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都说深圳没有历史,是文化荒漠,那南头古城就是这片沙漠里的某片绿洲。

要说古城,好像是西安洛阳杭州才有的配置,在深圳提古城,听起来,好像个笑话。

所有人都默认了深圳小渔村的身份, 深圳和官方也都自认渔村的标签,再来辩白,显得无力且无理。

多少人眼里,深圳作为新型都市,引领潮流,如日中天,那么过去,就该是一片白纸。

但南头古城用它的牌楼说,不是。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这里有其他古城没有的人间烟火气


踏进古城第一秒,就被它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气盖住。

这里不像其他古城,把你从生活中撕裂,造一个仙境,演一段历史,顺带卖点儿特产发展GDP,从始至终表演脱离,不幸的是,都要回到现实。

南头古城不一样,她让你看见,真的滚滚红尘,芸芸众生。

没进到古城,在旁边的关帝庙里,看到了闭着眼睛冲他许愿的人,说好的四大皆空,还是收了人间香火,应承世间许诺。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关二爷,手持青龙偃月刀,身披绿袍,受世人跪拜。肉体凡身,浮生一梦,有个念想,好像也挺不错。

路过了摆着修鞋摊子的叔叔,身边守着顾客,风里都是等待。

好像时常听人感慨,现在找一个好的修鞋匠不容易,看样子,叔叔的生意不差,手艺该是很好。手艺活还保住了发量和发际线,毕竟有鲜明的对比。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路过坐在柜台冲我笑的小孩,他说不要拍,还有那个从上面一路留下一串泡泡的男孩儿,小孩子的世界里,当然只要天真和畅快。

处理猪脚的阿姨,抬头瞥我一眼,又低头继续。

那个躺在沙发上晒太阳的小姐姐,不知道周公给了她什么梦,还有那些坐着闲聊的大叔……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这里是亲眼所见的闲适,没有刻意的布局,没有大面积的游客中心。

可能哪个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下了班说不定也会提着鞋子来这里,和大叔闲聊几句。

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坐在地上闲聊,店面铺子,都是街坊邻居,看得见的亲近,都在这里。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这里的居民都有把双脚放进拖鞋的舒适


这里最值得看的是新颜,而非旧貌。

作为古城,这样已经很不一样了,更不一样的,是他们都穿拖鞋。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穿着拖鞋在路上健步如飞,穿着拖鞋骑车,穿着拖鞋买菜,聊天、做事……这里的人把拖鞋穿到淋漓尽致。


古城的面积不大,两条主干道交汇后的其余区域都错综复杂,房子和房子紧密相依,但这里的居民没觉得不妥,穿着拖鞋,把家的空间扩展到整个古城。

那天擦身而过的何止三千,大概两千八都穿着拖鞋,要说是因为亚热带季风的吹拂,那不合理,毕竟同顶一片天脚踩一片地,天气对深圳人都一样,所以,天气成不了决定性因素。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只能用他们的生活场景证明,这座古城里的人们,是真的舒服,能把整个古城都当在自己家里,男女老少,都敢用一双双拖鞋放任自己的双脚

要去玩儿,记得穿拖鞋去,一点儿都不无礼。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这里是古城的优秀版本

这里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古城,除了像西安洛阳北京南京那样历经了多个古都的历史名城,把历史都沉进生活里,大多数古城都成了商业的道具,几座仿古的建筑,几个收门票的景点,然后坐等游客上门。

而南头古城,更像我们小时候生活的街头巷尾,烟火气浓重,真实的生活。

阳光最温柔的时候,三五结伴、围坐谈心,家长里短,孩子学生追逐打闹,周遭的游客路人和他们都无关。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要说历史,也并不输。

东晋政府将南海郡一分为四,其中东官郡下辖6县:宝安、兴宁(东莞、惠州))、海丰、安怀、海安(汕头、梅州)。

宝安辖区今天的东莞、惠州、深圳、香港。县治及郡治都设在南头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明洪武年间(1394年)设立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作为军事机构,设有演武亭等军事设施。此后逐渐形成府镇,明万历年间(1573年)立“新安县”,南头是地方行政中心。

清代,海禁政策下,新安县被迁空,南头古城空余城墙,城内房屋均遭拆毁,建筑材料用于修建界墙。

中山公园东门进去,沿着路往前能看到一块城墙,看起来很古老的样子,大家肯定以为它就是真的界墙,可实际是它脚下那块往他走近的那条路才是,不过可能都会觉得,这样才算有城墙的样子!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民国时期此地设立宝安县,直至1953年撤县改村,内部老建筑逐渐被拆,最终形成现在的城中村。

南头古城用近1700年的时间,把自己从一座城,变成了一个村。

但想来也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最好范本,没有让一片地域束之高阁,成为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展览之地,白天游人如织,夜晚冷清静寂。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如果说城中村的原生形态是密不透风的、内向、封闭和幽暗,那南头古城这个不一样的城中村,用一双双拖鞋消弭了那些封闭。

不管是城还是村,都发挥了它作为空间的最大功能,容纳生活。

深圳把自己的风雨千年藏进这里,大刀阔斧的改革没能太大的波及这片土地,于是南头古城好像难以嵌套进深圳现存的高速机理,被围墙,被速度隔离。


在深圳南头,每天10000人穿着拖鞋生活



看起来还好像混乱无序,但一个有魅力的地方或许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乱糟糟的表象隐藏他背后的秩序,维持着他独有的气质。

就像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讲,“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