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變?

何事男兒不讀書


西安事變。這是近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次兵變,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935年下半年,張學良的東北軍在西北戰場,多次和紅軍交戰,損失慘重,張學良看到這個結果,不想再和共產黨作戰了,遂秘密簽到了停火協議。

到了1936年上半年,蔣介石通過情報機構獲悉,張學良和共產黨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勾連,但沒有實際的證據,於是蔣介石決定去洛陽一探究竟。

1936年12月上旬,蔣介石從洛陽飛抵西安,張學良否認他和共產黨有關係,但苦勸蔣介石,放棄剿共,共同對付日寇。遭到蔣介石嚴厲斥責:

娘希匹!當初九一八的時候,老子讓你組織東北軍抗日,結果你不戰而逃丟了東北;現在老子讓你剿共,你又勸我抗日。你TMD到底鬧哪樣!!

張學良一聽這話,羞愧難當,無計可施。不過張學良的合作伙伴-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覺得有必要對蔣介石來硬的。就想勸張學良和他一起發動兵變,扣押蔣介石。

張學良猶豫半天,始終拿不定主意,楊虎城急得不行,甚至要甩開張學良單幹。張學良於是要求楊虎城保證蔣介石的人身安全,才會和楊虎城一起行動。楊虎城答應之後,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十七路軍聯合行動,於12月12日凌晨零點正式行動。

東北軍和十七路軍迅速擊潰了蔣介石的衛隊,並於12日清晨扣押了蔣介石,同時還扣押了蔣介石的隨從人員,如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人。

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的消息傳開後,遭到社會各界的一致痛斥,要求張學良、楊虎城立刻無條件釋放蔣介石,並保證蔣介石的人身安全。

12月22日,宋美齡、宋子文等到西安,和張學良、楊虎城談判。經過宋美齡的積極運作,張學良同意釋放蔣介石,並表示將陪同蔣介石一起飛回南京。

12月26日,蔣介石在張學良的陪同下,回到了南京。至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袁衛宇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且最圓滿的宮廷兵變除玄武門之變外別無其他,可謂是一個兵變的藝術和善後處理的典範。

唐太宗李世民在尚是秦王之時,南征北戰,秦王府猛將謀臣眾多,隨著功勞增大,野心也逐步膨脹。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在唐高祖李淵長安稱帝之後,就被封為太子,李世民集團和李建成追隨者之間的矛盾,就已經不可調和,終將爆發。不過,李世民非凡人作風,而是步步為營,嚴密策劃,不驕不躁,在最恰當的時機做出了最優化的選擇,最終奪得太子位,脅迫父親退位做太上皇,自己順利登基,成就了貞觀之盛世。

實際上,在李世民決意與太子李建成撕破臉的時候,心裡也有狐疑,不能確定是否能夠畢其功於一役,因此派出心腹到自己的大本營洛陽做好部署,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然後,經營賄賂後宮妃嬪太監,作為內應,遮蔽李淵耳目。同時,下了最關鍵的一步棋,就是收買玄武門禁軍守衛常何,派出間諜到太子府和弟弟齊王李元吉府,形成策應之佈局。除此之外,暗自重金打造了幾百軍中死士,培植勢力與黨羽,活動於朝野,爭取支持。

一切準備停當之後,開啟了兵變步驟。公元626年7月2日,當李建成李元吉策馬到達玄武門之後,發現了局勢不對,想要返回找救兵,已經遲了,李世民不會給他們機會,當機立斷射殺了兩人,並砍下頭顱震懾東宮齊王府舊部,讓尉遲恭進內廷逼迫李淵下詔賦予自己兵權,宣佈李建成等人謀反。

為了斬草除根,殺死了自己11個侄子,防止變量出現。之後,李世民開始了登基策劃。先是讓李淵封自己為太子,自己的謀臣武將控制了唐朝廷核心部門。兩個月後,李世民就登基了。

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氣呵成,計劃周詳,協作能力可謂驚天之舉,而最終畢其功於一役,如願以償,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走向了人生的征程。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曹操一生有三大錯誤:錯殺一神、強佔一婦、少殺一人。而強佔一婦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歷史有名兵變---宛城兵變。而導致這場兵變的最直接原因竟然是曹操貪戀美色引起的。

