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對於現在微信上各種各樣的群,你怎麼看?

中人語


現今就是信息快速發展的時期,隨之給現代的人類帶來了更多的方便,比如qq,微信,支付寶等。

如今的家長都是在這樣信息快速發展時期成長起來的,很快接受融入了這樣的生活,從孩子上幼兒園到高中,學校一切事情都是通過家長群來溝通交流,已經形成了常態化。

那麼我毛毛今天想說的是到了大學後,家長到底有沒有必要再建立家長群呢?

其實任何事情都存在兩面性,既有利也有弊。毛毛就從兩個方面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有利的方面:

第一:更有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

家長們都是來自不通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經歷過程,通過孩子們建立家長群,這樣也許增加了家長們的友誼,成為了朋友,增廣了自己的人脈,也許對自己孩子以後的發展能提供更優越的幫助。

第二:隨時能瞭解學校的動態,知道孩子的成長軌跡。

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隨時都能瞭解學校的動態,從側面也能知道孩子的發展軌跡,有助於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第三: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家長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看著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己就很滿足。

不好的方面:

第一:不能聽到了真心話。

孩子既然已經上了大學,本來就是全家最為開心高興的事,一個原因就是金榜題名了,另一個原因就是自由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放手一搏了。但你家長們還是不放心,甚至是監督他們,這無疑就讓他們更加的把自己包裹起來,想給你說的話也會嚥到肚子裡去。

第二:也許會增加反感度。

孩子們進入大學,以為這自己要獨立,不想把自己的父母在加入自己的圈子,但是父母為了孩子,反而想要融入孩子們衍生的圈子,這就會增加孩子們的反感度,反而不利於和孩子溝通交流。

第三:故意疏遠家長。

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秘密,有的學生事實上跟自己的父母關係很融洽,就像好朋友一樣,有的時候會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跟自己的父母分享,但這個你與他身邊的同學的父母都成了朋友,他們還敢對你說出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嗎?我相信大多數大學生都會故意疏遠這類話題,進而會疏遠自己的父母。

第四:不利於大學生健康成長。

孩子們進入了大學就以為著進入了更為廣闊的天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但再怎麼躍,再怎麼飛,都沒能跳出父母的手掌心,孩子們就會越反感,跟父母就會對著幹,你讓他乾的,他反而不幹,你不讓他乾的,反而就會樂此不疲。如果激怒了孩子們,反而會適得其反,走上偏激之路。作為父母,關心孩子是對的,但到了大學還是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他們吧!


毛毛趣體育


近兩年,隨著微信的衰亡,經過“人拉人”的方式,小學群、中學群、大學群紛繁冒了出來,有人興奮不已,也有人吐槽埋怨,你怎樣看?

不論光陰荏苒,不論天南地北,失散多年的同窗也可以在微信同窗群裡相聚重逢,再續往昔情緣。近兩年,隨著微信的衰亡,經過“人拉人”的方式,小學群、中學群、大學群紛繁冒了出來,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網絡上再碰頭。有人興奮不已,追想青春歲月純真友誼,甚至還組織線下聚會活動;但也有人吐槽埋怨,群裡每日都充滿吃喝拉撒曬娃炫富等無聊信息,無法之下只得設置“音訊免打攪”,迴歸自個的理想生活。

■景象

“終於找到 ‘組織’了!我來報到啦,大家這些年還好嗎?”

“嘻嘻,‘小胖’離隊啦,來來來,趕忙上張最近的靚照,看看還是不是如假包換的‘小胖’。”

“大家如今都在哪任務呀?有沒有人跟我一樣還留在潮州的呀?”

