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經濟學乾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經濟學乾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現代市場經濟是在具體的社會經濟環境中運行和發揮作用的,由於宏觀調控方式不同大體有兩種類型:國家干預型市場經濟和計劃調控型市場經濟。

國家干預型市場經濟的特點是:政府對經濟運行調控的力度相對較弱,國家敢於影響的程度和範圍相對較小,市場經濟是在政府有限的干預下運行的,在體制上表現為弱勢政府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市場經濟運行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計劃調控型市場經濟的特點是:政府對經濟運行調控的力度相對較強,政府幹預影響的程度和範圍相對較大。市場經濟是在政府有力的干預下運行的,在體制上表現為強勢政府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市場經濟運行的自由度不如國家干預型市場經濟。

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各國的國情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運行模式。

經濟學乾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1、美國市場經濟運行模式

美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政府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制度,也被成為“壟斷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基本屬於國家干預型市場經濟。美國壟斷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主要特點:第一、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以私人企業為主,政府主要掌管郵電、國防、教育等服務事業。第二,壟斷資本實力強大,在經濟中居於支配地位。第三,政府主要採取財政、貨幣和法律手段干預經濟。財政手段主要包括稅收政策和政府預算。

美國的金融手段不是有政府操縱的,而是由聯邦儲備局操縱的。聯邦儲備局具有獨立性,政府只能與其磋商,不能直接干預。

美國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各種反壟斷的法規和措施,如1890年制定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制定的《克萊頓法》、1936年制定的《魯濱遜——帕特曼法》以及1950年制定的《反吞併法》,保護競爭,促進市場機制更有效的發揮作用;保護消費者權益,制止企業非法牟利的立法,如1968年制定的《真實包裝與標籤法》、《兒童保護法》和《消費者公平信貸法》,1972年制定的《消費者安全法》、1975年制定的《消費者定價法》和《信貸機會平等法》;保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立法, 如1969年制定的《國家環境政策法》,旨在防止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

此外,美國還通過聯邦貿易委員會、聯邦藥物委員會、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聯邦動力委員會、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環境保護局和消費者事務局等執法機構,從各個方面監督各種立法的執行。美國不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也不運用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

經濟學乾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2、德國市場經濟運行模式

德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市場效率與社會保障的結合,因而被稱之為“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基本屬於國家干預型市場經濟。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築在自由市場原則和社會平等原則基礎上的。一方面,強調以自由的市場競爭為中心的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為避免市場經濟的弊端,保證社會公平,政府必須通過立法及經濟政策對市場經濟進行適當的調節和控制,以創造正常的市場環境,並防止或補救市場調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保障經濟穩定和社會安定。

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第一、構造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在德國,凡是市場能自行調節的,都由市場去調節。政府只為市場的有序運行制定規則和進行監控,並對市場失靈的領域進行干預。政府制定市場規則如《反對限制競爭法》,強調市場競爭和抑制壟斷。第二,政府重視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尤其是重視貨幣政策。德國建立了有效的中央銀行調節體系。德國的中央銀行是一個具有公共法人資格的聯邦直接法人,獨立於政府,在行使職權時不受政府左右。由於中央銀行在人事關係和機構設立獨立於政府,因此可以保證其制定實施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和客觀性。第三,重視調節勞資關係,實行勞資“社會夥伴”和僱員參與管理制度,以緩和和避免勞資衝突。第四,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德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照顧和社會救濟三個方面。社會保險是最主要的內容,它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事故保險。社會照顧包括:家庭方面的稅收減免,兒童津貼、子女教育津貼等;公職人員生老病死殘等方面福利保障;戰爭損失保障。社會救濟分為維持生計的社會救濟和特殊生活困難救濟兩種。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實施,較好地體現了其經濟體制謀求緩和社會矛盾的特性。

