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记者2月2日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获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开展研究发现,

在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大便和肛拭子中发现病毒核酸。研究团队据此提出,在前期国家权威指南提出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基础上,新冠病毒还存在一定的粪-口传播。

据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基于临床上新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系列症候群,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持续开展相关观察研究。

该院呼吸内科张旃副教授、消化内科安萍副教授等人在观察到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患者首发症状仅为腹泻后,怀疑消化系统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后经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实验室进行的相关检测证实,在这些患者的大便和肛拭子中也发现病毒核酸。

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透露,该院肝病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可能提示粪便中有活病毒存在。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还是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此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也表示,除了呼吸道传播,新型病毒有没有通过血液传播、粪便传播、污染物品的传播,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什么是“粪口传播”?

粪口途径指的是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又称经消化道传播。一些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能够在大便之中存活,所以可以通过消化道排出的粪便进行传播,如果这些带病原体的大便污染了手或者食物,那么就会病从口入

,导致传染给其他人。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比较常见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有甲肝、戊肝、伤寒、霍乱、手足口病,还包括一些寄生虫疾病,比如绦虫病、蛲虫病、蛔虫病。

例如,农民用病毒污染的粪便给蔬菜施肥,如果没有将这些食物充分洗净烧熟,吃了这些食物的人就可能被感染;再如,被病毒感染的人排便后没有洗手,又直接用手接触了别人的食物或餐具,那一起用餐的人就会被感染。

针对患者呕吐物、粪便做好个人防护

研究人员建议,临床医师特别是消化内科医师应高度关注新冠肺炎不典型症状,针对患者呕吐物、粪便等做好个人防护。

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时,应格外重视个人与家庭成员的手卫生,同时尽可能避免与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如无单独卫生间,每次使用后可通过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新冠病毒的消毒剂,做好居家隔离消毒。

切断粪口传播 将病毒“拒之门外”

切断粪口传播,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将食物洗净煮熟,“饭前便后”洗手是切断消化道传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洗手时应注意使用肥皂、香皂、洗手液等清洁用品,并用流动水冲洗,时长不少于 20 秒。

如何科学正确地洗手

下面这些要记好!

01 洗手时机很重要!

先来看看哪些时候必须要洗手吧!

  • 准备食物,接触生肉等;
  • 饭(进食)前便后,吃药之前;
  • 接触钱币之后;
  • 接触别人后,尤其是去医院或接触病人后(前);
  • 做完扫除工作之后、处理垃圾;
  • 户外运动、作业、购物后;
  • 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
  • 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
  • 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触过传染物品的,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洗;
  • 接触宠物后。

02 准备工作不能少!

洗手一定要用流动水,不要用盆水,搓揉时间至少要20秒以上。不能仅仅只用清水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才能有效去除病原菌。

  • 如果使用肥皂,肥皂应保持清洁和干燥。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如使用替换装,每次分装前要将容器清洁消毒;当皂液有浑浊或者变色时,应更换。
  • 如果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请留意产品说明中“开瓶后使用”的有效期,一般开瓶后的使用期限不超过30天;
  • 洗后的手不要在衣服上“蹭”干,提前准备好干手巾或烘干机

03 七步洗手法

1 洗手掌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2 洗背侧指缝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3 洗掌侧指缝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4 洗指背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5 洗拇指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6 洗指尖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7 洗手腕、手臂

注意!深圳确诊患者粪便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

04 常见误区要不得!

误区1 所有洗手液都能杀菌

洗手液主要分为普通型和抗菌杀菌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洗手液都有杀菌作用。在抗菌杀菌型洗手液中,抗菌型有杀菌作用,但杀菌率比较低,一般是大于90%就可以起到抗菌作用,而杀菌型洗手液要求对目标菌杀菌率达到99.99%。

误区2 用免洗洗手液代替洗手

使用免洗洗手液,始终会有物质留在手的表面,所以平常尽量少用,最好还是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洗手。此外,还有不少人就餐前直接用“省事”的消毒湿巾代替洗手。专家指出,湿巾不能代替洗手,湿巾再怎么反复擦手,也无法去除皮肤表面的细菌。

误区3 洗手液用得越多越好

很多人生怕洗不干净,所以按出大量洗手液在手上,洗的时候使劲揉搓。事实上,这样的深度清洁会损伤皮肤,使皮肤不但留不住水分,还更容易让病菌侵入。

误区4 用洗手盆洗手

很多人认为,使用洗手盆洗手,手也能洗干净。其实经过反复洗手后,洗手盆里的水已弄脏了。用脏水洗手,手仍然是脏的,根本达不到洗净手的目的。甚至还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为严重。

误区5 洗手后用毛巾干手

洗手后应自然干燥或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最好不要使用毛巾,因毛巾容易潜藏病菌,易使洗净的双手沾染病菌,更不要用公共毛巾。

误区6 晾完衣服不洗手

脏衣服和洗衣机里面的细菌,会在洗涤过程中沾染到衣物上。晾衣服的过程中,双手很可能沾上这些细菌,衣物经过紫外线照射最终能达到消毒目的,手却常常被忽视。


来源: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记者韩秉志)、央视新闻、深圳特区报、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楚天都市报 丁香医生等

主编:王玥

监制:陈发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