東漢末年,三國群雄並起,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中原,以雄霸之態掃視各路諸侯。

其中有冀州袁紹、徐州呂布、荊州張繡、涼州馬騰等,而這些戰力中,袁紹四世三公,手下謀臣大將居多,勢力也是最強的,西涼馬騰和韓遂關中混戰,無暇威脅曹操,只有東邊呂布和南邊張繡是最適合的征戰對象,然而呂布之名響徹三國,之威勇冠群雄,曾經有三英戰呂布而不落下風,更何況現在,只好曹操把對象定在了離自己不遠,且依附荊州劉表後勤保障的張繡身上。

公元196年,驃騎大將軍張濟揮師關中,打算佔取荊州,立足此地,於是其侄張繡跟隨大軍一起作戰,不料兩軍交戰之時,張濟負傷而死。後來張繡繼承軍隊,聽取軍師賈詡建議,依附荊州劉表,定軍南陽,與劉表和平共處。

依照賈詡想法,荊州常年安定,不受戰爭困擾,百姓富庶,而又文風強烈,人才齊聚,況且劉表其人野望頗小,招賢納士容忍有度,張繡依附劉表,百利而無一害。

公元197年,曹操以漢獻帝之名,起兵南征,宛城戰張繡。

由於雙方勢力懸殊,張繡聽取賈詡建議,舉白旗投降,打開城門,歡迎曹操率軍進城。

“太祖南征,軍清水,繡等舉眾投降”

曹阿瞞不費一兵一卒就輕易收取宛城,收服張繡,大感心悅,志得意滿,於是晚上大擺宴席,犒勞文武班底,慶祝入城,然而酒後的曹操還是得意忘形了。

古來風華配雪月,美酒配佳人,於是下令宛城之中尋找姿色美人,然而,曹操侄子曹安民遞上言語,說宛城內有一女子,姿色豔麗,身材窈窕,曹操心癢,派兵士虜了來,後來知道此人就是年輕守寡的張繡之嬸嬸,張濟妻子鄒氏。

曹操色慾心起,不管三七二十一,拖入房中,強行行歡,此事後來被張繡知曉,感到憤怒同時更是有愧於叔父張濟,奇恥大辱,於是張繡負氣而行,率軍反叛曹操,出其不意,致使曹軍軍士死傷嚴重,迫使曹操也是落荒而逃。

宛城兵變,曹操保安隊長典韋為保護他安全,身死沙場,而作為繼承人培養的其子曹昂也是戰死,曹軍損失慘重,此時,青州軍軍紀大亂,肆意劫掠百姓,曹營混亂不堪,之後于禁率軍趕到,才穩定住了局面,打退張繡追兵。

不過這場因為自己貪戀美色引起的兵變,曹操卻是拒不承認過錯,說是第一時間沒有囚禁張繡家人作為保證,才會導致如今的局面。真是死鴨子嘴硬啊。

這場三國出名的宛城兵變,因曹操強佔一婦引起,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出名至今。

關於這次兵變,大家對曹操怎麼看?不妨評論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實說歷史


王耀武,國民黨陣營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將領,不僅能征善戰、領兵有方,而且還精通為人處世之道,自己領悟出來的關係學一路逢山開山、遇水塔橋,從一個雜牌補充旅旅長抗戰八年時間逐漸擠進了國民黨權力中樞,官至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山東省主席兼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年僅40歲,穎悟絕倫呀。但英明一世的王耀武也有看走眼的時候,1948年9月16日爆發的濟南戰役,大戰第三天曾寄予厚望和委以重任的96軍軍長兼整編84師師長的吳化文突然兵變,致使濟南城四面楚歌,王耀武打死也不相信身披累累血債的吳化文會臨陣倒戈,最終兵敗被俘,王耀武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雜牌軍根本靠不住。

