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波澜壮阔的1975

1975年4月23日,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结束后的短短104天内,从胜利、长庆、四川等油田参加会战的职工已有3856人到达工区。会战人员住进了25000平的席棚房和120栋活动板房。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图为江苏油田第一口井开钻典礼大会现场

1975年7月20日,会战的第一口井——真六井开钻。四川来的3244钻井队,7月26日中午到达永安前线,下午3时就把请战书送到钻井处,第二天凌晨4点就起床参加挖泥浆池的“小会战”……天不亮出工,天擦黑才散。职工不分工种、不分职务、男女老少一起上阵,在两个月内指挥部就组织了七次会战。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图为会战初期人拉肩扛

随着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全面展开,又陆续从新疆、青海、江汉等油田抽调一批职工进入江苏。到1975年底,一支拥有5050名职工的会战队伍,集中兵力在真、永战场。这一年,真武油田试产原油6176吨。一个充满生机的水乡油田的雏形,出现在了江苏大地。

会战期间,发生了很多,

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跟随着这段历史,

张生寿老先生为我们

带来了他的会战往事……

张“老石油”忆往事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讲述者:张生寿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1975年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成立了第一支采油队——

试采一处采油一队

张生寿是采油一队的第一任队长

43年前会战的记忆之门

在他的回忆中慢慢打开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骑车200公里赶回队部

1975年11月,刚来江苏油田会战半年时间,我就被领导任命为采油一队队长。当了队长的第五天,我就把爱人和四个年幼的孩子“赶”回了丹阳农村老家。在家还没把老婆孩子安顿好,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就骑一辆长征牌自行车,就往真武赶。因为队上几口油井正生产着,

真10井的生产出现了微微的波动,哪怕叫我在家多呆一个小时,我心里还是会放心不下的。

从丹阳农村老家,到真武采油一队队部,江南江北之间足足有近200公里路。到渡江摆渡口,已经骑了6个小时,花了5分钱充充饥,又卯足劲儿骑车赶路。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心里只有油井生产

踏着晨色出发到太阳西下,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沿着并不熟悉的公路,马不停蹄地往真武赶。

初秋的夜色已很深了,傍晚8点,我像个“落汤鸡”似地赶到了队部,一屁股瘫坐在地上。

事到如今,我每次回忆起骑车赶回队上这件事,我还是这句话:作为一个石油汉子,就应该时刻牢记队伍铁的纪律,作为队长,我心里装的只有集体,只有油井生产。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做有“温度”的石油汉子

1975年会战的冬天,天气异常地寒冷。一个深夜,外面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我在队上值班,夜查时,我步行一口井一口井地挨着检查生产情况。当我检查到真6井时,发现这个井盘根有点漏油。

其实,按当时盘根的滴漏量,根本用不着连夜解决,第二天再更换盘根完全可以。看着井口的原油一滴一滴漏掉,十分心疼,立即回队部取了更换盘根的工用具,又步行返回井口,把手电筒吊在光杆上,趁着手电光,一个人在井口换盘根。直到凌晨两点,井口盘根滴油不漏,我才离开井口,返回队部休息

这种事情本来可以通知值班的工人解决,可工人们白天干活都已经很累了,半夜三更天气这么冷,我不忍心喊他们起来上井,我一个人干干也就处理好了。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第一份油井“交接书”在千吨井启用

1979年8月,我被调到厂调度室任生产协调员,负责全厂的生产用家当——44条水泥船和40台手扶拖拉机的调配。虽然已不直接跟“油井兵”打交道了,但我心里仍想这琢磨着为油井做点事。我一边琢磨,一边跟厂调度室领导商讨,制定出炉了我手写的“江苏油田第一份油井交接书”。很快,

“交接书”在当时的千吨井——真20井启用。作业后的真20井,成了全厂参观学习的样板井。如今,在采油一厂使用的油井交接协议书,就来自于1979年由我制定的“交接书”。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1975年,5050名石油儿女打响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工作一定要冲在前

“当队长就是要比职工多吃苦,干工作一定要冲在前,遇到困难要冲在前,遇到危险也要冲在前,不能有丝毫的私心杂念!当调度员,也要时刻想到全厂生产角角落落的一些小事。”这是张生寿老人家一直坚持的工作作风。

张“老石油”的一席话,如石油人前进路上的声声擂鼓,也如长者对晚辈的声声教诲,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值得永远铭记在心。

小 萱 说

为了安心工作,他将家人送走;放心不下产量,200公里的路他骑车赶回。张老的故事,记录的不仅是路程,还有着他对石油的牵挂。

滚滚石油,豪情奔放。老一辈石油人的精神令人动容,他们的故事更应让大家铭记于心。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传承精神、砥砺前行。

策划:小萱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