“小胖,看你冤家圈,原來咱倆離得不遠!惋惜了,這些年沒聯絡上。”

……

相似這樣的對話,在網友“小胖”的同窗群裡“嘀嘀嘀”不消停地響著。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工夫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重拾同窗之情,堅持聯絡,便當用微信,樹立起同窗群。發起人只需先把本人熟習的小圈子的幾團體先拉出去,再召喚大家把各自聯絡著的同窗拉出去,數十團體甚至上百人,都只需一兩天時間就湊齊了。不少網友都是同時擁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多個同窗群。

網絡上初次重逢,自然是欣喜萬分。同窗群剛樹立時,大家總免不了追想往昔,尤其是那些失聯十來年的小同伴們。大家喚起當年的大名、大名,數起歷任的教師,談起校園裡的一草一木,在記憶的倉庫裡費力搜索,找回那些長遠的往事。在同窗面前,很多人都褪去了如今職場上的恭維和慎重,變得坦誠而率真,無所顧忌地談天說地。聊到熾熱時,大家便覺得網上的“聚會”不過癮,紛繁提議班幹部組織線下聚會。於是,年少的同窗友情在閱歷歲月洗禮之後的重逢,就好像一杯陳年佳釀,越發醇厚,悠遠而綿長。往年40多歲的網友“追風”慨嘆地說,當我們步入社會,閱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會覺察同窗友情最為純真、真誠,讓人感遭到一份濃濃的暖和。

不過,當“懷舊”的主題漸漸衰退散去,取而代之的便是理想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雞毛蒜皮、時勢熱點了。此時,同窗群裡又是另一番喧鬧的現象:吃個宵夜喝杯果汁都曬的,討論面膜護膚心得技巧的,轉載時勢舊事心靈雞湯的……一朝一夕,同窗群中,潛水的佔了八九成,每天定時冒泡互道早晚安的也就是那三五個。網友“老牛”說,先生時代的往事是維繫同窗群的紐帶,但追想當時,也就沒有“然後”了。理想是大家各自都有本人生活圈子,交集少得不幸。“下班任務忙得頭頂冒煙,上班照顧老婆孩子,哪有那麼多工夫每天在群裡泡呢?”“老牛”把一個月前參加的小學同窗群給屏蔽了。

■故事

聊天聚會增添生活樂趣

半年前,潘女士剛開端運用微信,便被同窗拉入高中同窗群。剛開端,群裡才30多人,後來你拉一個、我拉一個,很快100多個同窗便“齊聚一堂”了。

潘女士往年曾經50歲了,素日除了做做家務,就只能看看電視劇,或許找鄰居聊天打發工夫,交友圈比擬狹隘。但是,自從參加了微信的高中同窗群,生活便開端發作了變化。

發黃的班級合照一發到群裡,霎時激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熟習的場景、依稀可識別的臉龐,大家紛繁找出當年的“某某某”,回想起當年的美妙光陰。潘女士說,有的同窗小時分穿著樸素,在照片裡極為不起眼,但如今事業有成,裝扮時髦,都快認不出了;還有一些變化不大的,眼睛鼻子都有以前的影子,大家一認就找出來了。

除了經過微信聯絡,潘女士寓居在潮州的同窗們,還會不活期舉行聚會。每次聚會前,大家就先籌集資金,有的出500元,有的出100元,然後由幾位同窗管理,共同準備。潘女士說,通常是在飯店訂一個大包廂,大家快樂地圍在一同,一邊享用美食,一邊閒話家常,分享這些年的閱歷和心境。飯後,大家還唱起經典老歌,如《甘美蜜》、《南國之春》、《小城故事》。

到如今為止,潘女士曾經參與了五六次聚會,少則二三十人,多則近百人。 “這個同窗群,不只拉近了我和同窗之間的間隔,也讓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了。”潘女士開心腸通知記者。