有句古話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馮玉祥一生多次易幟,人稱“倒戈將軍”,而吳化文的老上級正是馮玉祥,常年在馮部下任職並被送入北洋軍閥開辦的陸軍大學深造。中原大戰馮玉祥兵敗出走後,老吳深得老上級馮玉祥的“真傳”開始一路“搖擺”。先是到“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復渠下任職,官至濟南警備司令。抗戰期間一直遊離在國民黨和汪偽政府間,1939年日本進軍山東韓復渠為保存實力、不戰而逃被蔣介石槍斃後,吳化文投了蔣介石部併成為了蔣在山東的嫡系部隊。1943年抗戰進入到了最為艱難的時刻,老吳經不住誘惑(說是奉老蔣密令)投了汪偽政府孫良誠部任第三方面軍司令,曾參與了日軍大掃蕩。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改編了吳化文部為整編第84師,加入到了國民黨王牌部隊邱清泉第五軍。

解放戰爭初期,吳化文到上海拜訪了老上級馮玉祥,由於長年寄人籬下、任人擺佈,希望為其指點迷津,老上級多年的軍旅生涯經驗為老吳總結了四個字,就是“保存實力”,老吳因此銘記於心,1948年的豫東戰役,華野陳唐兵團兵臨城下開封時,整編84師師長吳化文奉命跟隨邱清泉兵團火速增援開封,為保存實力,老吳一路走走停停,等黃花菜已經涼了才到達開封郊外;支援兗州被圍困的第十綏靖區李延年時也漫不經心,兗州被攻克時大部隊才趕到泰安。但也曾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1945年底,蔣介石命令在安徽吳化文第五路軍增援被圍困的第19集團軍徐良部時,老吳為自保按兵不動、貽誤了戰機,蔣介石密令王耀武將吳化文召只濟南並就地處決,由於好友的何思源告密吳化文拒不赴濟才免了殺身之禍,也為三年後的濟南兵敗埋下了伏筆。

豫東戰役結束後,粟裕的華野幾乎控制了大半個山東,蔣介石由全面防禦被迫轉入了重點防禦,要求第二綏靖戰區司令王耀武務必死守濟南,為了爭取更多的兵力守衛濟南城,王耀武力薦駐紮在山東兗州一帶的吳化文擔任整編96軍軍長兼整編84師長,由於老吳底子不乾淨,參加過圍剿、日偽軍大掃蕩等血債累累,王耀武認定老吳沒有反水的可能性,委以了重任,負責濟南西郊一帶的防衛任務,並把王耀武最後的逃生路濟南機場也交給了老吳守備。除此之外,為了讓老吳安心作戰,王耀武撥給了兩個旅讓其指揮,還準備了大禮讓其部隊吃好喝好。

但王耀武千算萬算也沒想到,吳化文早在抗戰勝利後與新四軍有過多次接觸,由於局勢尚未明朗而且蔣介石給予裝備了大量的美式裝備,老吳一直心存芥蒂並沒有挑明與新四軍的關係,直到解放軍大軍壓境、炮轟濟南西郊陣地後,老吳經不住打擊才率部宣佈通電起義。而吳化文的兵變王耀武第二天清晨才知曉,但為時已晚,西郊和西南郊的淪陷濟南城無險可守,機場的丟失王耀武已經成了甕中之鱉,十幾萬大軍不是被俘就是被殲,一代抗日名將的軍旅生涯就此結束。


賽門之略


濟南戰役勝利後,毛主席對許世友將軍說:“這場戰役之快,天下恐怕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是本人毛澤東,一個是蔣介石。”

毛主席這話說的一點都沒錯,老蔣接到濟南失守的電報後,打死都不相信,直到親自乘飛機到濟南上空觀察後,才不得不接受這個結果。

濟南自古就是戰略要地,民國時期又是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的交匯處,及華北、華東的連接處,所以濟南的得失,對國共雙方意義都非常重大。

當華東解放軍準備發動濟南戰役時,老蔣急調3個兵團救援,同時準備將戰鬥力較強的74整編師空投濟南城。

負責攻城的解放軍兵力有14萬人,而守城的王耀武部有近11萬人,濟南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對我軍來說,攻城的任務非常艱鉅。

要解放濟南除了要打好攻堅戰外,還需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必須先佔領機場,阻止74師進入濟南城。

