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新鄭黃帝故里:新鄭有關黃帝碑刻志記

新鄭黃帝故里:新鄭有關黃帝碑刻志記

追宗溯源,不忘先祖。新鄭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遺留有豐富的古文化遺蹟,這包含有新鄭境內星羅棋佈的寺、觀、廟、祠及名人墓葬。歷經千年,它們當中大多蹤跡難覓,僅存有部分碑刻存留。這些碑刻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對纂志補史和研究書法均有重要價值。新鄭作為黃帝故里,這一文化底蘊常在一些碑刻中得以彰顯。主要記載“有熊氏之墟”“黃帝故墟”等,對考證有熊、軒轅丘、黃帝故里等在新鄭提供了重要的佐證。

重修玉帝殿記碑

黃帝故里祠前方右側(原北街小學)有尊恩觀、 城隍廟 、高文襄公祠舊址。2007年2月12日至15日,丁亥年黃帝故里擴建百家姓廣場,取土過程中在舊址發現石碑、碑首、碑座、柱礎石、牌坊構件等三十餘件,印證了上述廟、觀、祠的所在位置。其中發現一通《重修玉帝殿記》碑,立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碑文記載有“吾邑固黃帝之故墟也”對研究黃帝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一次重大發現。

該碑豎長方形高263,寬77,厚20釐米。碑圓首,線刻龍紋和祥雲紋,碑身兩側纏枝牡丹花卉。碑文楷書,正文8行,滿行45字。有知新鄭縣事江陰人曹學詩等七人撰文。碑文節錄如下:

重修玉帝殿記

新鄭城隍廟西有玉帝祠……吾聞黃帝之與鬼臾區,論六運也。特舉□未至神之所以祀,固可存而不論……吾邑固黃帝之故墟也,知萬物本呼?天而體,黃帝之遺意,以廟而祀之,不亦宜呼……

此碑的發現,再次佐證新鄭黃帝故里故都。

新鄭境內不斷髮現記載軒轅黃帝活動遺蹟的碑刻、墓誌、磚銘、摩崖題記,至今已達十四塊(處)之多。這些碑刻有的被毀無存,見於志書。有的倖免保存,成為今天極為珍貴的實物佐證。現分述如下:

一、現存碑刻

⒈重修太清觀志碑

太清觀位於新鄭市南觀音寺鎮太清觀村。觀無存,遺有《重修太清觀志》石碑。1995年移入新鄭市博物館保存。該碑近似方柱形,高200釐米,寬54釐米,厚50釐米。正、右、背三面記述太清觀開基於漢永平之末,號天壽宮,歷代被毀,經過多次重建。背面落款明正德丁丑年(1517年)五月朔旦。左側記錄捐資人名單。志石碑文均楷書豎排,除正面外其餘三面均模糊不清,正面文字13排,滿行48字。文節錄如下:

重修太清觀志

河南路新鄭,古有熊氏之國也。縣治西南迤廿裡許,有觀名太清,開基於漢永平之末,號天壽宮。毀於唐廣德間,至宋熙寧初,羽人張蓬頭振其故址,改曰龍興。元至正末,復燼於兵火。迨我太祖龍飛九五,大一統後,雲遊李鐵崖遙見白雲飛林下,遂結為庵,因題其楣端“鳥越我”。仁宗甲申,邑人楊守真拜寺門下……

⒉太山東嶽廟碑

太山東嶽廟位於新鄭市龍湖鎮西南太山北坡。據太山東嶽廟碑記載,該廟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二月初八,二十六年(1598年)立拜殿。現廟已毀,現存東嶽廟舊址的《太山東嶽廟記》石碑,為萬曆三十年(1602年)二月十八日立。該碑高165釐米,寬66釐米。碑圓首,碑身長方形。碑額楷書魏體“太山東嶽廟記”。碑文節錄如下:

大明國河南開封府,鄭州南四十五里重修太山祠記,夫太山之神,其來舊矣,自軒轅時迨於我國□神祠侵悔,牆垣頹敝,今有安國用發心約齊十二會人等,各施資財,入其助工完也。……

3.(重修)軒轅宮三皇殿記碑

軒轅宮三皇殿位於新鄭市始祖山南麓半山腰。由上之下建有一、二、三宮,奉祀伏羲、神農、黃帝。今一、三宮無存,保留有二宮。二宮全石結構,歇山式建築。《重修軒轅宮三皇殿記》碑立於三宮處,為崇禎三年(1630年)所立。現已殘碎尚缺,2000年移入新鄭市博物館保存。碑高114釐米、寬44釐米。圓首,上線刻祥雲紋。碑身上部及左石兩側線刻纏枝花草紋,碑文楷書,16行,滿行31字。此碑記述了軒轅宮廢頹後,尚有舊址,邑人捐資並塑伏神像文經過。碑文節錄如下:

