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金融貨幣政策“急救包”讓抗疫效果可期


張敬偉

當前,中國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效。然而,隨著日韓美意等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增加,疫情“黑天鵝”演變成全球“灰犀牛”的風險進一步增大。在此背景下,儘管疫情不改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但中國經濟受外部市場風險反向影響的可能性也進一步加大。

如何破解這些壓力,中國財政和金融貨幣政策,自然要因疫情而調整,隨市場而變化,逆週期而調節。實際上,因應市場風險變化,金融貨幣政策現行也是全球普遍做法。

央行一向不主張“大水漫灌”。但是,疫情之下,通過相對充足的流動性“滋潤”,是提振市場信心和穩定市場預期的有效之舉。今年以來,央行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疫情強化了逆週期調整的頻次。新年第一天,央行宣佈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億元。春節後的2月3日和2月4日,央行連續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累計向市場投放資金1.7萬億元。資金流向既有市場普惠性質,又有精準“滴灌”實體經濟意味。

疫情“黑天鵝”讓央行金融貨幣政策適度調整,實為應有之義。而且,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充足,逆週期手段豐富。央行通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後,“準降息”不僅讓市場上的流動性更為充足,破解疫情阻斷的資金流,減少了市場主體復工復產的資金壓力,降低了社會個體的消費成本,為疫情過後的市場反彈提供了動力,也穩固了中國經濟恢復性增長的預期。

如果“準降息”不達抗疫預期,央行還可通過降息方式降低銀行成本。當然,是否降息,要看逆週期調節效果。

同時,央行抗疫的金融貨幣政策,既有市場救急的普惠效應,也有精準施策的政策目標。就前者而言,如全面降準的8000億資金,還有2月3日和2月4日向市場釋放的1.7萬億元資金,就有提振全市場預期的普惠效應。就後者而論,無論財政稅收政策還是金融貨幣調節,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意涵更強。

我國中小微企業是最活躍的市場主體,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5%,提供80%的就業崗位。多年來,金融貨幣政策一直緊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難題,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疫情讓中小微企業面臨生死關口,核心問題還是資金問題。

因此,中央金融貨幣政策特別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如設立3000億元的低利率專項貸款資金,如要求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加大信貸投放,如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金融專項債券的發行力度,還有對中小微製造企業和外貿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等等。如果加上財稅政策的各項稅費減免和補貼,中小微企業收到的抗疫“急救包”和政策“紅包”最多。

中國抗疫,金融貨幣政策不僅穩固市場預期,而且疏通實體經濟血脈,更為中小微企業雪中送炭。不過,中央金融貨幣政策利好,關鍵還要執行到位。另外,金融市場也要優化供給質量,在發揮傳統金融機構作用的同時,釋放小貸公司的活力,讓小貸公司和中小微企業成為市場化的命運共同體,或可從根本上破解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