經濟學乾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3、法國市場經濟運行模式

法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國家計劃對市場經濟的指導,因此被稱為“國家計劃指導下的市場經濟模式”,基本屬於計劃調控型市場經濟。長期以來,法國的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國有經濟主要分佈在兩大部門:一是公用事業部門;二是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部門。到20世紀80年代末,國有企業佔全國企業營業額的21%,出口額的30%,投資額的4%。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私有化浪潮,法國國有企業數量有所減少,但在西方國家中,法國的國有經濟和國家計劃調節的作用仍然是突出的。

法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特點是:第一、政府對國有企業的干預較多。國有企業的決策權基本上控制在國家手中。企業資產由財政部管理,而經營管理則由各工業部負責。有關企業的人事權、生產經營和發展的重大決策權也基本上由國家控制。為了調動企業積極性,法國政府採取與企業簽訂合同的辦法處理國家與企業的關係。第二,注重國家計劃的調節作用。法國從1947年開始編制經濟發展的中期計劃。從計劃的內容看,主要是規定未來幾年經濟發展的方向,提出總體目標和長遠戰略,其任務是提供信息、指明方向。第三,法國建立了一種“中央集中的市場調查制度”。即政府或其他單位通過收集廠商和家庭的生產和消費信息,加工整理後輸入中央計劃機制,公開發表預測結果以影響企業行為。

經濟學乾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4、日本市場經濟運行模式

日本的市場經濟體制注重政府對企業決策的誘導作用,因而被稱作“官方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基本屬於計劃調控型市場經濟。該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政府對經濟生活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干預,政府與企業之間保持非常緊密的聯繫。

首先,日本市場經濟體制的微觀基礎是企業集團和企業系列。在日本企業的決策中,大企業處於主導地位。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重化工業化戰略的實施,日本企業的專業化協作程度不斷提高,其典型形態就是企業集團化和系列化。日本出現了很多著名的企業集團,如三菱集團、住友集團、豐田集團、松下集團和新日鐵集團等。在企業系列中,大企業以向下承包的方式直接控制廣大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形成一種生產協作關係。

其次,日本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干預和調節經濟運行的主要手段有財政、貨幣、產業政策、指導性計劃和行政指導。日本實行一種由中央政府牢牢控制的分稅制。此外,中央政府還掌握公債發行權,藉以控制稅外財政收入。日本銀行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是:官定利率政策即日本銀行再貼現率政策;“放款限額適用制度”即政府對城市銀行向中央銀行的借款規定限額,以控制社會信貸規模;“窗口指導”即中央銀行調節民間金融活動的一種行政指導手段。

日本政府幹預經濟的手段中產業政策、指導性計劃和行政指導是其獨具特色的干預手段。戰後以來,日本政府一直重視採用指導性計劃包括中長期經濟計劃、年度經濟預測和國土開發及地區開發計劃等對經濟活動進行誘導,計劃對地方政府和民間企業沒有法律貨行政上的約束力,其主要是知名經濟發展的方向,表明政府幹預經濟的基本方針,提供經濟信息等,日本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產業政策如以實現重化工業為重點的產業結構政策、優先開發“太平洋沿岸工業帶”和國土整治政策等,對提高日本經濟的競爭力起了重要作用。行政指導主要藉助政府與企業間的隱性契約關係來實現,通常是政府官員以協商的辦法勸告民間企業並向其傳達指導意圖。此外,各種民間組織如行業協會、經濟諮詢機構等也在日本經濟體制的決策和協調體系中廣泛存在,對提高日本經濟體制的運行效率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經濟學乾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比較而言,儘管美國和德國在調控經濟運行的方式上大體相同,但在具體做法上卻各有側重。美國政府側重於需求管理,德國政府側重於貨幣管理。美國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對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的管理,以刺激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遏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均衡運行。德國政府側重於如下方面的調控:1、社會目標方面;2、政策手段方面;3、政府職能方面。

法國和日本都把計劃作為調控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和影響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但在具體做法上不盡相同。日本更側重於產業結構調整和注重“官民合作”,法國更側重於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注重於國有企業的示範和引導作用。

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沒有統一的、固定不變的運行模式。即便在同一個社會制度下運用相同的調控方式,各國的市場經濟也會因為國情的不同、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運行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