其次,要能遲緩徐州的3個兵團援敵,當時負責阻援的華野兵力並不充分,所以濟南城能堅守的時間,對雙方來說至關重要。

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敵我雙方在外圍據點爭奪很激烈,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就在這時九縱司令員聶鳳智很著急,畢竟只有10天的攻城時間,於是他決定化助攻為主攻,儘快打開局面。

隨著九縱加入戰鬥,一下子打亂了王耀武的部署,他不得不抽調駐守機場的預備隊,增防茂嶺山、硯池山高地。

而王耀武兵力一調動,讓我軍十縱找到了攻佔機場的機會。不過雖然機場兵力空虛,但附近的國軍96軍吳化文部卻不得不防,如果96軍及時增援會給我軍造成很大的阻礙。

吳化文原本是偽第一師師長,抗戰勝利後被蔣收編,雖然有個96軍軍長的頭銜,但一直得不到重用。

雖然手下有2萬多人,但軍需補給經常跟不上,吳化文對此非常不滿,所以平常與我軍互動頻繁。

不過當時局勢不明朗,吳化文一直不敢輕舉妄動。現在正值濟南戰役關鍵時刻,如果此時吳化文部起義,無疑會大大縮短攻城時間,同時能給我軍創造更多的主動權。

9月18日,國民黨空軍已經開始空投74師,十縱一邊炮轟機場,一邊給吳化文施加壓力,讓他撤出機場南部陣地。

吳化文一直猶豫不決,他想觀察一下形勢再做決定,不過增援機場的事他也不敢幹。

74師空降失敗後,吳化文還沒有明確態度,十縱首長決定雙管齊下,一邊派人加緊溝通,一邊給吳化文施加軍事壓力。

18日夜,我軍對96軍151旅發動攻擊,僅20分鐘就消滅了敵軍一個營。吳化文頓時慌了神,請求給點時間,他和各級軍官商量一下。

19日晚,吳化文在軍部召開團級以上軍官會議,經過2個小時的討論,96軍全體同意起義。

會議結束後,吳化文部迅速撤離各陣地,到我軍制定地點集結。當96軍起義的消息一傳開,立馬引起了濟南城守軍的慌亂。

王耀武感到大勢已去,緊急向老蔣發報要求突圍。但老蔣一口拒絕了王耀武的請求,要求王部堅守待援,並給予了具體防守指示。

不過此時濟南城人心已散,失守已是必然結果。為了不給敵軍喘息的機會,我軍於19日凌晨發動全面攻城。

經過7天的苦戰,我軍取得了濟南戰役的勝利。這是我軍在山東的最大勝利,極大震動了國民黨。數天後,山東境內的國軍紛紛棄城而逃,至此山東大部被解放。

濟南戰役勝利後,毛親自給吳化文發來電報,對其起義大加讚賞。隨後96軍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35軍,並參加了淮海戰役。



花木童說史


西安事變

全國抗日爆發前夕,蔣介石不顧軍民要求聯合中共抗日的一致請求,命令張學良向中央蘇區所在地延安發動總進攻,企圖消滅我黨。

張學良等人向蔣介石請命,要以大局為重,聯合共產黨一起抗日。

蔣介石的回覆是“攘外必先安內”並且親自由南京到達西安,指揮向延安進發。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了政變,扣押了蔣介石,這次政變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因為是發生在12月12日,也被稱為是雙十二事變。

正是西安事變的發生,直接導致了國共兩黨的合作,達成了全民的訴求,國共兩黨開始聯合抗日。

結果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我們迎來了屬於全民抗日的勝利。

玄武門事變

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刺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且逼迫父皇李淵退位。

此次事變最終導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後代直接被滅族。

李世民由秦王晉升為皇帝,並且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開創了大唐的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沙丘政變

