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传统文化|山东德州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的末代号工

“叫你们拉喽……哟嚎嗨,喂嗨嗨。大步朝前走啊,走啊噢地喂……”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甲马营镇梁小屯村西的运河滩上,不时传来久违的运河船工号子声。其声调错落有致,韵味悠长,令许多过往的人驻足倾听,久久不能离去。原来,这是当年在运河帆船上生活了半辈子的梁永合老人,正面对河水在独自过号子瘾。

传统文化|山东德州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的末代号工

运河船工号子,是运河帆船上号令船工进入劳动状态、统一劳动步调、提高劳动情绪的专用歌曲,俗称“船歌”“河边的歌”。它是在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之后,随着帆船航运的兴起而兴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诞生于南运河(天津市至山东省临清市)开通之后,曾传唱数百年,而梁永合则是后期传承者之一。据史料和《武城县志》记载,南运河漕运的鼎盛时期为元代至清代中期。那时,除冬季冰冻封河外,成年累月则是“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唯闻船号歌”的繁荣景象。古人有诗赞曰:“广拓水驿万艘屯,漫卷舟帆桅樯存。东装西卸转输紧,南纳北收漕务纷。终日无休人语喧,彻夜不绝粮帮临。夕阳小艇能沽酒,三江风景到通门。”然而,时间跨越到二十世纪50年代,由于运河航运中帆船被拖轮替代,加之后来河水逐渐断流,因而河边的船工号子也随之销声匿迹。如今,当年数十载活跃在南运河流域的号工、号头们,已是寥寥无几。

据梁永合老人讲,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在兄弟六人中他为行五,由于全家只有不足八亩地,家境十分贫寒。父母在孩子们多且又难以养活的情况下,只得忍痛将六弟送人扶养。幼时的他,念过几年私塾,当过店铺学徒,16岁时又到船上谋生。包括他在内,他家两代人中有四人在船上做工,其叔、大哥、二哥和他,都分别当过纤夫、号工、号头。大哥梁永坤,当年即是远近闻名的号头,素有“金嗓子”之称。他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同时,又融会了江南运河号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此基础上,将武城县运河号子推向流域各地,赢得了极好的声誉,船家(船主)常引以为豪。梁永合老人所唱的号子,就得到他大哥的真传。

传统文化|山东德州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的末代号工

传统文化|山东德州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的末代号工

传统文化|山东德州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的末代号工

由于船工号子贯穿于从起锚、升帆、行船到停泊,从船上到船下的全过程,因而在各工序中均有作用各异的号子。天生聪慧的梁永合,凭借念过书和一副好嗓子的功底,很快学会了打篷(升帆)、起锚、拉纤(行船)、拉冲、撑篙、摇橹、绞关、警戒、联络等号子,且能准确把握所唱号子的速度、力度和感情,老人们都说颇有其大哥的风格。梁永合最拿手的要数行船号子,其唱腔字正腔圆、婉转优美,令人赞叹不已。他一生热爱船工号子,直到进入老年仍然难以割舍,时而背着人,就像文章开头那样,依次将各种号子唱上几遍,音韵中,包含着眷恋。

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作为运河文化艺术珍品和民族音乐奇葩,尽管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其艺术借鉴使用价值和古运河文化研究价值却很大,意义深远,不可小觑。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武城县通讯站

作者单位:武城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文员会

责任编辑:魏利军 吴华 祁小丽 王晓璐 李润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