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外婆家為什麼不著急“自救”?

核心導讀

自疫情以來,為了保住現金流、保住員工、保住門店,餐飲屆上演了一幕幕“生死時速”。

抓緊一切時間上外賣、上新零售、做客群維護,而在此時此刻顯得過於安靜的“外婆家”,反倒像一個逆行者。

外婆家旗下擁有品牌十數個,門店200餘家,員工8000餘人,在得知疫情蔓延後,掌門人吳國平主動安排退訂年夜飯,關閉除“老鴨集”之外的所有門店。

直到2月15日,“外婆家”停更了近一個月的微信公眾號才發出消息,宣佈外賣上線。

這種“慢半拍”的做法背後,藏著吳國平怎樣的思考,他真的不著急嗎?

疫情沒緩解,一切都是徒勞

“外婆家”復工和推外賣的節奏的確慢了半拍。我認為,保證員工的安全,才能保證顧客的安全。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不給疫情添亂。

2003年“非典”那時,我們規模還比較小,杭州四家店,百來號員工。當時情況也沒有這麼嚴重,杭州只是有確診的小區隔離了,但是大家也害怕不敢出來。出現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恢復的,我們當時就花了幾個月時間,慢慢地恢復。

經歷過一次“非典”,心態會比較穩,懂得穩健恢復,分批覆工。如果疫情沒有緩解,所有一切都是徒勞的。

2月13日我們開了一家杭州杭報店作為試點。恢復開店分兩步走,第一步做外賣,第二步做堂吃。

全部門店計劃分4批開,平均50家店一批,主要看城市疫情狀況、城市的布點、市民能夠自由流動的程度等。第一批想在2月25-28日開。同時要緊盯疫情的狀況,如果不行,時間再往後推。

即使疫情之前,我們的外賣業務開通的也比較晚,2018年6月份開始。

主要原因是,我認為我們的生產模式、經營模式,不是專業的外賣模式。 外賣最好就是工廠全部都生產好了,像漢堡這些東西幾乎可以無限量地走。

我們這裡是要一碗一碗燒出來的,從流程、服務、產品上,都不太匹配。我們開外賣比較晚,是堂食業務一個很小的補充,堂食忙的時候顧不上外賣。

複雜的事讓給小店去做

好吃 、簡單、快捷、實惠、專業化,應該是未來的趨勢。

最好的一個標杆就是小米雷軍,他做成了,他主張的就是聚焦。 現在讓年輕人選菜他可能煩死了,我想吃烤魚,就到“爐魚”去,我想吃酸菜魚,可能就到“太二”去。

老鴨集非常聚焦,只有一個主菜,廚師數量比普通的中餐館少很多,鴨子用大鍋燉燒,食材和操作流程標準化,廚房設備更簡潔。

對於做規模的來說,中餐太複雜了,複雜的事讓給小店去做。

從 03 年非典到現在,十幾年,商務型餐廳仍是地區性的。杭州打不到上海去,上海也打不到杭州來。它是複雜的,數量越來越龜縮。那些能夠標準化的則越來越擴大,這是一個大趨勢。

老鴨集選址在大型商場,門店規模較小,兼顧堂食和到家業務,從堂食數據看,帶小孩的小家庭佔到六、七成。總體來說,這個模式更輕,可複製性更強。

外婆家是怎樣的一個狀況呢?它是一個最基礎的消費,是最穩健的,也是最重的、最難發展的,是我們最基礎的一個飯碗。

未來,外婆家做“後衛”,爐魚做“中鋒”,老鴨集做“前鋒”,三個拉開來打這場戰! 外婆家是做穩、做品質,爐魚是做品牌、做規模,然後老鴨集做特點、做養生。

外婆家為什麼不著急“自救”?

近期的目標是想三者之間平衡,三條線比較均衡的發展,這樣整個企業是比較穩健的。從基本消費到個性消費,從堂食到各種適應新消費趨勢的到家業務,都覆蓋了。

現在我的心態也蠻好的,你光是做規模,什麼搶佔市場,我覺得都沒用的,首先要把它品質做好。

這裡面,我們首先做到“三個信”,一個“我信”,第二個“員工信”,第三個“供應商信”,把三個人的信任度提高,然後從內而外的宣傳,這是我覺得比較重要的事情。

慢慢做的時代到了

這些年,我們逐漸把絕大部分原先臨街的門店都關掉或轉到商場了,臨街店目前大約只佔1%。人們的消費模式變了,街邊店制約了發展。

之後,大部分門店都會比街邊店規模小,產品更聚焦,但要確保有較高的消費頻次。操作流程標準化,模式更輕更容易複製,最好兼顧堂食和外賣業務。

社區店還有市場,只是管理難度大,任何人都可以

管你。 社區店未來肯定有機會,問題是怎麼去做。

我覺得可以跟萬科、綠城、碧桂園這類的合作,他有上千個小區,一個合作就上千個小區,這條路是可以做的,光是單純做一個一個的街邊社區店,管理是累的。這個方向我跟萬科溝通過,可以做,而且比較簡單,關鍵是沒人做。

另一種做法是加盟。我一直有想法,但非常難,特別國內。信譽值沒有到水平的,做加盟會把這個品牌做爛。

我們正處於在一個90年代初日本的餐飲狀況,後面的變化很少了。 以前是大張旗鼓地做新品牌,我覺得現在是要輕輕地做新品牌。 你自己沒數,沒站穩還要去發展,這是損失最大的。

我覺得“慢慢做”的時代到了,就是這個時代。

八件事

前幾天,我寫了上半年我想做的八件事情。

外婆家為什麼不著急“自救”?

首要的當然是減少庫存、降低消耗,度過這次疫情,逐漸恢復生產。未來開新店節奏要更穩健,選址一百選一、五十選一、十選一,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這次疫情,對我們的組織形式也提出了一些問題:很多事都可以通過遠程辦公來解決,那是不是一定都要在辦公室呢?怎麼樣通過這件事情讓組織變革,怎麼樣去優化體系。

通過危機產生真正的機會,這種機會就是調整的機會。怎麼去培養一個體系,一個好的平臺,吸納更優秀的人才,這些都是我們現在組織要考慮的問題。

我們的願景是“活 6 個 18 歲”。第一個 18 歲是學校學習,第二個 18 歲是社會學習,我覺得成熟至少要 30 歲,然後再迎接第三個 18 歲的到來。

這次疫情給我了一個新的啟示:企業不是比誰大、誰小的問題,關鍵是要活得健康。去年馬雲就提出來了,做一個好企業,做一個健康的企業。

這樣去思考的時候,碰到一些挫折,碰到一些困難,心理會更有承受力。心態會更好一點、更穩健一點。

想了解更多餐飲業最新消息請加入“創業者聯盟”圈子: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點擊上面“進入圈子”即可加入,關注“餐飲先驅”才能每天收到精彩內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