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70年時光如梭,70年歲月如歌。

三秦大地的70年,是滄海桑田的70年,是日新月異的70年,是天翻地覆的70年!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日子裡,為了向共和國華誕獻禮,為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激勵三秦兒女為祖國貢獻更多陝西力量,一起分享共和國的榮光!

70年,三秦大地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在關中,古都西安憑藉“一帶一路”的機遇,再次站到對外開放的前沿;楊淩示範區從一個普通的農村集鎮成長為一座全國知名的農科新城,將陝西農業領域的新理念、新技術傳遞到世界各地。

在陝北,退耕還林,革命聖地延安從風沙漫天到遍地蒼翠;治沙造林,塞上榆林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固。一個個綠色變遷的故事中,陝西為中國乃至世界提供了生態修復的樣本。

在陝南,秦巴明珠安康擔負起一江清水供北京的使命;魚米之鄉漢中,演繹著以朱䴉保護為代表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樂曲,印證著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70年,對人類歷史來說,不過一瞬,對於奮力追趕超越的陝西而言,卻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從一窮二白到繁榮興盛、從內陸腹地到改革開放高地、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從黃土飛揚到滿目蔥蘢……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陝西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3864萬三秦兒女在共和國日新月異的歷史鉅變中,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

歲月為證,這是陝西經濟活力不斷釋放的70年。從騾馬市興起西安首批個體工商戶到如今非公經濟佔到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從“三線”建設時期陝西初步形成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到如今現代化工、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等工業新支柱產業加快發展,陝西經濟加快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日益厚實。科教資源富集、創新實力雄厚,又讓陝西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之路。100萬伏高壓標準電容器等一個個“中國第一”,“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潛海等一個個中國製造……背後都有陝西科技的堅強支撐。越來越多的國之重器有了陝西烙印,匯聚著陝西智慧,吸納著陝西力量。

歲月如歌,這是陝西城鄉發生鉅變的70年。一邊是城市飛速發展:高樓拔地而起,街道寬敞氣派,人居環境乾淨整潔,百姓生活更加便利。一邊是鄉村舊貌換新顏:土坯房成了新樓房,小汽車開到家門口,農家樂吸引著山外人,土特產被互聯網帶出大山。一組數字更是道出了陝西農業的實力:世界上每7個蘋果、每3個獼猴桃中就有1個產自陝西……立足特色做產業,陝西既打下農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又讓三秦大地的老百姓鼓起了錢袋子。全省貧困人口減少到7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18%,27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動畫卷已然繪就。

歲月無悔,這是人民生活日新月異的70年。從曾經的糧票換購到如今的進口產品隨意挑,從曾經的“解放藍”遍佈大街到如今的靚麗繽紛,從曾經的筒子樓到如今的花園社區,從曾經的出門靠走到如今的高鐵、飛機自由乘……碗中乾坤日月新,杯中歲月幸福長。70年,是國的70年,也是家的70年。每個人、每個家在歲月變遷中品讀光陰的故事,感悟幸福的味道。時光這本歷史相冊,記錄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在發展中熔鑄輝煌,在鉅變中彰顯成就。70年陝西發展成就的背後亦是中國道路、中國製度的實踐檢驗。而歷史,總會將成功密碼刻進特殊的年份和事件裡。梳理70年的輝煌成就,我們發現——

輝煌成就,燭照著共產黨人為民謀幸福的初心始終未變。

巍巍寶塔山、滔滔延河水,見證著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13年的非凡歲月和輝煌偉業。延安13年,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13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發揚光大的13年。黨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輝歷程、輝煌業績和在實踐中得來的寶貴經驗,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持續提供著動力支持,也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刻進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心扉。

歲月的長河中,一批又一批革命先烈和時代先鋒,用畢生追求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挺起不屈的脊樑,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樹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鬥中,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奮鬥目標始終如一。

