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40年偉大成就:天翻地覆慨而慷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出版社副社長 胡敏

伴隨著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也發生了嬗變;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歸納起來,可以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經過40年的努力,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17年末的82.7萬億人民幣(以現價美元計接近13萬億美元),年均經濟增長率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佔世界GDP總量的比重也由改革開放之初的2.2%上升到了目前14.8%,對當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人均GDP2017年已達到8800美元,從40年前排在世界120多位提升到了60多位。

中國已從改革開放之初視進口商品為奇貨可居,發展到如今的中國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茅。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2017年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達到3.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引進外商直接投資超過1300億美元(實際使用),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從無到有,目前也超過180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一大批中國企業“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中的資源配置能力、行業引領力、產業話語權與影響力大為增強。

40年來,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品製造國。“中國製造”如今已遍佈世界。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的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精煉銅等220種產品產量都位居全球第一。中國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出口額等指標目前也都超過美國,正在向高技術製造第一大國邁進。在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上中國企業已佔20%。隨著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成果豐碩,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已實現了由追跑轉向並跑和領跑。標誌著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的數字經濟發展在中國更是方興未艾,高鐵、網購、移動互聯、共享經濟“新四大發明”儼然傲視全球。

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從溫飽走向了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衣食住行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中國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廣大城鎮居民基本完成了由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進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比如,反映生活水準的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從1978年57.5%下降到2017年的30%以下,城鎮居民家庭基本普及了家用電器,擁有私人汽車已成為平常事,移動電話擁有量超過了9億人,2020年互聯網普及率預計將超過70%。我國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萬二千億斤,中國人的“飯碗”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國貧困人口數量目前已降至3000萬人左右,貧困發生率下降至4%以內,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為解決世界人口脫貧問題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我國已經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以農業耕作為主體的傳統社會轉為一個以城市生活工作為主體的現代社會。隨著大量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我國城鎮化率目前超過57.4%,年均提高1.2%。高鐵、公路、橋樑、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40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全國的水陸空交通四通八達。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已超過經濟增速,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社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我國居民儲蓄率高居世界各國前列,居民消費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僅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就超過1.3億人次。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人口素質普遍提高。目前大學畢業生已佔同齡人口的40%以上,每個孩子基本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佔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城鎮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目前年均13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5%。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社會公共服務和治理體系也更加完善,社會大局多年來基本保持穩定。

第三,經濟活力充分彰顯,市場經濟發展已日漸成熟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0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完成了從孕育、培育、發展、規範到繁榮的過程,微觀主體有活力、市場機制有效、宏觀調控有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形成。

40年前,我們視“小商小販”為“投機倒把”,要“割資本主義尾巴”,現如今我國已經形成多樣化、多層次的品種琳琅滿目的商品市場。各種生產要素市場日趨發達,比如,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規模的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從幾乎為零發展為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日漸形成併發揮其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功能。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匯率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取得重要突破,人民幣已加入SDR一籃子貨幣,日益發揮主權貨幣的結算功能,彰顯國家經濟的強大。

市場經濟主體活力持續迸發。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日益豐富,國有經濟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充分發揮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40年來得到充分快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GDP所佔的比重超過60%,稅收貢獻超過50%,就業貢獻率超過80%。近年來,隨著國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為主導的創業創新型民營企業發展如火如荼,極大地激發了市場經濟潛能,一大批“獨角獸”公司成長迅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成長之星。

第四,中國社會更加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明顯增強,中國與國際交往的日漸頻繁,中國社會得到了全面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40年來,我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生機盎然,文化產業空前繁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入人心,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民精神世界日益豐富,全民族文明素質明顯提高。與此同時,中國與世界各國從政府到民間進行了廣泛且多層次的經濟、教育、文化、體育、科技等交流。僅從教育往來看,從改革開放之初每年出國留學人數只有幾百人到目前每年出國留學人數就達幾十萬人,大量海外留學生也到中國大學學習深造;中國的新聞出版影視業廣泛與世界各國開展交流,中國文化傳播廣度和深度與4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在多樣化、開放化、國際化交流中,中國人民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文化意識得以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與日俱增。

40年來,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近年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更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打造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佈局。這既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條件,也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越來越廣泛。

40年來,我們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門,牢牢掌握了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澳門全面管治權,保持了香港、澳門繁榮穩定。我們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形成了“九二共識”,通過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增進臺灣同胞福祉;通過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通過妥善應對臺灣局勢變化,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有力地維護了臺海和平穩定,推進了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就此,包括港澳臺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在國際舞臺上共同彰顯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為增強。

第五,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順應時代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可以說,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取得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就是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國情、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讓黨和人民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自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伊始,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徵程,先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不斷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新的歷史性飛躍。

一是改革開放至黨的十八大,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進程中取得的理論成就,是我們黨最為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已經在實踐中經受了檢驗並將繼續指導新的偉大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持續推動改革開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讓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又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還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條道路的核心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也為中國今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本經驗,指明瞭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