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王朝為何不顯雍正?

煙花易冷53829


樓主的意思,是電視劇《康熙王朝》為何不講雍正吧,這個“顯”字我不知道是不是地方方言,反正我就按這個意思來解答這個問題。

《康熙王朝》主要是講康熙的事蹟,當然,“九王奪嫡”也是康熙晚年曆史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在電視劇中也不是沒有提及,那就是“九王奪嫡”的早期階段,即:

太子黨與大阿哥黨的爭奪。



太子就是二阿哥胤礽,他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但是其出生時,赫舍里氏因難產而死。

因此,康熙對胤礽極其重視,這不僅是因為他是皇后唯一所出,同時也寄託了康熙對皇后的一片哀思——誰讓康熙一生最愛的就是赫舍里氏呢?

也正因為如此,胤礽自從出生後就一直放在康熙身邊,由皇帝本人親自帶養,其生活、學習也都在康熙的照看監管之下。

可以說,在所有的皇子中,康熙對胤礽傾注了最大的精力和期望。不過這也沒辦法,胤礽是嫡子,名正言順的太子麼。



至於大阿哥胤褆,其為惠妃納蘭氏所生,他雖然比胤礽大兩歲,但可惜其生母地位不高,因而年齡雖長,但與太子之位無緣。

當然,胤褆也是很有才能的,他生性勇健,但脾氣急躁,因而在康熙的心目中,他做武將大概是比較合適的,論儲君位置,還輪不到他。

不過,因為年長的緣故,大阿哥胤褆也獲得了比其他阿哥更多的機會,比如兩次出征噶爾丹,胤褆都是前鋒大將,也確實立下功勞。

更何況,清朝自建立以來並沒有立太子的習慣,立嫡子只是漢人的儒家思想,所以旗人當中還是殘存著原滿洲部落的以軍功定儲位的思維習慣。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胤褆包括其身邊的人也對儲君之位有覬覦之心。而在太子那邊,自然也集攏了同樣一批人,為保住儲君位置而不餘遺力。



當時的大阿哥黨以胤禩的舅舅明珠為首(其實是舅公),太子黨則以其外公索額圖(其實是外叔公)為主,兩派爭鬥起來,康熙審時度勢後,決定打壓大阿哥黨而保太子黨。

最終,大阿哥黨一蹶不振,胤褆本人也因為企圖謀害太子被永久圈禁。

但是,之後的太子也同樣表現失常(很可能是長期壓力下導致的間歇性精神疾病),最終被康熙兩立兩廢,失去儲君位置。

之後,心力交瘁的康熙皇帝決定不再立儲,但由此引發了更加激烈的爭儲鬥爭。

由此,本問題的主角四阿哥胤禛(即雍正)開始登場,但這不是《康熙王朝》的內容,而是下一部《雍正王朝》的內容了。


坑爹史冊


康熙王朝這部書還有電視劇中,確實對雍正的描寫不多,不過也是,既然是《康熙王朝》為什麼要提雍正呢?


作為康熙時期的重要事件皇子們爭奪帝位,也就是所謂的“九子奪嫡”但是在電視劇裡也就是大阿哥和太子之間的爭奪,其他幾個皇子都是打醬油的。


主要原因就是《康熙王朝》當然以是描寫康熙的,比如逼反三藩,和荷蘭人聯合攻打臺灣,親征噶爾丹,大阿哥和太子的爭鬥所佔篇幅也不多。編劇以及導演的主要目地就是突出康熙的偉光正,對政治鬥爭的描寫當真是少之又少。而在後來的雍正王朝裡,才是雍正的主線,要表達的目地不一樣,人物不一樣,自然雍正就成了打醬油的了。

最後,康熙王朝雖然拍的無比偉光正,但我認為他真的不如雍正,這一切全都是靠捧出來的。其中真實歷史,人們是無法得知了。總之,過度美化康熙,過於高大全,搞得一副為國為民的聖君形象,而在真實的歷史裡,他的能力真的比雍正差多了,整個國家民不聊生,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編劇美化了清朝的社會形態,美化了滿清的帝王,用意就不說了。


