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精准临摹之我见(原创)

精准临摹之我见

庄允超

这些年醉心翰墨,一刻不敢懈怠。北上南下,辗转多地上课学习。其间各种书学理论纷至沓来,各有特色,当时也感觉到大受启发,深以为然。尔后则付诸实际,却又惶惶不知其所云……

精准临摹之我见(原创)

其中大行其道的“精准临摹”这些年最为诸多专业人士所奉为经典论述,这个理论源自孙过庭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网络上有观点如是说:“于是很多人陷入象的误区,认为临帖就要字形临得象,所以一味的描形画状,甚至勾描出萦带和牵丝。书写过程没有节奏,没有律动,描完之后,便认为达到对临的标准了,这实际上是大错特错,买椟还珠了。实际上,让王羲之本人以同样的笔法、节奏、速度去临自己的字帖,在字形、空间和偶然效果上,也不可能分毫不差。换个角度,我们自己的签名,能在不描画的情况下临个分毫不差的吗?”

笔者的观点认为,不论是怎么临摹,最高的目标还是为了在吸收古人法帖营养的基础上,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优秀作品。

精准临摹之我见(原创)

以笔者自身经历,自幼跟随爷爷学习书法。因其书法在本地及周边影响很大,以致于学习他的作品风格者很多。他经常告诫我以及他的学生们:“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反对这种只临摹他作品外在结构特点的学习,他曾语重心长的说,古人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多人模仿他的字体,却不知道他书法风格的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大量临帖和思考而逐渐演变而成的。刻意的追求外在的形似而不去追根求源是不可能在书法上有所作为!每当我临习其他碑帖给他看的时候,无论临的质量如何,他总是首先肯定这种学习探索的方法是对的。

爷爷不但如此说,他也身体力行,年届八旬还在读帖,临帖,并想方设法的把对帖的理解化为己用。他常说:艺无止境,没有哪一个书法家说自己已经成功了,在艺术的求索中我们永远都是一个新兵。在对碑帖的学习上他教导我要:临其形,探其源,悟其神,最终化为己用。

精准临摹之我见(原创)

临其形也就我们今天所说的“精准临摹”。

如何临其形?古人把书法临摹分为几个阶段:先摹后临,然后依次为对临、背临、意临、创临。在最初对一本字帖的学习,我们可以采取单钩的办法:把薄纸覆在字帖上,用硬笔将运笔路线画出来,画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思考的过程,又是一个锻炼的过程。这种看似笨拙的办法其实是最有效的。后续几个阶段都离不开这种训练打下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精准临摹是极其有效的,但这不应该是一个书法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不能亦步亦趋地踩着前人的脚印,当然也不可能踩那么准,要不然也就没有笔迹鉴定这个学说了。至于江湖传说的美院科班学员为了临摹精准,拿尺子、量角器去逐个字,逐行去把距离,夹角度都精确到微米,有耐心也可以去试试,只要为了: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倒也无可厚非。只要知道精准临摹是为了以后的追根溯源,化为己用就善莫大焉了。

精准临摹之我见(原创)

笔者认为精准临摹是为了后续的探其源,悟其神做准备的。悟其源从字面理解就是追根溯源,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这个阶段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尤为重要!如何悟其源,这是一个用心求证和思考的过程。高山坠石是何姿,千里阵云是何态……细细研磨,触类旁通。

至于探其神,则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了,如何窥探其中神妙之处,这可能要得益于书者的综合素质了,诗词歌赋,抚琴品茗,坐禅论道……俱可为书所用,皆可悟得书之大道。临其形,探其源,悟其神,最终化为己用,至此者,可谓书家。

精准临摹之我见(原创)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谨记古贤语句,这是我们学习书法也是做其他任何事情的金科玉律。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们要做到不困于形式上的外在表象,要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笔者天资愚钝,且用功不勤,对于学书的一些见解也只是泛泛而谈。但是有想法总比没有想法强,愿与诸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