輝煌成就,離不開黨中央對陝西的深切關懷。

從“三線”建設到西部大開發再到“一帶一路”倡議,陝西的每一次華麗轉身都離不開黨中央對這片熱土的殷殷關懷和深深囑託。特別是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對陝西作出了追趕超越的科學定位,提出了“五個紮實”的明確要求,為我省的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成為陝西破解發展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陝西立足資源稟賦,推動裝備製造、食品醫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能源化工高端化發展;發揮科教等優勢,完善產業佈局,關中、陝北、陝南三大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活力更加強勁。特別是藉助“一帶一路”的機遇,陝西大力發展“三個經濟”,與“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敞開的大門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活力,讓人流、物流、資金流匯聚出發展的強大動力。

輝煌成就,彰顯著陝西發展的決心始終堅定。

從赤腳醫生到家庭醫生,從家中生產到農村孕產婦免費分娩,從沒有社保到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健康陝西正在惠及越來越多的三秦兒女;從為一座山脈立法到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美麗陝西正在變得愈加動人;從全省實施9萬多個特色產業項目,到9.8萬名扶貧幹部和2.4萬名第一書記奮戰在駐村幫扶第一線,陝西有信心有決心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民生的一小步,見證著陝西發展的一大步,也見證著三秦兒女幸福生活的一大步。

輝煌成就,也離不開每一位三秦兒女的不懈奮鬥。

每個人都在時代發展中努力奔跑,演繹精彩人生。張富清、蔡興海等老英雄,用淡泊名利、默默奉獻回答了什麼是信仰的力量;放棄上海的繁華生活,毅然決然來到大西北的西遷教授,用無悔的一生詮釋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身殘志堅的付凡平、渭梅女等三秦兒女,用樂觀、奮進、堅強為“活著”作出了精彩註腳……一個個努力的個體,共同鑄就了努力奔跑的陝西,成為共和國發展壯大曆程中的絢麗浪花。

70年,三秦兒女見證著也受益於新中國歷史變遷所帶來的幸福生活。在70年的崢嶸歲月裡,三秦兒女用昂揚的鬥志、踏實的腳步寫下了令人矚目的恢宏篇章。伴隨著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鉅變,陝西的故事還將不斷展開新的內容,翻開新的篇章。

70年,是回望的節點,更是再度揚帆的起點。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最終實現,為了三秦父老更加幸福,在共和國70年偉大成就的激勵中,三秦兒女將以前所未有的自豪和光榮,以低調務實的態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埋頭苦幹,接續昨日的榮光,開創陝西新的輝煌!(記者 喬佳妮)

新時代 奮力續寫新輝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陝西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1949”“2019”,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串聯起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70年。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70年。這也是勤勞質樸的三秦兒女銳意進取、奮勇拼搏、不斷譜寫陝西發展新篇章的70年。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1935年,中央紅軍結束長征、到達陝北,中共中央開始了在延安的13年光輝歲月,中國革命由此不斷走向新勝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同年,西安、安康等地解放。1950年1月鎮坪解放,至此,陝西全境解放。陝西開始了建設、改革、發展的新時期。

陝西見證了共和國工業的發展。在國家“一五”“二五”計劃和“三線”建設時期,一大批重點工業企業在這裡落地生根。一件件“大國重器”在這裡產出,一個完備的工業體系在這裡建成。首隻彩色顯像管、第一塊集成電路、第一架民用客機、第一臺火箭發動機……均誕生在這片土地上。

陝西逐步站到了改革開放的潮頭。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地區率先開放,西北內陸省份陝西積極融入改革開放的大潮中。1999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陝西發揮自身區位、資源、科技等優勢,成為投資熱土。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陝西從內陸腹地加快走向中國向西開放前沿。如今中歐班列長安號通江達海,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連通五洲,自貿試驗區胸懷全球……陝西全方位開放的新形象為世界所矚目。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經濟社會發展捷報頻傳

三秦大地實現滄桑鉅變

這是陝西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70年。

這是陝西不斷深化改革、全方位開放的70年。

這是陝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的70年。

從一窮二白到繁榮興盛——

陝西經濟總量由新中國成立之初不足13億元增長到2.44萬億元,財政收入由不到1億元增長到2243億元。陝西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國防科技工業基地、能源化工基地。

從內陸腹地到改革開放高地——

陝西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大力發展“三個經濟”,加快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目前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居全國十大機場第七位,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重載率、貨運量全國領先,中國(西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批,陝西陸、空、數字“立體絲綢之路”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

