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魯迅與胡適哪個在歷史評價上稍高一些?

老樹A


關於魯迅和胡適,我們常常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用對立的立場去評價他們,這未免簡單而偏頗。魯迅和胡適,在當時,他們皆是文化的精英,中西文化的集大成者,航船的舵手,是憑藉自己的知識魅力打動無數心靈的佈道者。而且,他們都是在歷史上、在知識界掀起過滔天巨浪、影響過億萬大眾的文化旗幟。他們是推動歷史發展、推動文化繁榮的力量中堅,就對歷史的貢獻而言,誰高誰低、孰大孰小,不能一概而論。

說魯迅高於胡適,胡適的粉絲會有意見,說胡適高於魯迅,魯迅的擁躉會起高腔。但實話實說,要論二人在歷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旗鼓相當,缺一不可”去評價。我們可以分別論之,先說魯迅。

不知道別人如何理解和評價魯迅,我是對他老人家佩服得五體投地,不是從他人評價中人云亦云地跟風,而是通過讀魯迅的作品,在字裡行間得出的切身感受。

一是,從文學上來說,他的作品無論小說、散文、雜文、論文,無一不嚴謹精湛,文采飛揚。他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其作品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式意義。有人說魯迅無情,但他的小說《傷逝》是最動情的短篇小說。其他如《孔乙己》、《阿Q正傳》、《藥》等篇什,為中國小說人物形象的畫廊裡,貢獻了重量級的人物。至於散文、雜文方面,作用有與小說堪稱等量齊觀。在這些方面,魯迅是明顯高於其他同時代作家的。

二是,從思想上來說,一言以蔽之,他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可以說濃縮了魯迅的思想精華。魯迅的作品,無論小說、散文、雜文,大部分彰顯了他的這一思想,犀利而又偉大。主席對魯迅充滿著敬意,曾稱讚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如果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那麼魯迅則就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他曾概括三個方面的“魯迅精神”:政治的遠見、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我想,這就是魯迅思想的精華,也是魯迅對時代和歷史所作貢獻的關鍵點。

再說胡適。對於胡適的評價,我想再也沒有比唐德剛在《胡適雜憶》中更為全面而精準的了。唐德剛是胡適門生,又長期在一起交流學問,幫胡適寫口述自傳,對胡適的為人為學作過系統全面的觀察,最有說話權,但他又最擅長以寬容而平視的眼光打量對方,更加客觀。因此,評價胡適,不妨借用唐德剛的話,來評價他在歷史上的作用。

他說:“胡適是‘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發展過程中,繼往開來的一位啟蒙大師。他在我國近代的學術思想界裡,可以說是初無二人……因此,胡適便成為近代中國,唯一沒有槍桿子做後盾而思想言論能風靡一時、在意識形態上能顛倒眾生的思想家。不用說,他對高度工業化社會所孕育出來的“現代文明”謳歌不絕;他對我國優良的農本主義的社會傳統——乃至不太優良的社會傳統,也在有意無意之間,作出了有深厚溫情的維護……從主觀條件上看,就事論事,胡氏在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上,那種自由神像式的崇高地位,他本身是不足以當之的。但是四周環顧,學術思想界芸芸眾生之中,胡適而外,又誰能當之?就憑這一點,適之!適之!也就足垂不朽了!”


帝國的臉譜


魯迅先生和胡適先生都是二十世紀初期的文化名人。魯迅先生在文壇獨領風騷;胡適先生則在文化圈和政治圈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思想中有東方的傳統哲學思維。而胡適早年留學美國,受西方思想影響深遠。倡導白話文寫作,正是胡適的大力提倡。

如果單以文學成就論,魯迅的成就要高於胡適。《狂人日記》《阿Q正傳》《朝花夕拾》這些尖利的刺向幾千年來中國人麻木神經的作品,現在依然適合。而魯迅在韓國乃至日本的思想文化影響都巨大。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百度百科)”魯迅對二十世紀中國是一面精神旗幟。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非常高: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據錢理群.對魯迅的再認識及其在當代的意義)。魯迅在學術,翻譯,美術,詩歌都有涉獵,造詣很深。

胡適對魯迅的評價也很有意思: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

胡適被稱為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思想啟蒙者。在文學領域,胡適是最堅定的白話文倡導者和實行者。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胡適的主要成就在學術研究上,他的《中國哲學史》和《白話文學史》等實用主義文學對現代文學影響深遠。而胡適對“紅學”的研究也引領了一個時代。