(重修)軒轅宮三皇殿記

(南崖)軒轅宮三皇殿傾圮已久,遺址尚存。邑庠生郭煥然有志重建,……塑正神三:伏羲、神農、黃帝及配神六:風后、力牧、歧伯、雷公、大隗、大鴻。金粧彩畫,煥然一新;又於白龍池重建白龍祠一楹,亦塑像金粧;又於□火洞迎東創建三仙聖母殿一楹,亦塑像金粧,迄今七載始落成焉,於是立石碑二。一以勒同會姓名;一以勒十方施□姓名,以垂不朽雲。

4.重修(顯龍宮)大殿記

《重修(顯龍宮)大殿記》碑現嵌於新鄭市區“軒轅故里詞”西廂房南山牆上。碑高131釐米、寬44釐米。圓首,上線刻龍紋,碑身兩側刻纏枝花卉。該碑為新鄭人劉濤撰文,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立石。節錄如下:

玄帝行在建於邑之北門外,座北而南,向為邑之鎮,不知創於何時。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蹟,乃當年故址,故建行在於前以為鎮。現訪其事而殘碣無存,□□或然□然。……

5.古槐行碑刻

《古槐行》碑刻原嵌於新鄭縣縣衙二堂西牆上,縣衙被毀,碑刻移入新鄭市博物館收藏。該碑橫長方形,長87釐米、寬70釐米、厚18釐米。清嘉慶六年(1801年)十月立石,清汝西漫士梁道奐撰文。全文行書17行。此碑筆法流暢,均勻而端秀。文章取長篇古詩體裁,敘事抒情,氣質淳樸,有述有感,讀之耐人尋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節錄如下:

吾聞漆園之叟紀大椿,壽誇八千秋與春。植物豈識尊生法?使我心遊目想望輪囷。軒轅城在茨山麓,故國從來多喬木。荒郊綠樹雜棗梨,不見黛色參天矗。……

6.重修新鄭文廟碑記

新鄭文廟位於新鄭市城區南街(今城關鎮中學)廟已無存,僅留《重修新鄭文廟碑記碑》,為清道觀二年(1822年)所立,現移入新鄭市博物館保存。該碑高213釐米、寬70釐米、厚18釐米。圓首,中間篆刻“斯文在茲”四字。左右兩側線雕龍紋圖案。碑身邊框飾幾何紋,纏枝花卉圖案。正文楷書。知新鄭縣事張德聚撰文,縣儒學教諭高載銘書丹,監生劉聖桓篆額。碑記節錄如下:

文廟之設所以妥聖靈,即以振人文而維風化也。新鄭為軒轅黃帝故都,文明肇啟有自來矣。春秋之世裨諶、世叔諸賢彬彬乎稱極盛焉。下逮元、明,許文正公、高文襄公相繼而興。迨我朝開國,科第蟬聯,人文蔚起,戶弦家誦,風化返醇。……

7.重修古景幽勝寺記碑

《重修古景幽勝寺記》碑是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邵進撰文立《幽勝寺碑記》後再立之碑。該碑高100釐米、寬52釐米。圓首,中央篆刻“重修古景幽勝寺記”,左右線刻龍紋和祥雲紋,碑身兩側刻花草紋飾。碑文楷書豎行24行,滿行41字。碑文記述了佛教傳播和幽勝寺重建經過。其中特別記述到“其寺南有大隗即具茨山,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行殿尚能悠久有存焉。”碑現存新鄭市千戶寨鄉幽勝寺。

8.清周蓴浦及德配和宜人墓誌銘

清周蓴浦及德配和宜人墓誌銘於1978年在新鄭縣東關外周家祖塋(現新鄭市政府大院後側)出土,現存新鄭市博物館。志石刻於明國七年(1918年),清末光祿大夫典禮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編修楊佩璋撰墓誌。志呈長方形,長112釐米、寬70釐米、厚14釐米,缺蓋。志文88行,每行16字,正楷書寫。節錄如下:

君諱時照,字春圃,號蓴浦,軒轅故里人也。其先世樂善不倦。曾祖諱天成,字子俊,直隸州州同。祖諱清萬,衛守備,為防守出力,封武德騎尉,贈“瑞應干城”匾額。考諱榮北,字恩堂,號筱溪。弱冠以郡試首卷,補博士弟子員。任修武縣教諭,經理本邑義學。建修武縣城,以功保奏即選知縣加同知銜,封奉政大夫。妣葛太宜人,生君兄弟二人。兄諱時煦,字和圃,號梅屏,任江西峽江縣丞,勤政愛民,風革溺女,楊制軍擢薦卓異,升任知縣。鮑爵帥委辦軍糧,帶炮船,獎藍翎,加五品銜。時捻匪猖獗,江防多故,因勞成疾,卒于軍糧廳任所,年三十四歲。事載峽江邑乘。臨終寄弟書有“僅餘兩袖清風,不負嚴親恬退之訓。”君有《雪夜哭亡兄》詩數首,祭文兩篇,情辭愷切,可作友恭之鑑。……德配和宜人,許州戶部主事鳳鳴公女,湖北黃州巡檢雲漢公胞姊。溫恭淑慎,孝出至性。年十八歸君,饋禮既成。……君生於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初九日寅時,卒於丁酉年(1897年)六月二十三日戍時,春秋四十有六。君即世,季子上德尋亡。宜人呼上研、上圖而言曰:“汝父讀書好義,有志未逮,汝兄弟當善繼之。”嗣後同辦本處公益,成立勸學所,組織教育會,一時人才輩出,不可勝計。又復尊崇聖道,督辦團練,苑陵風氣為之一振。此宜人教導之力也。宜人素性好善,於修廟一事,尤極注意。以故軒轅故里、茨山書院、玄帝廟、先農壇、子產祠,無不慷慨捐資助款,迭次重修。宜人之善念概可風矣。宜人生於咸豐二年(1852年)四月二十日子時,戊午年(1918年)十月初三未時無病而終,享壽六十七歲。今擇於十二月初八日,與蓴浦君合葬祖塋之次。其次男上圖以君與宜人之行狀來屬餘志,餘憫君與宜人之孝行,而不忍令其湮沒不傳,爰據實以志而為之銘。銘曰:

猗歟周君,嘖嘖名揚。居軒轅之故里兮,實無忝於帝鄉。世代閥閱,邦家之光。兄綰墨綬,子握金章。性篤孝友,德孚崇望。

二、被毀碑刻

1.修德觀問題碑記

《修德觀問題碑記》為金貞元三年(1155年),密縣令劉文饒立。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密縣誌》載:“修德觀,在大隗鎮三里。崇寧三年(1104年)建。廣成子所居,黃帝問道處。……”後觀毀碑失,碑文載入《續河南通志》碑曰:“《南華真經》雲:‘黃帝聞廣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見之。’又云:‘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至襄城之野,七聖皆迷,遇牧馬童子問途焉。’按圖考之,密縣東南有大隗山,大隗之西有具茨山,又南有襄城,遇牧馬童子,其在斯乎?大隗東北有廣成,廣成子隱居之地。大隗亦謂之崆峒,見廣成子,其在斯乎?襄城西北有古觀廢基,俗謂之雕崖觀,蓋遇牧馬童子之處也。廣成西有修德觀,蓋廣成子處也。而俗言唐季移雕崖觀於此者,其言無據。鄭,古有熊之國,黃帝所都,其見廣成子宜其往返不一。……”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密縣誌》對有熊注曰:“有熊,古國名,故地在今河南新鄭。”

⒉幽勝寺碑記

幽勝寺位於新鄭市西南始祖山北麓,今柿樹行村,又名幽盛寺。寺始建年代無考,現存有山門、大殿,因年久失修,甚是殘破。1996年復修,成為新鄭一景。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新鄭人監察御史邵進撰有《幽勝寺碑記》。碑已失,碑文載入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文中記述:“□□□”寺南有大隗即具茨山,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其遺蹟尚有存者。西有黑龍池,每歲旱,官民禱雨多有感應。山川明秀,景物穠華,對峙環拱,迥出塵寰,超然一勝概也。又豈荒涼野剎之可比也哉!一日朗上人屬予為記,銘刻於石。故筆其大概,用昭後世。”

⒊軒轅故里碑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鄭縣誌》載:“國朝軒轅故里碑,碑在北門外,(今軒轅故里處),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許朝柱立”。現碑已失。

三、磚銘與題記

1.軒轅橋磚銘

軒轅橋位於新鄭老城北城門通向軒轅故里前的護城河之上。民國後期因諸多原因該被湮埋。2002年,新鄭市人民政府擴建軒轅故里,尋跡挖掘,使軒轅橋得以復出,便即行疏通舊河道,在橋上重新修建雙孔青石橋,仍名“軒轅橋”。橋下河水名為“姬水河”。

軒轅橋為坦拱敞肩磚橋,全長5.45米,寬3.70米(自橋面至橋底海墁地基),通體用長30、寬12、厚7釐米的青磚砌造,間隙用白灰粘結。橋孔淨跨3米,矢高1.9米,矢跨比為2:3,拱券由青磚並列單券而成。橋孔兩端砌在地下橋礅之上,與海墁地基連為一體,十分堅固。在東側券洞正中最高處券臉矩形磚上,雕有陽文豎排篆書“軒轅橋”三字,西側券洞的券臉最高處矩形磚上雕有陽文豎排楷書“隆慶四年(1570年)許州造磚戶王仲”11字。

2.摩崖題記

摩崖題記位於具茨山南麓南崖軒轅宮三宮處,海拔793米,其東南北三面為懸崖峭壁,山腰開闊地建有祀伏羲、神農、黃帝三宮主廟。廟後山崖上書寫鑿刻摩崖題記一方。長80、寬60釐米。上書楷書“南崖軒轅宮三皇殿記。明嘉靖五年(1526年)二月六日重建。”再後人名模糊不清。

上述碑刻、磚銘、摩崖題記足資證明,新鄭古為有熊之國、黃帝故里。碑刻雖然歷經滄桑,斑駁不堪,實乃為新鄭黃帝故里實物佐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