70年時光變換,百姓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10元增長到2018年的3331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34元增長到11213元。從赤腳醫生到家庭醫生,從家中生產到農村孕產婦免費分娩,從上學收費到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從沒有社保制度到基本醫療保障實現全覆蓋……陝西圍繞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全力以赴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從黃土飛揚到滿目蔥蘢——

陝西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牛玉琴、石光銀等治沙英雄“拴牢”了榆林的流動沙地,提供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70%水量的漢江、丹江水質優良,陝西對秦嶺這座“父親山”進行立法保護,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融入全國全球發展大格局

釋放陝西新活力新優勢

回溯過往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陝西始終將自身納入國家戰略和發展大局中去統籌和謀劃,找準定位,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從而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陝西積極發揮自身文物和旅遊資源優勢,以旅遊業作為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的重要突破口。在20世紀80年代初,唐華賓館、金花大酒店等一批涉外酒店紛紛設立。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後,陝西省又順勢提出“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的戰略思路,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步伐。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後,陝西抓住自身能源資源優勢,推進西氣東輸、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讓能源工業成為陝西的重要支柱產業。2013年以來,陝西加快融入“一帶一路”,積極構建“一帶一路”五大中心,讓對外開放為陝西經濟社會發展拓展更多的增量空間。

陝西積極把握產業演進規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如今,陝西的產業結構從新中國成立初的農業“一統天下”轉變成為三次產業協同推進,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加快邁向高端化,航空航天、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第三產業佔比提高到47.2%。

陝西不斷深化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讓創新創業創造的源泉充分湧流。2019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73.87萬戶,同比增長99.1%;全省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1%,高於全國5.3個百分點。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五個紮實”奮力推進

追趕超越不斷呈現新氣象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時,著眼長遠、立足全局,對陝西工作作出追趕超越的科學定位和“五個紮實”的明確要求。陝西按照“五個紮實”要求,低調務實不張揚,埋頭苦幹,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步,新時代追趕超越呈現新氣象新作為。

紮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陝西航空航天、3D打印、5G移動通信等技術保持世界先進水平;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367戶,百億以上企業29戶;大力推動軍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軍民融合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三星存儲芯片、海航現代物流、京東全球物流總部等一批千億級龍頭項目落地投運。

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

陝西積極構建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加區域特色產業的“3+X”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充分發揮楊凌農業科技優勢,積極推動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建設;全省貧困人口由2011年年底的775萬人減少到2018年年底的77.55萬人,脫貧697.45萬人;革命聖地延安宣佈實現整體脫貧。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紮實加強文化建設——

《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一批經典作品獲得茅盾文學獎;吳天明、張藝謀、顧長衛等陝西導演,為西部影視開山立派;2018年,陝西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營業收入843.8億元,是2014年的1.8倍。

紮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陝西不斷提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兩免一補”工程實現城鄉全覆蓋;城市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省、市、縣三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

紮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

陝西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進“講政治、敢擔當、改作風”專題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建立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反腐。

70年眾志成城,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風化雨。這是一段正在發生的歷史,這彰顯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鬥。面向新時代,陝西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力譜寫追趕超越新篇章。(記者 高振博)

以上照片均為資料照片

新高度 壯闊山河日月新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流光溢彩的大唐不夜城。資料照片

陝西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裡,孕育了燦爛的文明;這裡,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三秦大地滄桑鉅變,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華陰老腔在壺口瀑布激情上演。資料照片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資料照片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資料照片

70年來,陝西地區生產總值,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85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4438.32億元。陝西經濟發展實現飛躍,人均可支配收入飛速增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製圖 宏麗

數字最有說服力。從一窮二白到繁榮興盛,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一個個跳動的數字,展示了古老而又時尚的陝西在新時代追趕超越的盛景。展望未來,陝西仍將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書寫輝煌。

新亮點 彰顯三秦新氣象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在西安航天基地通用機場,航空醫療救援實操課正在進行。資料照片

■紮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能源化工、航空航天、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推進關中協同創新發展、陝北轉型持續發展、陝南綠色循環發展;楊凌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加快建設。

