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梅州三高农业发展:“梅州金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梅州三高农业发展:“梅州金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1992年,梅州正式把本地出产的沙田柚的商品名确立为“梅州金柚”。 “梅州金柚”品牌开始打响,逐渐由分散种植向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大跨越发展,成为区域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


梅州三高农业发展:“梅州金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2017年金柚采摘时节,梅县区金柚产业园一家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们在包装金柚,将发运到湖南。


家种百棵柚 好比开金库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梅州广泛发动农民利用山坡地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力发展种植沙田柚,优质沙田柚得以快速发展。1989年成立了梅州市沙田柚研究所,专门从事沙田柚品种研究开发,建立了优良柚类母本园,每年对沙田柚单株进行评比选优,确定优良单株后再进行育苗,经过长期的提纯复壮,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柚类品种。

房始丰,是沙田柚育苗界的老专家,由于梅州沙田柚快速发展,他的沙田柚育苗生意可谓是红火了几十年。房始丰告诉记者:“从我手里卖出去的沙田柚苗有几百万条,上世纪90年代,政府派人下乡动员农户种苗,贷款或补贴给农户种苗,镇里每个月都召开果树例会。农户看到效益好,纷纷排队买苗。”当时沙田柚收购价1元,农户家中种植100棵就能够收获大约30000元。那时,积极发展沙田柚的农户收入比年薪只有几千元的“白领”们高多了。很多村民由此发家致富,甚至买房买车。

沙田柚成熟时颜色呈金黄色,连片的沙田柚基地就象金山一样。当时 “家种百棵柚,好比开金库”成了群众口头禅,沙田柚自然也就成为农民心目中的“金柚”了。


拓展市场需要一个新名字

上世纪90年代初,梅州沙田柚声名远扬,甚至被很多华侨带到国外。现任梅州市金柚协会会长李永生当时成为一名金柚经销商的。他回忆,梅州的柚子管理水平高、质量好,连续很多年在市场上都是供不应求。“之前,梅州金柚在珠三角范围内就早早卖完了,很少流通到外省。”可是,后来梅州沙田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越来越大,遭遇外销的困难。他说:“名正才能言顺,当时沙田柚出口配额是由外贸部门安排给广西,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区域性名称,把梅州沙田柚与广西沙田柚区别开来。”

为了更好打开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1992年,梅州市政府将梅州出产的沙田柚商品名确立为“梅州金柚”。可这事遭到不少人特别是外地人的质疑。

直到2000年之后,省里还特地下文件要求梅州市农业局解释此事。当时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农技员侯钊泉从金柚研究所转到了梅州市农业局种植业科工作,他回忆,局里接到任务后,他就马上调出了梅州近10年的天气数据和沙田柚种植情况,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从每年的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海拔等方面,总结出梅州不管是在沙田柚种植环境气候还是种植的结果均可证明梅州沙田柚是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且具有明显优势的商品,具备确立“梅州金柚”独立商品名的需要。这种客观全面的答复最终被采纳。


获得“六个第一”的赞誉

此后,梅州从生产到销售均统一使用 “梅州金柚”商品名。上世纪90年代,梅州金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大批的金柚经销商、种植大户兴起,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李永生等一批人将梅州金柚卖至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市场网点不断扩大,甚至出口到国外。每当金柚成熟之际,就有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前来梅州订购。梅州金柚的生产地域也覆盖了梅州市所辖的梅江区、梅县、蕉岭县、丰顺县、五华、兴宁、平远的共63个镇。

1995年梅县被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金柚之乡”,成为全国最大金柚商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柚类的1/3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柚类协作小组组长何天富教授在考察全国各柚类产区后在大会发言说:“梅州金柚在我国是六个第一:生产发展速度第一、单产第一、总产第一、种植面积第一、管理水平第一、生产效益第一”。

 


链接

沙田柚原产广西容县沙田乡,栽培历史至少有400年之久。民国初年,沙田柚开始在梅州种植,距今约100年历史。

据记载,1911年梅县丙村的郭某在广西梧州做官,托人带回沙田柚苗木200株,种后产果被人誉为“甜柚”,成为当时人们送礼之佳品,后逐渐传至梅县各地及蕉岭县附城、新铺等地,但大都是小果园或房前屋后零星栽培。经原培基学校校长弼良先生辛勤培育柚苗,终于获得成功,并大量培育柚苗广为传种。至1949年,沙田柚在梅县丙村一带小有名气。果形似梨,金黄可爱,果肉晶莹,清甜如蜜的沙田柚,被称为“柚中之王”。


燃情故事:包山被笑“杨百万”,种柚致富成“大户”

1992年,在福建和广东梅州等地收购经销柚子的杨守胜看到当时的沙田柚行情好,早熟柚的价格更高,而当时人工成本低,每个月只需300元便可聘请一名专职的员工,便放下了做流通生意,回到梅县雁洋老家在原来承包的山地办起了农场种植沙田柚。1995年,杨守胜的首批200亩山地正式开发,次年种上了几百株的金柚和蜜柚苗,当时算得上是“大户”了。

