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真情涌动!黄冈版“小汤山”启用第一天…

1月29日是黄冈“小汤山”医院启用第一天。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现场,相比于前几天这里志愿者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这天的黄冈“小汤山”安静了许多。但在“安静”的背后,是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救治病人的紧张画面。截至29日14:30,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已接收转运病人38人,包含市中心医院老院区、市传染病医院的确诊病人,目前已开通1号楼四楼东、西两个病区。

真情涌动!黄冈版“小汤山”启用第一天…

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

  29日上午,记者现场看到,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连接湖滨路口,已经拉起了警戒线。进入车辆和人员凭证进入。据保安介绍,他们负责进入车辆和人员的检查工作,只认证不认人,杜绝闲杂人员进入医院。而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南门和北门处,有来自黄冈武警支队的官兵值守,南门只允许发热病人和医护人员通行,其他工作人员则从北门进入。记者注意到,进出医疗中心的大部分是医务人员,他们基本是疾步前行,生怕是慢了一步而耽误了治疗时间。

  “我们是在跟时间赛跑,是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29日10时,记者连线山东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总领队张韬。经过一夜“激战”,此时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疲惫的话音里透着坚强。

真情涌动!黄冈版“小汤山”启用第一天…

  28日晚,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紧急启用,开始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当晚开始到29日凌晨,黄冈城区几家医院连夜转运确诊病例进来,山东医疗队与市中心医院医疗人员一直不停地收治。医疗队普通组从头到尾没来得及喘口气;重症组很多医务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20小时。

  当天,山东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与市中心医院医务人员、工程人员密切配合,克服各种困难,科学安排人力、技术、物资资源,与时间赛跑抢夺生命,稳步推进病人救治工作。

31个小时才下“火线”

  29日下午2点,山东医疗队队员杨汝燕疲惫地走出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大门。从1月28日早上7时上班起,她已经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忙碌了31个小时。在这期间,从完善入驻条件到参与防护和救治培训,对杨汝燕来说,白天与黑夜早已没有了界限。

  杨汝燕介绍,她所在楼层有两个病区,100多张床位。她在普通医疗组,主要以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为主。28日晚上,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始接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她所在病区迅速满员,整个山东医疗队像是上紧发条的机器,一经启动就停不下来。

真情涌动!黄冈版“小汤山”启用第一天…

  由于有着丰富的疫情防治经验,杨汝燕主要负责病区护理的管理和协调工作。但在参与救治过程中,杨汝燕和其他医疗队队员遇到了不小困难。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杨汝燕和其他队员始终保持昂扬的战斗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对患者认真救治。

  “既然来了,我一门心思去照顾好患者,努力使他们尽快康复。”杨汝燕真诚地说,来到黄冈,她和医疗队所有成员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医院来对待,整个医疗队都从各个角度真诚地为患者付出。

这一次经历难忘

  “此次援助黄冈,我经历了好几个第一。”通宵的工作虽然劳累,但说起此次的经历,山东医疗队队员李颖霞难掩兴奋之情。李颖霞告诉记者,她是此次医疗队重症护理三组的领班,带领7名组员从29日零时到4时值班参与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为了更好完成工作,她从28日晚上9点开始,就不敢再喝水了,怕中间上卫生间耽误救治时间。

  1时25分,第一位病人来了!终于要真枪实弹地上战场了,李颖霞带领组员立即投入战斗。这名患者是一个重症感染的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50%左右。她们立即给予高流量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因患者血管穿刺困难,两位年轻护士穿刺未成功,李颖霞主动上前,一针见血,她很是高兴:来黄冈后收治的第一位重症患者的针是由她来穿刺的!虽然一上班李颖霞都对组员进行了分工,各人负责不同的床位,但病人一来,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忙,不分彼此,也丝毫没有因为是传染病人而退缩。经过积极处理,患者情况逐渐稳定,李颖霞她们的心也放下了。

真情涌动!黄冈版“小汤山”启用第一天…

  1时40分收了第二位患者,2时15分又同时来了第三、第四位患者。对于李颖霞来说,这真是紧张又忙碌的一个班。

  下班后,经过小心谨慎地脱防护衣,各种消毒:消毒鼻腔,外耳道,冲洗眼睛,洗澡等,结束时已经快 7 点了。李颖霞认真总结,发现她和其他医疗队员经历了好几个第一:第一次真枪实弹进入隔离病房;在开始收病人的第一天上了第一个班次,收了重症病室的第一个病人;为第一个病人进行了静脉穿刺。

责编:彭刚 叶涵莹|初审:李奕漫|终审:钱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