長安號,向西跑起來

“我們的液晶顯示器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運往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12天左右即可到達,運輸時間比傳統陸運縮短了至少3周。”9月1日,陝西思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建軍說。

西安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到全國各大城市的平均距離最短、平均成本最低,有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集散八方、輻射全國的獨特區位優勢,物流貿易樞紐地位不可替代。

2013年,首趟中歐班列長安號從西安出發。5年多來,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數量快速增長,搭載貨物種類日益豐富,實現了與中亞及歐洲的高效連通。2019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846列,是去年同期的1.55倍,重載率、貨運量、實載開行量均居全國第一。

在開行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實現中歐班列長安號的高質量發展,西安國際港務區用行動給出了答案: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陸海聯運大通道。

目前,西安國際港務區在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構建陸海聯運大通道上的身姿堅定而耀眼:唐山港在西安港設立內陸港,“西安—寧波”“西安—青島”陸海聯運班列首發,“襄西歐”國際貨運班列開行……

“下一步,西安國際港務區將進一步加強西安及西安港與各內陸省份、沿海港口、沿邊口岸及各大企業的合作,打造中歐班列全國集結中心,為西安主動融入‘一帶一路’貢獻‘陸港力量’。”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主任孫藝民表示。(記者 康傳義)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資料照片

■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 大力發展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及區域特色農業;全省糧食產量連續15年穩定在千萬噸以上;世界上每7個蘋果、每3個獼猴桃就有1個來自陝西;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年底的9.02%下降到3.18%,革命老區延安實現整體脫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得到持續加強,渭河被評為最美家鄉河,漢江、丹江水質優良,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

農業合作越來越有國際範兒

9月2日,剛從哈薩克斯坦回國沒幾天的張正茂研究員,又在準備出發的行裝。這次,他的目的地是白俄羅斯。在那裡,一個佔地5萬餘公頃的國際農業合作項目,正期待著這位楊凌農科專家的到來……

7月以來,張正茂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旱地小麥育種專家,一直在多個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合作項目基地奔波忙碌著。“投身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事業,是農科專家的神聖使命,我們有信心讓中國先進農業技術越走越遠,讓楊凌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張正茂的話語充滿信心。

楊凌,因“農”而立,因“農”而興。22個春華秋實,讓這個素有“綠色硅谷”美譽的中國首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逐步發展成為引領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我國億萬農民致富奔小康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以來,楊淩示範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勇擔國際農業合作新使命,全面建設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短短數月時間,一個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等新技術的楊凌智慧農業示範園項目初具雛形,各項持續開展的國際農業合作交流活動,不斷結出豐碩果實。

如今,一幅國際農業合作交流的絢麗畫卷,正在這片熱土上徐徐展開。(記者 程剛)

■紮實加強文化建設 全省備案博物館達到314家;2018年,延安、照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待幹部群眾分別達到901.8萬人次和89.7萬人次;“文學陝軍”“長安畫派”“西部影視”“陝西戲曲”等品牌不斷叫響。

抖音裡的時尚茯茶

作為一名製茶人,玩抖音正成為朱薄源的一項新技能。

“我正在尋找專業的文案人員,讓我們的抖音產品更具文化感染力。”9月2日,進入茯茶的銷售旺季,朱薄源邊打包要發出的茶葉,邊籌劃著如何用小視頻展示茯茶的魅力。

2015年,朱薄源在西鹹新區涇河新城茯茶鎮踏上了茯茶創業路。如今,他已成為茯茶鎮上的創業佼佼者。

今年5月,朱薄源第一次嚐到了抖音的甜頭:他發佈的一段顧客在茯茶鎮購買茯茶的視頻,短短3天,點擊量達160多萬次。“陝西的茯茶還沒有在抖音上有過這麼高的點擊率,我覺得這是推廣茯茶的一個好途徑。”朱薄源說。

通過抖音短視頻,選原料、製茶、發花、包裝等一系列製茶程序被朱薄源展示在觀眾面前,讓人們領略到獨具匠心的傳統手工築茶工藝。

手工築制涇陽茯磚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其獨特的功效,曾經是風靡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千百年來,茯茶氤氳的茶香裡,藏著安定邊疆的深謀遠慮,也藏著陝商行走四方的傳奇。