無聊信息不堪其擾

“入群不到兩個小時,幾百條信息竟然把我的手機震沒電了。”詹先生往年才被拉入大學的同窗群,兩個月行進群時有100多人了,如今群裡曾經有203人了。

詹先生向記者埋怨說,每天群裡的信息很多,有時一翻開就有上千條未讀信息,而本人作為一名下班族,基本沒有工夫一條一條去刷這些信息。而且,群裡其實也就是那幾團體在閒談吹水:自家的小孩會爬會叫又心愛,五星酒店的點心手藝好值得引薦,休假飛去國外曬太陽買包包,等等。群裡還有一個“轉載狂”, 轉載的信息無非就是心靈雞湯、幽默笑話、起火爆炸,等等。偶然衰亡,幾個有錢的大老闆還在群裡狂發紅包,讓寂靜已久的一群“潛水員”騷動起來。除此以外,也並沒有其他什麼了。

詹先生說,群聊需求消耗少量的工夫,本人根本都是默默“潛水”,不過,群裡不時閃爍的聊天記載,也會影響本人的心境。“說句假話,關係好的人都在聯絡著,關係普通的人,有這個群也沒有多大作用。”如今,詹先生根本不會花工夫去刷這些微信同窗群的信息。原本,他想間接退群,好讓耳根喧囂,不過,這樣子的話,在其別人的手機上,會顯示“某人已加入該群”的提示。礙於同窗情分,無法之下,他只能設置屏蔽群信息。

■觀念

微信同窗群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愈加便當,但同時也必需忍耐海量信息的轟炸;它能分享本人與別人的高興,卻也增添了過度曝光的懊惱。如何更好地看待微信同窗群,國度二級心思徵詢師劉曉玲以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微信同窗群也一樣,要擅長應用,同時以寬容心、往常心看待,才不會讓微信同窗群“綁架”了本人的生活。

劉曉玲說,很多人都覺得微信同窗群裡的海量信息不勝其擾,但換個角度想想,每團體都有本人的特性,有的生性生動,有的喜歡打鬧逗趣,在群裡的各種發言與討論,也只是他們真實性情的一種反映。假如覺得群裡的討論本人並不感興味,也得空參與,那可以選擇靜觀,不參與討論,此時,也無需過於焦躁。

當然,假如一個微信群想臨時存在並取得大少數成員的認同與支持,堅持一定的活潑度和凝聚力,那麼,建議群主或許中心人員樹立“群規”,比方制止發佈廣告或渣滓信息,倡導聊聊有價值的話題,營建良好的交流氣氛,讓同窗群既有自在性,又有約束性。

劉曉玲說,微信同窗群雖然只是一個網絡社交工具,但它會浸透到真實的同窗師生關係及社交活動中,與理想生活的社交活動構成互動,是真實的社交活動的延伸,並對真實同窗關係發生本質性影響。所以,可以採取適當的方式調整本人的心態,安然看待,讓微信同窗群成為調劑本人生活的“工具”,而並不是被其所“綁架”。


卡子哥看世界



百姓看春晚


如果家長建群還是為了栓住小孩,對小孩在校的一舉一動都要問,我是不贊同建這樣的群。

在高中階段,家長為了小孩考上大學,建有高中家長群,把小孩看的死死的,學習,學習,還是學習,困住了手腳,阻礙了對外的開拓眼界,這也無可厚非。

但是進入大學,如果建立大學家長群,還是為了困住小孩,我就非常不贊同。

因為大學以後,就要走上社會就業,有的大學生畢業後都不敢出去找工作,怕去接觸人,怕在外場應付不了遇到的情況。

這是當今大學生的悲哀。現在上大學首先就要學會同不同人接觸,學如何同每個同學交往。你一個人只是一棵樹,你同每個同學來往就是一片森林了。

進入大學以後,家長應放手小孩,給他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實踐。在人生道路上,家長必須捨得放棄,有些事情讓他自己做決定,自己決定的事情更能用心去完成,才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長,並且取得最大的收穫。

還有進入大學的學生,情感上已經逐漸成熟。在高中家長是決對反對小孩談戀愛,進入大學在情感上,家長不能抓的過緊,應給他們積極嘗試機會,為以後個人婚姻大事作鋪墊。

至此,學生家長建群是可以的,但是決不能束縛小孩在大學的成長,只有放開圈裡的馬,任其奔騰,你才能看到真正馬的雄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