關河南望


《康熙王朝》主角當然以康熙為主,由幼兒到老年。



康熙當了六十一年皇帝,所作所為有很多,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徹底取消八旗議政,此外還有修築黃河堤壩,南巡等等。

再說康熙是個多才多藝的人,通曉多種語言,此外科學、天文、曆法、算數水平都很高,可以說,想把康熙自己表現的全點都困難。更何況帶著表現雍正。

雍正雖然是康熙繼承人,但是也是在康熙末年才逐漸顯露一些,康熙朝大部分時間他還是作為一個偽太子黨默默謀劃。非要表現康熙的兒子們的話,也是老二太子的戲份多一些才對。


遠海觀雲


兩部作品的作者都是二月河。

你可以將《雍正王朝》裡雍正沒登基前的部分插到《康熙王朝》康熙剿滅葛爾丹至康熙駕崩之間,這樣兩部作品便可以完美合二為一。

真實歷史中,康熙於康熙36年結束對葛爾丹的三次征討,而《雍正王朝》以康熙46年黃河發大水為開端,所以以上的穿插是沒有問題的。

康熙36年是1697年,而雍正生於1678年,此時雍正剛剛19歲,對於一個19歲的少年,能有什麼故事呢?

所以《康熙王朝》編劇將劇末不多的篇幅用於交代貫穿全劇的太子索額圖與大阿哥明珠之爭的結局。


sks君


康熙王朝主要展現了康熙皇帝跌宕起伏,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生,從少年時期即位如履薄冰,內有權臣相逼,外有藩鎮割據,年少的康熙在孝莊太后的幫助下一步步駕馭最高權力,智擒鰲拜表現出少年康熙的沉著機智,少年老成,1673年,二十歲的康熙皇帝指揮了一場關乎大清安危的平叛戰爭歷時八年,平定三藩,使年輕的大清王朝渡過難關。啟用姚啟聖和施琅將領,以武力收復臺灣,維護國家領土主權,面對沙俄勢力南侵,採用外交與武力相結合原則,兩次雅克薩戰爭確定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遏制了沙俄的野心。親征葛爾丹是康熙王朝的重頭戲。為維護邊疆安寧和國家一統,康熙皇帝與葛爾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平定葛爾丹。康熙晚年陷於兩度廢立太子及官僚日益腐敗的問題,使他焦頭爛額,心力交瘁,劇中以大阿哥胤禔與索額圖,太子胤礽與納蘭明珠的黨派之爭為線索,反映了康熙晚年政治腐敗抬頭,皇子結黨營私的弊端。歷史上九龍奪嫡的事件在康熙王朝中略加改變,四子胤禛並沒有過多的講述,一方面是劇情需要,沒有給四阿哥展示的空間,另一方面是四阿哥當時並沒有過多的表現出對皇位的渴望,韜光養晦,為人行事低調,使大家的目光沒有集中到他的身上,也是康熙皇帝后來對胤禛信任的原因,就是胤禛沒有像八爺黨那樣鋒芒畢露,咄咄逼人,注重實幹。


不懷舊正青春719


康熙王朝的主角自然是康熙本人的一生,雍正只是康熙的一個兒子,康熙一生已經夠耀眼了雍正反而不那麼引人注意了。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基本上都是桌子底下的暗鬥,沒有發生像玄武門之變那樣的流血場面。況且雍正是個低調的人,以孝悌和為康熙分憂解難辦實事兒不顯山不露水的獲得了康熙的青睞和信任,而康熙選擇了雍正作為繼承人也是悶在心裡生前從沒有公開宣佈哪怕是有明顯的暗示。最後說一句,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播出時間比《康熙王朝》早幾年,《康熙王朝》如果再重演九子奪嫡的情節就難免多餘了


立志成蟲


康熙王朝,主要為了表現,康熙智擒鰲拜,平定三蕃之亂,收復臺灣,打葛爾丹等事蹟,表現了康熙的文韜武略,一代名君。也就沒有必要用雍正的出現了,只是說明太子被廢的事實,以及太子的失勢,也暗含了另一位皇子要登皇位,實在沒有必要有雍正的登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