藉助對茯茶文化的挖掘和重新打造,短短5年時間,茯茶鎮已成為展示關中民俗文化的一張名片,吸引遊客和茯茶企業在此聚集。目前,在涇河新城註冊的茯茶企業超過100家,年產茯茶7510噸,茯茶產業綜合產值達20億元,帶動當地3000多名群眾在茯茶鎮實現就業。

在西鹹新區,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正在被新技術、新理念“喚醒”。從抖音到國際文化交流舞臺,“文化+”正在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並以此為城市賦能,為發展鑄魂。(記者 王睿)

■紮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群眾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有序推進,3所高校進入國家一流大學建設行列,5所高校入圍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公立醫院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面實現;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社會治安滿意率達到94.22%。

雷河社區裡的幸福事兒

土坯房、泥濘路、守著灶臺過日子……在過往的28年裡,這樣的景象與生活是鄭美最主要的人生記憶。

然而,伴隨著安康市移民搬遷工程的推進,原本生活於秦巴山溝溝中的她,在2018年10月,和家人順利地從紫陽縣蒿坪鎮雙星村搬到了安康市恆口示範區雷河社區。根據相關政策補貼,他們一家6口只出了1萬元就分到了120平方米的安置房。

由搬遷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居住條件的改善。搬下來不到2個月,樓下的社區工廠便開業了。懷著試試看的心態,今年春節後鄭美大膽地報了名。入職後,經過2個月的培訓,她便成為如今月收入超過2000元的縫紉工。

“家門口上班,不僅能照顧女兒和公公婆婆,還能減輕老公的壓力,多好啊!”鄭美說。

無疑,生活在雷河社區的鄭美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也洋溢在喜歡跳廣場舞的楊家芳身上。楊家芳一家3口人2年前搬入雷河社區,並在社區找到了歸屬感。

小小的雷河社區只是安康移民搬遷工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安康市,聚力改善貧困群眾的住房條件,26.29萬人搬進溫暖舒適的新居,5.2萬戶危房得以安全改造;338家社區工廠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1.51萬名貧困群眾因此增收脫貧。(記者 張權偉)

■紮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 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堅決糾正“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寶塔山下向黨旗宣誓。資料照片

學習書院裡尋初心

8月30日下午,位於延安市新區西北角山體公園上的延安學習書院迎來多個學習、參觀團隊。展廳內,有的參觀者在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解,有的在展板前駐足觀看,還有的在數字化大屏前點擊相關頁面調取數據、資料。

正在一層“中國夢”主題展廳參觀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福建省分行員工張東勇告訴記者,他是隨單位來延安參加研學活動的。他說,延安這塊熱土,是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通過參觀延安學習書院,黨員幹部會更加熱愛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在以後的工作中,他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為全國首家宣傳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實體平臺,延安學習書院是展示延安人民用延安精神建設延安的新窗口;是面向全國開展幹部教育培訓及學習交流的新平臺;是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新載體;是廣大市民讀書研討的新空間。”延安學習書院常務副院長石翠琴說。

如今,延安學習書院為全國黨員幹部提供了精神“鈣片”。據介紹,延安學習書院2017年5月4日正式揭牌開放,大家通過專題討論、學習分享、讀書講堂、教育培訓等形式,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截至今年8月31日,已有29.6萬人次前來書院參觀學習。(記者 王雄)

新畫卷 錦繡三秦展新顏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70年滄桑鉅變,70年風雨兼程。今日之陝西,在追趕超越中更顯厚重、更顯多彩。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公立醫院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1.4%下降到2018年的3.18%……70年,是陝西發展充滿活力的70年,是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的70年,也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的70年。三秦大地上,“三個經濟”譜寫出發展華章,高新農業科技孕育出累累碩果,燦爛文化熠熠生輝,惠民政策讓群眾生活日益精彩……

陝西:天翻地覆慨而慷

踐行“五個紮實”,奮力追趕超越。今日之陝西,是奮鬥的陝西,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步向前的陝西,是奔跑的陝西。回首70年,初心依舊,本色不改。發展的脈搏在三秦大地律動,新的動能推動著陝西走向未來。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