魯迅對胡適的評價: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

兩位都是影響時代的人。雖然相互評價都是中性。但不影響他們的歷史評價。各自都在相互的領域做出巨大的成就。平心而論,不分軒輊。但就個人感情來說,魯迅更勝一籌。


君箋雅侃紅樓


要說他們在歷史上的評價誰高,那要看誰去評價他。他們倆人住在兩個不同的陣營。不同的陣營對他們的評價也不同,而且宣傳也不同。比如,十年前,中國沒有幾個人知道胡適是誰?胡適何許人也?就當今的中國來說,也就是讀書人,知道而已。更不要說中國有多少人瞭解胡適的思想。但魯迅就不同啦,每一箇中國人只要上過學的大陸中國人對魯迅先生,都有一種親近,大概性的瞭解。魯迅作為近代中國思想先驅。其作品在我們的,課本里面,我們都能接觸過。過去說魯迅,是文化革命的旗手。今天,我們有些人說是中國最大的憤青。憤青也罷,旗手也罷,但魯迅曾喚起了沉睡中的中國。可以這麼說,魯迅推動了歷史的潮流。而胡適先生跟魯迅的對比,就是胡適比較穩健。胡適先生主張,漸進式改變中國。就是保留中國的文化精粹,去其糟泊。尊重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規律就是人類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最後才能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時間證明了這一點,呼市先生的漸進式是正確的,他對歷史,這種進步的規律的認識也是正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看今日之中國。我們不是從新又回去走資本主義與道路嗎?人類社會,為什麼要經歷這幾個階段?是因為人在社會生存過程中,就是要,充分的體現,物質反應精神。只有充沛的物質,才能使人反映出精神。過度的用精神去反映物質,違背了人類生存的原則。我不否認魯迅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和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恰恰相反,沒有魯迅就沒有新中國。人類社會發展,就需要有不同的聲音,有對立,才能促進發展。我們有了魯迅,同時我們也需要胡適。兩者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情況下而已。一個整體文化素質,過高的民族才能真正的屹立於世界的東方,這是魯迅的希望,也是胡適希望。他們都是一代大師,他們留下了思想,他們的思想將影響,今天和明天。但他們不可能是永恆的。這個世界沒有永恆的定律,萬物都是在運動中不斷髮展變化的。


遠山希望


魯迅和胡適,沒法比較,一個姓共,一個姓資,你讓我咋評?我現說幾點事實,看完可自己分析:

魯迅遊學日本,先學醫,後弄文,性激奮且強悍,主要以從事雜文及文學創作為生。魯迅文學創作極有成就,於近代首屈一指。雜文大部分為揭露陰暗,辛辣尖刻成了特色,可惜罵的太多了,思想性就欠缺了。指責別人靈魂骯髒,笑話自己民族根劣,人人都會,只是他表達手法極高明。老先生最為人詬病的是既反對專制又擁抱專制。在他眼裡,蘇俄才是理想國。

胡適從小赴美留學,受過系統的西方教育,為人理性謙和。胡適以學問為主,最有名的觀點就是,大膽設想,小心取證。胡適一生只為民主自由而奮鬥,他深深明白,中國最大問題就在於此。

話說完了,罵我是狗無所謂,但願事實沒說錯。


普凡80668389


對於魯迅,中國大陸的讀者非常瞭解;而對於胡適,可能你不上上網,還真的不怎麼了解。


胡適何許人也?學者。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留學美國,為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學生。回國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校長,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行政院最高政治顧問。1948年去美國,後去臺灣。提倡白話文,為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士。以實用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學術研究方法。著作等身。曾或1939年諾貝爾文學獎。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45年隨團去美國參與指定聯合國憲章以及教科文組織憲章。1949年有人提名胡適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後拒絕留在大陸飛往臺灣,死在了寶島。
拋開政治因素,胡適的“純文學”貢獻要大於魯迅。但論道針砭時弊,驚醒國人,抨擊民族劣根性來說,魯迅無人能比。因而,魯迅成了民族脊樑,而胡適卻客死他鄉。


閒看秋風999


我們對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是.茶餘飯後吹個牛屁還行.也只能當笑話聊聊而己.要用他們的言論指導生活不出三五天就會死人的.不時用.魯兄乘直粗口多.得罪人惹火燒身.胡兄溫良愛做夢.貪睡的鳥兒沒蟲吃被理想俄死.魯胡無一用..時過境遷還是唱唱大救星好玩.舉起你的雙手.左手抓權.右手撈錢.悶頭乾點實際.務實大叔萬歲.