杨守胜在上世纪80年代花一万多元承包山林时,村里的人纷纷笑他是“杨百万”,暗讽杨守胜有钱却花在“不切实际”的地方。杨守胜说:“当时我承包这片山是为了砍树卖柴,100斤柴能够卖2块钱。可没想到,后来居然可以开荒建成柚园,并且带来这么大的收益。” 为了建成有机柚园,他建起了养猪场,自己生产有机肥用于培育品质好的柚子。

21世纪初,杨守胜柚园不断扩建并陆续投产,他在全市率先对柚园进行有机认证,并注册了“梅盛”商标。村里的农户不相信,7毛钱一斤的柚子在杨守胜的手里能够卖到5元一个。杨守胜的柚子后来卖到了10元一个、20元一个,甚至更高价格。杨守胜是梅州金柚产业最早萌发品牌化发展思维的一批人之一。

 


梅州蜜柚,大放异彩

1984年,大埔县从福建引种蜜柚,首批引进8.3万株,蜜柚成为重点发展的名优水果。1988年,首批蜜柚开始挂果,总产3.65吨,蜜柚果大皮薄,汁多肉脆,参加当年全省柚类评比名列第一。

2000年,大埔蜜柚种植面积已经发展至4.4万亩,总产1.57万吨。梅县、梅江区、五华、蕉岭等地也陆续有人引种。2000年底,梅县蜜柚已经发展到6.3万亩,在雁洋、南口、松源、城东、丙村等地均有种植。

此后,我市又从福建引进了红心蜜柚。“当时从别人手里买来一袋红心蜜柚,才十个左右,就花了一千多元。”梅州市金柚协会会长李永生回忆。当初引进红心蜜柚,一斤蜜柚就销售到20-30元,颇为珍贵。

梅县松南赖作君是最早引种红心蜜柚的一批人。通过自己试种,详细记录种植方式,再将取得的成果分享给柚农。

上世纪90年代,梅州蜜柚的发展速度渐渐超过了沙田柚。“蜜柚的收购价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高于金柚的,并且蜜柚的管理更加简单且对产地要求没有沙田柚般苛刻,一般一家人只能够管理100棵沙田柚,但却可以同时管理500棵蜜柚。所以颇受农户欢迎。”房始丰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埔已经成为了广东省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和国内最大的蜜柚种植县之一。2012年7月,大埔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蜜柚之乡”称号。

当前正值蜜柚采摘季节,今年梅州蜜柚的产量预计达到50万吨。


产量产值大增 ,殊荣纷至沓来

多年来梅州是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金柚成为梅州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品牌农产品。

2017年全市柚果种植面积58.64万亩,总产量89.92万吨,总产值约40亿元。梅州金柚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08年获广东省优质柑橘评比柚类金质奖,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暨1999年中国国际农博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六次在全国柚类评比中获得金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积极发展柚果出口业务,扩大市场影响,拓宽销售渠道,也带旺了金柚销售。梅县区松口镇建立了梅县金柚产业园,成为梅州金柚大宗交易方式走向全国的重要枢纽。梅州金柚销售网点遍布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四川等40多个国内城市,柚果国内销售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产业链不断延伸,向深加工领域拓展。目前已研发出包括金柚酱在内的近十种深加工产品,远景规划达到20多种,形成了一条以金柚为资源依托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产业链延伸增加的工业附加值比单纯卖果提高10倍,按照梅县目前的金柚产量,完善运营后预计可创造产值2亿多元。


梅州三高农业发展:“梅州金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东学梅州”:农业综合开发成为全省典范

梅州农业综合开发曾被树立为全省典范。1999年6月广东省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在高州和梅州召开,梅州为主会场,会议提出“西学高州、东学梅州”。

目前全市已建成 5 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 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了金柚、脐橙、茶叶三大区域品牌,此外还有粮油、茶叶、花卉、畜牧水产、蔬菜、中草药等农产品。

1990年,全市兴办小庄园10万户,经营面积为100万亩。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梅州农业以茶叶、稻米、蜜柚等多种区域特色农产品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指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方向转变。

2017年全市水果总面积135.44万亩,总产155.65万吨,产量比增3.2%。其中,柚子总面积58.64万亩,总产量89.92万吨;橙子面积5.22万亩,总产量7.41万吨;茶叶面积19.73万亩,总产量1.58万吨。

通过发展“三高”农业,梅州农业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2017年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15个(历年最多),累计(有效期内)90个,占全省10%。107个农产品入选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约占全省10%;5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含地标保护产品)5个,截至目前,累计15个。

201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01.99亿元,比增2.4%;农业增加值190.33亿元,比增2.8%;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8.5元,比增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