的食邑。

但攻入長安只是暫時的勝利,戰事遠沒有結束。

在長安東南,有自稱為武安王的割據勢力延岑部;在雲陽(今西安附近)有更始政權的漢中王劉嘉部。鄧禹入長安後,便派兵攻打延岑,兩軍在藍田(今陝西藍田)相遇,鄧禹的軍隊沒能取勝,只好退回長安。由於長安已十室九空,鄧禹軍中極度乏糧。這時,漢中王劉嘉來降鄧禹。鄧禹便以雲陽為物質供應基地,以守長安。但劉嘉營中的大將李寶見鄧禹這麼年輕,就常常對鄧禹傲慢無禮,鄧禹為飭軍紀,將其斬殺。李寶之弟便招集李寶所部為兄報仇,進攻鄧禹,殺死其心腹愛將耿。此時,因長安乏糧,一些歸附者也離鄧禹而去,鄧禹的軍力又受到削弱。

赤眉軍離開長安後,不久又折回長安,鄧禹與戰不利,敗走高陵。士兵們飢餓不堪,都只能採摘野菜充飢。面對窘境,鄧禹只好向洛陽的劉秀求援,希望接濟糧草。光武帝考慮到鄧禹以兩萬兵眾攻入關中,打了一年多,手下將領死的死、叛的叛,精銳兵力消耗殆盡,全軍將士疲憊不堪,便徵召鄧禹還朝。詔書說:“赤眉軍亦無糧可食,必然東奔,朕已安排下殲敵之計,你不要為此憂慮,也不要再妄自進兵。”

鄧禹對自己受命西征最終卻勞而無功,內心非常愧疚,又不顧劉秀的詔命,數次率殘疲之兵攻打赤眉軍,都告失利。建武二年十二月,鄧禹在東歸途中與劉秀派來接替他攻打赤眉軍的大將馮異相遇。鄧禹還是不甘心,又聯合馮異再與赤眉軍戰,再次失利,敗得很慘,只引24騎退還宜陽(今河南宜陽)。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身心交瘁的鄧禹面帶愧色回到東漢京師洛陽。劉秀知道鄧禹此行身經百戰,以實力懸殊的兵力深入關中,並非無功而返,對他好言安慰。但鄧禹仍放不下這一思想包袱,交上大司徒和梁侯的印綬,領受責罰。劉秀又將梁侯印綬送還鄧禹,並拜鄧禹為右將軍。數月後,鄧禹率軍再徵延岑,終於大捷,凱旋迴京,鄧禹終於以勝利者的姿態結束了他的短暫而酷烈的軍事統帥生涯。

居安思危 自我克抑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自王莽後期就紛亂的天下終於沉寂了下來。為了表彰那些南征北戰、佐定江山的功勳之臣,劉秀大加封賞,增其食邑。

鄧禹以佐命元勳改封高密侯,食邑4縣。

但劉秀為了堵塞少數位尊權重的大臣把持朝政的前朝弊端,加強皇帝個人的權力,對功臣實行以列侯奉朝請的政策,即讓他們享受優厚的待遇,而不參予政治。當時功臣能夠參議國家大事的僅鄧禹等3人。這說明劉秀對鄧禹的鐘愛和對其才幹學識的借重。但鄧禹並不以位極人臣、功成名就自喜,從不居功自傲。鄧禹深知劉秀不願讓這些功臣擁眾京師,高居官位,威脅他的皇權,便主動辭去右將軍職位。儘管劉秀令他參予朝政,還常召他入宮中參議國家大事,但鄧禹儘量少言多聽,收斂鋒芒,自我謙抑。他退避名位,在府中悉心讀儒學經書,藉以自娛。其時,鄧禹正當壯年,在政治生涯中卻這樣過早萎謝了,以至在東漢初年的政治舞臺上沒有任何建樹,這與他的政治天賦和日臻成熟的政治經驗形成強烈的反差。

鄧禹生活遠避奢華,從不倚仗權勢搜刮錢財。他在家中的一切用度都取之於封地,從不經營財利和田地以聚斂財富。

在君王和同僚面前,鄧禹從不提往年的功勞,保持謙虛的態度。一次朝宴,劉秀大會功臣,問他們:“你們如果沒有遇到我,爵位會不會像今天這樣高?”鄧禹回答說:“我在少年時代曾讀詩書,可以當州郡的文學博士。”劉秀笑笑對其他人說:“鄧禹未免太謙虛了。”正因為鄧禹的謙遜態度和仁厚淳樸,或者說明哲保身,他贏得了劉秀的信賴和敬重。中元元年(公元56年),劉秀打破不讓功臣擔任宰相的慣例,以鄧禹出任代理大司徒之職。

鄧禹不僅自己遠避名位,深居簡出,還悉心教養子孫,整飭家規,不讓他們以功臣之子孫自居,躺在前輩的功勞簿上坐享其成。鄧禹有子女13人,他都讓他們每人學一門安身立命的本領,並教育子孫後代,男兒必須讀書,女子則操作家事,鄧禹的這些做法被後世的士大夫認為是可以效仿的榜樣。鄧禹的後代在東漢累世貴寵,家族中共出了侯29人,公2人,大將軍13人,中二千石者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像侍中、將、大夫、郎等官職者不計其數。這恐怕與鄧禹的教育不無關係。這似乎給後人這樣一個啟示:對富貴能謹守者,富貴反而更長遠。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劉秀死,其子劉莊立。因鄧禹是東漢開國元勳,遂被劉莊封為太傅,位居郡國上公,倍受尊重。其他大臣都面北朝見天子,而劉莊對鄧禹尊如賓客,讓他面東站立,不需行君臣大禮。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五月,57歲的鄧禹病逝,諡為“元侯”。

鄧禹少年老成,胸懷韜略,有識人之明。在西漢末年的社會變亂中,他獨相中劉秀有安定天下之才德,奔千里而投孤旅,以諄諄數言開啟了創立東漢王朝之肇端;繼而運籌帷幄,推賢薦能,並在極度險惡的中原逐鹿中輔助劉秀由弱到強,終成帝業。

在受命統帥萬眾之師經營關中地區後,鄧禹的政治家、軍事家的才華與風範得到了充分展現。他縱橫於數十萬大軍之中,身經百戰,所向披靡;布恩德於關中百姓,群起響應,紛紛歸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鄧禹穩重有餘,勇氣不足,沒有乘勝直搗長安,以至坐失良機,終因糧草斷絕、將損兵疲而無功還朝,留下終身之憾。

鄧禹以開國元勳位列功臣之首,但他不矜前功,收斂鋒芒,謹言慎行,恬然自守。這種明智的姿態使上無猜忌,同僚不嫉妒,小人無可乘之隙,不僅明哲保身,而且惠及子孫後代,可謂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