秦始皇第五次全國大遊行的時候,走到沙丘病故了。

秦始皇駕崩前,寫下詔書讓公子扶蘇趕緊回咸陽城料理自己的後世,登基當皇帝。

但是,這個詔書最終並沒有發出去,而是被趙高扣押了下來。

趙高說服胡亥,李斯篡改了遺照,把立扶蘇為帝,改成了立胡亥為帝。並且刺死了扶蘇和蒙恬蒙毅兄弟。

結果導致了秦朝在秦始皇去世後,僅過了兩年多的時間就滅亡了。

陳橋事變

趙匡胤黃袍加身,正是在陳橋。

在陳橋穿上黃袍的趙匡胤回到開封就宣佈稱帝了,他開創的王朝就是大宋王朝。

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當上皇帝,沒有經過流血事件的。

他也是中國歷史最為偉大的一代帝王。

趙匡胤在當皇帝的期間除了北方的契丹和北漢,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史學達人


磨史作鏡

18小時前 · 歷史領域創作者

中國歷史十大政變:

1.沙丘政變。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宮,宦官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秘不發喪,矯詔逼死長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立胡亥為秦二世。

2.高平陵政變。曹魏太傅司馬懿,利用權臣曹爽跟隨魏主曹芳到高平陵祭拜的機會,關閉洛陽城門,以太后之名義宣佈曹爽等罪狀,曹爽放棄抵抗,最後被誅殺三族,曹爽一黨覆滅,曹魏政歸司馬氏。

3.玄武門之變。唐除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隨後逼迫父親李淵禪位於自己,改元貞觀。

4.馬嵬之變。安史之亂叛軍進逼都城長安,唐玄宗西逃四川,路上在馬嵬坡禁軍譁變,殺死宰相楊國忠,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為帝,是為唐肅宗。此時的玄宗還在四川也並未有禪位。

5陳橋兵變。後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6.南坡之變。這是元代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政變,元英宗即位,想要有一番作為,觸犯了保守者利益,在南坡被刺殺。

7.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其弟弟朱祁鈺在大臣支持下即位為景泰帝。一年多後,瓦剌放還英宗,景泰帝尊其為太上皇幽禁於南宮。幾年後,景泰帝病重,且無子嗣,徐有貞、石亨等文武擁立英宗復位,景泰帝不明不白死去。

8.辛酉政變,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扳倒了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掌握了最高權力。

9.戊戌政變。慈禧太后逮捕殺害維新派,囚禁光緒帝,宣佈自己訓政,重回前臺。

10.北京政變。1924年10月,直系將領馮玉祥反戈一擊,囚禁了大總統曹錕,第二次直奉大戰直系慘敗,北京政府被張作霖、馮玉祥控制。



磨史作鏡


比較有名的政變,算上發展成內戰的話,有不少。

三家分晉。是趙、魏、韓三個晉國大家族聯合起來,推到了晉國第一大家族智氏,然後將晉國的國土分成三部分,各自立國。【晉國一倒,周天子也就徹底失去最大依仗,亂世即將來臨。】



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一起,標誌著奴隸制社會走向解體,封建制社會即將到來。

玄武門之變。原本挺正常的皇子奪位,流血衝突的範圍也不廣,但是被各種小說、影視作品渲染起來後,也就出名了。影響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奪得皇位,而李世民的能力出眾,創造了又一個盛世。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軍方擁護下奪取了柴宗訓的後周統治權,後周基礎上建立的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傳統漢地再次得到基本統一。【傳言,因為兵變上臺,所以宋朝的制度偏向於限制將領,導致宋朝軍事積弱。】
靖難之役。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發動軍事政變,奪取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而朱棣能力出眾,明朝迎來了最輝煌時期。【朱棣削掉各個王爺的兵權,但是俸祿和爵位沒動,皇族這個蛀蟲開始形成。明粉津津樂道的各種輝煌,基本就發生在朱棣時期,比如內閣、鄭和下西洋。】


黑眼歷史觀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兵變有,三國時期的高陵政變,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宋朝的陳橋兵變,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末的武昌起義,民國時期的南昌起義,等等

說一說玄武門之變。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間,就為爭奪皇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唐朝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勞最大。他手下聚集了尉遲敬德,秦叔寶,徐世勣,李靖,程咬金等著名將領和房玄齡,杜如晦等著名的謀士。實力強大。

