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強直患者“拍片”檢查:X光片、CT、MRI選哪個?


強直患者“拍片”檢查:X光片、CT、MRI選哪個?

強直性脊柱炎(以下簡稱“強直”)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中軸骨骼炎症為重要症狀的一種慢性、進展性風溼疾病。它的病變多數由骶髂關節開始,逐漸向上侵犯腰椎、胸椎及頸椎。


骶髂關節發生炎症會破壞關節,導致增生硬化,關節間隙變窄,直至關節完全融合,是強直“致殘”的導火線。


“拍片”可及時察覺病變


臨床上,強直患者早期症狀不典型,沒有出現關節病變,發病原因繁多,還比較複雜。患者早期只是身體某部位疼痛,X光片檢查也無異常,所以常被誤診為腰肌勞損、痛風、坐骨神經痛等。待患者病情發展至中晚期,嚴重影響活動功能時,X光片才顯現異常,卻已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強直患者“拍片”檢查:X光片、CT、MRI選哪個?


舉個“栗子”:

“有位強直患者用藥治療後,疼痛症狀得到緩解,基本無症狀。定期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等指標保持穩定。但是結合MRI檢查後,發現關節存在輕微炎症,趕緊調整用藥方案,治療後基本和正常人無異。”


因為他及時找到病根,並採用科學規範的治療和檢查,逐步實現消炎治痛、解除關節受限、抑制骨質破壞等,最終做到有效控制(疾病活動度保持最低),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強直患者或者懷疑是強直患者的病人一定要做“拍片”檢查。


X光片由於無法顯示關節病變細微徵象,對強直的臨床早期診斷價值不高。可以選用更敏感的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以下簡稱“CT”)或磁共振成像(以下簡稱“MRI”),因為這兩種影像學檢查都可以顯示關節病變細微徵象,能幫助患者及早發現病症。


CT和MRI,MRI的診斷效果更佳


CT是把身體“切”成一片片進行拍照,空間分辨率較好,可顯示X光片無法呈現的關節病變細微徵象,如輕度骨硬化、模糊、侵蝕等。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強磁場內從身體獲取共振信號,信號重建為人體圖像。能彌補X光片和CT的不足,顯示軟組織病變的炎性損傷,如骨髓水腫、軟骨的異常改變及骨髓內脂肪沉積等。


強直患者“拍片”檢查:X光片、CT、MRI選哪個?


醫生建議有條件的患者首選MRI

MRI能幫助醫生“看見”不易察覺的早期病變。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和電離輻射,可以提供人體生理和生化信息。還可以針對病變位置,任意方位斷面成像,便於醫生更好的觀察診斷。


同時,研究發現,MRI檢查對強直髖關節病變的診斷效果最佳,具有更高的檢出率、敏感度、準確率及特異度,且漏診與誤診的幾率低,具有更高的臨床可行性。


多久時間需要“拍片”複查


臨床醫生建議:

疾病穩定期:每年檢查一次;

疾病活動期:每半年檢查一次;

出現明顯關節損害的患者:每半年檢查一次。

由於強直患者病情個體化差異,建議患者按主治醫生建議進行復查。


強直患者“拍片”檢查:X光片、CT、MRI選哪個?


綜上所述,定期“拍片”可以避免輕病拖重、喪失最佳治療時機。相信強直患者已經清晰瞭解影像學檢查的關鍵點及其重要性。溫馨提示:如果體內裝有金屬支架或裝置(如起搏器、心臟支架、人工關節、假體、動脈瘤銀夾、彈片等)的患者不適宜選用MRI檢查,因為磁場可能會導致身體的傷害。


參考文獻:

[1] 陳衍霖,黃寶泉,鄭悅,吳國,林贇﹒X線、MR與CT檢查對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年12月,第27卷第8期﹒

[2] 吳澤健﹒X線、CT與MRI檢查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的價值探究﹒醫學理論與實踐﹒Vol. 32,No. 10,May 2019﹒


-E N D-

歡迎轉發和分享

給更多需要的人


強直患者“拍片”檢查:X光片、CT、MRI選哪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