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七贤荟专访大连化物所:将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融入科技创新价值链

作为大连高新区倾力打造的创新文化与思想交流平台,七贤荟致力于国内外创新成果交流和专利技术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提供助力。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七贤荟特别支持的“专利技术项目路演”展现了40项专利技术领域的先项进成果,为专交会增加创新元素的同时,也为打通专利技术与服务市场对接提供新的平台。

参加项目路演的企业中,带来“高比能量、高可靠性锂硫电池及电池组”项目的中科派思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引起了众人的关注。据了解,这家企业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大连派思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是我国首个锂硫电池产业化公司,它的成立和快速发展,是技术与资本融合、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典型案例。

七贤荟专访大连化物所:将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融入科技创新价值链

提起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基础研究,但是众人不知道的事,这家科研机构不仅与国内外诸多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还孵化出32家高新技术公司,不断突破着人们传统上对于一家研究院所的想象。据了解,近5年,大连化物所申请专利5000余件,获得授权1800余件,转移转化200余件,实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入超过10亿元,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率能达到20%,远远高于我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均率,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基础研究早期就进行专利布局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杜伟介绍说,大连化物所一直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探索高技术研发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将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融入到整个科技创新价值链中。首先,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水平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基础研究,除了发表高水平的文章,还需要在早期进行专利布局,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核心专利,为后期的应用研究及产品开发夯实基础,尽可能地跑马圈地,扩大保护范围。为了战略防御和保持竞争优势,进行专利群的部署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自1991年至今共申请国内外专利400余件,其中已获得授权200余件,外国专利50多件,已经分别进入美国、欧洲、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申请保护,构成了国内外专利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到目前为止,DMTO技术已许可24套装置,烯烃产能1400万吨/年,约占全国烯烃总产能的1/3, 已投产运行共12套装置,烯烃产能646万吨/年, 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年,为国家创造一个数千亿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并带动3000万吨甲醇产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七贤荟专访大连化物所:将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融入科技创新价值链

知识产权专员全程参与申请专利的同时就着手转化事项

让懂得专利相关知识的人在研发前期就参与进来,对于专利布局是十分有益的。在大连化物所有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既是科研团队中的研发力量,又拥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是团队中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力保障,他们就是大连化物所的院所两级知识产权专员们。

杜伟介绍说,大连化物所自2008年就组建了知识产权专员队伍。目前,大连化物所拥有所级知识产权专员有70多人,先后有26人获得中科院知识产权专员资格。从技术立项、验收、合作、开发到转化、谈判,这些知识产权专员全程参与,申请专利的同时就着手转化事项。“知识产权专员具有本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具备相应的专利法律知识。要成为中科院知识产权专员,需要通过4门考试,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专利申请、审查、复审与无效,知识产权检索利用与知识产权分析报告撰写,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经营。在技术转移初期,这些知识产权专员在一线就可以解决有关知识产权的基本问题。”

经过10年的运行,目前,大连化物所的所有研究组都设有知识产权专员,重大项目组有专职知识产权专员,其他研究组为兼职知识产权专员。大连化物所的院所两级的知识产权专员制度,无疑为科研单位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设立专利工作奖励管理办法注重对发明人创新积极性的激励

大连化物所设立了专利工作奖励管理办法,对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以及激励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规章制度中突出以专利运营为核心的成果转移转化过程,全面研究和评估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状况,以提升技术转移动力与效率。

大连化物所还对促进专利转化人员和团队进行奖励。2011年开始,大连化物所制定奖励办法,专门设置专利工作优秀奖,将原有奖励制度向鼓励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向调整,对研究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产生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2015年科促法正式实施,大连化物所及时修改了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将科研团队股权奖励从30%提高到50%。

七贤荟专访大连化物所:将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融入科技创新价值链

尝试资本与技术融合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

大连化物所一直致力于以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专利许可和技术作价出资等多元化模式向社会输出先进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截至2018年7月31日,大连化物所共控股或参股32家公司,包括27家以科技成果转化设立的产业化公司和5家项目孵化平台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科技服务型公司;近5年,化物所以知识产权出资近百件。

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技术投资主管徐涛表示,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后,股权奖励政策大大激活了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对每个拟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合作伙伴实力和需求、项目行业发展前景、专利储备等产业化要素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与科技人员、合作伙伴共同拟定成果转移转化方案,并确定项目建设、融资方式、管理团队、关键技术人员保障、专利评估、股权奖励等等各个环节的每一个细节的可行性,保证项目的落实。

徐涛强调说,大连化物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队伍在推进资本与技术对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长期从事技术成果的推广和项目的跟踪落实,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纪业务经验。他们既了解研究所技术进展和企业技术需求,能够洞悉项目可能存在的技术关键问题和风险;同时精通企业运营与管理,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成为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润滑剂,有效的降低了风险,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核心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大规模创造与有效转化运用。然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出成果,更要用成果,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提供了一个好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