李建成也統領一支軍隊,又是皇太子,又有齊王李元吉和一大批皇親國戚支持,並且宮庭的守軍(玄武門的衛隊)也在他的控制之下。所以,總的來說,:李建成和李世民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唐高祖有兩個寵妃,張婕妤和尹德妃暗中和李建成和李元吉勾結,時常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李淵便逐漸疏遠了李世民。李建成等人趁機想暗害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元吉,世民隨李淵出外打獵,李建成故意讓李世民騎他的一匹難以馴服的烈馬,想把李世民摔死。還有一次,他請李世民喝酒,酒裡下了毒,想毒死李世民。李世民毫無防備,飲酒之後肚腹疼痛,大口吐血,幸好淮安王李神通在場,把李世民揹回西宮,及時救治,方才沒事。

李建成還用金銀財寶收買秦王府的武將,又通過李淵把房玄齡等李世民的心腹謀士一個個調到外地。當時有突厥入侵,李建成向李淵推薦李元吉代李世民北征,並請求將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等歸他指揮。李建成和李元吉策劃等出征的時候殺掉李世民。

消息傳到李世民那裡。李世民急忙找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商量對策。李世民無意骨肉相殘,但大家一致認為,再不動手,必遭禍害,必須立即動手,先發制人。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的一日,李世民上朝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張婕妤和尹德妃的曖昧關係以及要迫害自已的事情。李淵大吃一驚,決定明天親自審問。

當天夜裡,李世民調兵遣將。第二天一早,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附近。李建成和李元吉自以有有張婕妤和尹德妃在內照應,宮門衛隊又是他們的人,雖聽到了風聲,也依舊騎馬進了玄武門。

守衛玄武門的將領叫常何,已被李世民收買過去了。建成和元吉走到臨湖殿,發現情況不妙,撥馬往回走,聽後面有人喊他們,回頭一看,正是李世民。李元吉急忙張弓搭箭射李世民,由於心慌,三箭都沒射中。李世民回射一箭,正中李建成,落馬而死。

李元吉向西逃跑,一陣亂箭射來,李元吉趁勢滾下馬鞍,往樹林裡鑽,李世民趕來,李元吉突襲,騎到李世民身上,動手扼住李世民脖子。萬分危急時刻,尉遲敬德飛馬奔來。李元吉起身想跑,被尉遲敬德一箭射死了。

玄武門外,雙方兵士打成一團。尉遲敬德跑去見李淵說明了情況。李淵徵詢身邊大臣的意見。大臣見建成元吉已死,便說,秦王功高蓋世,深得民心,理該立為太子。李淵立即下旨,要各路軍隊都接受秦王指揮,結束了這場政變。

這年八月,唐高祖被迫讓位於李世民,退居為太上皇。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寫出歷史上三次兵變,共同分享!

📒唐朝滅亡後,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割據混戰局面。960年,後周的大將趙匡胤,在河南封丘的陳橋驛發動了兵變,手下的將士把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三拜九叩,山呼萬歲……擁戴趙匡胤做皇上。

📔趙匡胤就這樣輕鬆地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取代了後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後來陸續消滅割據政權,結束了分裂局面。(圖片①)

📔長春六十軍起義:國民黨60軍以雲南人為主,軍長曾澤生中將在抗戰中,率軍遠征赴緬作戰。抗戰後回國駐守東北的長春。遼瀋戰役關鍵時刻,由於地下黨的多年工作,在1948年10月中旬,曾澤生率60軍在長春東線起義。10月19日守城司令長官鄭洞國宣佈投誠,長春解放。60軍起義,是解放戰爭中,第一次爭取成功的國民黨整軍起義,對奪取遼瀋戰役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後來拍成電影——《兵臨城下》(圖片②)

📒《佩劍將軍》賈旺起義:淮海戰役打響後,長期深入國民黨軍隊的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兩位將軍,奉組織命令,於1948年11月,率國民黨第77軍和59軍兩萬餘人,在賈旺、臺兒莊地區起義,促成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碾莊戰役的勝利,為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毛澤東、朱德,於12月10日向在“淮海戰役中舉行起義的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發出賀電,祝賀他們起義成功”。

📒這類事件很多,列寫至此,以後有機會再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