手機用戶6904705792


魯迅和胡適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都是我們所認為的文化巨匠,他們都是中西文化的集大成者,魯迅留學東洋,胡適則側重於西學,當然魯迅是具有革命精神的,胡適相比較而言更傳統、更中庸、更基督教!


胡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啟蒙大師,由他首倡的“文學革命”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的高潮,在思想界開闢了中國近代歷史的新紀元。然而奇存疑主義、實驗主義、漸進主義等思想卻未能與當時激進的五四時期的中國政治現狀相契合,成為了馬克思主義者批判的對象,最終未能成為近代中國思想界的主流。但是胡適的思想遺產並沒有因為其政治上的“退敗”而退色隱沒,相反胡適思想正隨著改革開放後中國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和思想的開放一點一點的被重拾。魯迅的名句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胡適的名句是“寬容比自由更重要”。對一個人的歷史評價,主要是要看他對整個民族的歷史貢獻的大小。哪怎麼來衡量呢?筆者認為有一個點可以以點窺面,讓二老PK一下。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的核心是漢字,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和維繫紐帶。在民族危亡之際,在新文化運動的衝擊下,我們看看他們對漢字改革的態度如何。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話,和當時大多數學者一樣,好多先驅都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捱打都是漢字惹的禍,當然也包括我們的胡適先生,但胡先生要中庸的多,他說“我們可以先白話文,然後在此基礎上拼音化”。

解放後,我們基本上走的胡適的路子,先簡化,然後拼音標註,至於廢除漢字的討論讓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給叫停了。當然,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後,魯迅先生的思想用的少了,反倒胡適先生的思想更適合我們當代的國家建設。所以我要說,論高低,胡適先生整體上是要高過魯迅先生的。您說呢?


清樂堂


恕我直言,其實這樣的問題是很無聊的。對兩位中國德高望重的泰斗級人物硬要論和高低有意思嗎?一個是敢於對惡勢力做殊死搏鬥的戰士,一個是文化界人格高尚的學者,真的有可比性嗎?我們後人要做的,只有以一顆敬佩之心去尊重他們懷念他們,不是嗎?


林溪赤峰


個人認為當然是胡適。

1.論做人,胡適更厚道;魯迅太刻薄狹隘。

2.論做學問,胡適的很多研究是開拓性的,如紅學研究,做學問的“實驗主義”“多研究問題少談主義態度和很多路徑等,都有開拓之功;魯迅早年國學研究還有些成就,轉向寫作後學問就差了。

3.論成就和影響,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和最早的開拓者,影響超出文化界,開一代新風被譽為“現代文化聖人”,其影響是千秋萬代的;魯迅只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合作說早期的合作者,後來就轉向政治傾向的文化鬥士了,所以他的主要成就也在早期的白話文寫作和國學研究,其影響主要在小說上。不幸的是後來被政治利用,成為特殊時期的所謂“旗手”。

4.論思想。胡適主張漸進地改良,反對暴力革命,一生堅持民主自由獨立的追求,與政治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和則合作,國家需要時則從政(如抗戰時當仁不讓做駐美大使),不和則不合作(如抨擊國民黨專制,遠走美國等),保持一個自由知識分子的操守和原則,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尊重;魯迅對民族劣根性認識深刻無情鞭撻,開始追求自由民主,但後來傾向於“左”的暴力革命傾向,文字也變得睚眥必報的了,似乎對人性少了理解寬容,容易引人走向極端,所以不為中正善良的人欣賞。

總之,胡適的影響還在繼續,而魯迅的影響,基本式微了。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hrtx思想人文


歷史評價是要看哪方面,比如說兵法方面,可能我們第一方面就是孫子,但那只是寫的兵書,用兵入神如岳飛,如霍去病,都是戰神,我們一說一代明皇,可能大家第一方面都是唐太宗,但隋文帝這些也是大明皇啊。

所以,點不同,評價就不一樣。

胡適對於白話文的大力倡導,對於中國哲學思想的開創,都是第一的,胡適甚至可以說是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領頭羊,所以,當徐志摩死了之後,林徽因去是去胡適去尋找徐身前的遺留的詩集的。

而忽視也是一代謙謙君子,是無數女性心中的曖昧對象,與他的師孃,學生,都有一些不可描述的事。

雖然他抽菸喝酒,嫖娼,但他是個好男人。

魯迅大名,我想讀過書的沒人不知道,棄醫從文,對於中國雜文的貢獻巨大。給予後人巨大的心靈財富,偉大,自不必說。

連毛主席都說了,魯郭矛巴老曹。

如果真要分個一二,我想胡適應該是一吧。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