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連微積分都不會算,卻對科學的盡頭之類的問題侃侃而談?

沒跑題吧?😊

路漫漫其修遠兮......


遠方的視像


這樣的人有很多,這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

為什麼很多人連微積分都不會,但對科學的前沿很有興趣?因為人類對未知世界是好奇的。很多人雖然微積分不會算,但他是有常識的,他的常識可以幫助他理解分析科學前沿的東西,而且科學知識本身就不一定要用到微積分。比如我說太陽的溫度與輻射功率是4次方的正比關係。這就是科學知識,也不需要用到微積分啊。對大多數人來說,熱愛科學是好事,這些人家裡有孩子,他把看到的科學知識說給孩子聽,孩子聽了就提高了科學素質,以後對我們中國的科學發展有利。

其次,這是因為科學是有價值的。科學的盡頭這樣的問題雖然有點偏哲學。但科學本身是有價值的。比如你今天看了人工智能的文章,你可能就能理解機器視覺的程序與算法,作為一個程序員,也許馬上就寫了一個人工智能的軟件出來,可以從筆跡中判斷一個人的國籍。這個就是科學的價值。這些事情都不需要微積分就可以做。


瀟軒


最近刷頭條,刷悟空問答,每當翻到一些靈異離奇事件,比如“俄羅斯赤塔殭屍事件”,“亞丁灣星門事件”。總有人會在評論區洋洋灑灑地丟下一句: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看起來那麼的酷,那麼的拽。


今年剛去世的著名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他生前不止一次向外界強調:“世界上並不存在神,自己是無神論者,宗教相信奇蹟,但是奇蹟不能和科學並存。”

科學的盡頭並不是神學,科學沒有盡頭,科學只能無限接近真理,卻永遠不能達到絕對的真理。

首先,科學是經得起無數次的論證,並能投入實踐的。每當一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現象,一個定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在獲得認可之前是要經過非常嚴謹的實驗論證的。而且這寫學術研究成果,很有可能會在幾年或十幾年後被推翻。

而有不少研究成果,即使是實驗結果很理想,但投入實踐中沒有效果,到頭來還是一疊廢紙。比如很多醫學研究成果,都很難經受住臨床條件的考驗,最終成為紙上談兵的理論。

其次,連科學自己都在不斷地批判自己,不斷地揭示自己的錯誤。很多在上世紀發表的醫學研究論文在今天看來50%以上的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錯誤,甚至有不少是存在完全相反的錯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因為科學敢於不斷髮現並糾正自己的錯誤,科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正因為如此,科學才能不斷髮展壯大。

而神學,大部分卻沒法經受住論證,也不能用於實踐,它們更不可能卻挖掘自己的錯誤,去批判自己。很多人之所相信“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大概是因為愛因斯坦在晚年犯的一個錯誤。

愛因斯坦的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在他生前還存在一些疏漏,走投無路的愛因斯坦只能嘗試涉足神學,期待能在神學的領域找到答案。但神學並沒有給他答案。最終在他去世11年後,後世的傑出科學家們發現愛因斯坦生前是因為計算方法的不對,才導致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存在疏漏。這跟神學毫無關係。

雖然科學的盡頭不是神學,但是神學,宗教並非一無是處。這些到底是人類千百年來總結下來的智慧和經驗,至今還能教給我們不少處世的道理。比如,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平等,要勇猛精進,“明鏡亦非臺,何處惹塵埃”等等。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大智慧,總能給予我們的心靈以強大的力量。

但總歸科學是科學,神學是神學,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常世裡沒有絕對,如果總是科學般的嚴謹苛刻,一切會變得機械而枯燥,不如留一部分靈魂在唯心的領域,或許能有更多的發現,獲得心靈上的依靠,並能平靜自如過好自己的一生。


娛圖師師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這就是典型的民科風采。

物理學有兩種,一個經典物理學。一個是量子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組要是以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為基礎的,當然他們兩位的理論也是有分歧的,也不是完全統一的。

例如“時空”,牛頓的“時空”是分開的,時間和空間,牛頓認為他們是好無關係的,都是獨自而絕對的。在牛頓的理論中,時間和空間是不會發生變形,扭曲的。

但是愛因斯坦的時空有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因為愛因斯坦從數學中得出的,把這種概念運用到數學中會算出很多有用的答案,所以因為這個也備受推崇,所以很多侃侃而談的理論,都是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上成立的。

除了金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之外,還有一種叫做思想認知探索。更明確的說,雖然也屬於物理,但是不在我們物理學的認知範圍之內,所以不提倡人們去研究。因為對物理學什麼意義。但是可以提倡人們去探索和思考,因為人類都渴望未知。

而提問者問的這個問題裡就涉及到了這一點。

很多民科就把這個思想認識探索的範圍,放在了我們經典 物理學中,只是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比如說,我們宇宙到底有多大,這個已經超出我們金典物理學的範圍。說簡單點,已經超出了我們的可視宇宙的範圍。超出這個範圍,就是我們的盲點,等於未知了。去談超出這個可視範圍外的宇宙,就是思想探索。

很多民科就喜歡侃侃而談這種思想探索範圍的問題,而且他還提出一些經典物理學的理論作為依據,還想增加信服力,這是非常愚蠢可笑的。

科學是非常嚴謹的,但是也是開放的。所以你可以對科學發表自己的理論觀點,但是不要堅持自己就是對的,或者一定讓別人信服你。因為科學需要驗證,你可以提出猜想,但是你要證明它,這才是理論。否則只能是猜想而已。

民科是我們國家的一大特色,以前民眾對民科還比較尊重,但是隨著大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民科在人們眼裡已經成為笑話了。

民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執著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要打擾他們。


多嘴的聰明大叔


馬雲不懂技術,但是他居然能創辦阿里巴巴,還會經常給大家說一大堆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應了那句話,什麼都不會的當領導,你的特長可能限制了你的發展,對所有事物我們都可以侃侃而談,這其中一定有些人談的是比較客觀的。職業和經歷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看待世界的角度。而面對一些比較抽象的和偏理論問題的時候大家都可以發表看法。


寞寂寒甯1


科學的源動力在於思想,而不是什麼數學物理。這些只是解釋思想的工具。為何近代科學家大部分是老外呢,因為他們的思想夠超前,然後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而我們的教育是怎麼使用這些工具。因此就有了你這樣的問題。


劉果凍


這些人很操蛋,你理會他們說明你受到了他們的影響。保持自己絕對的理智與意志,相信你總不會和一頭牛爭辯。

這些人以後看到別卵他們,你發問無非是想讓更多人來抨擊他們,不過沒必要。


永遠的艾瑞莉婭


科學家是人,但是畢竟少數,吹牛逼的也是人,畢竟多數,微積分會算的人不一定是科學家,也有可能是在找工作的大學生,不會算微積分的人當然不可能是科學家,但是也有可能是在別的地方促進人類進步的人,可以是投資者,可以是ceo,當然也可以是燒飯給科學家吃的廚子,題主問這個問題除了要表現出自己會算微積分之外,我看不出有任何意義


諸神之殤1


這個問題本來就存在問題,難道會算微積分的書呆子,也能知道科學的奧秘?

探索科學不光是靠知識,其實知識只是一部臺階,而不是通向宇宙的天梯,為什麼現在的科學家在探索科學領域陷入了瓶頸的狀態?這是因為科學家探索的方向給搞錯了,現在已經進入到死衚衕裡面去了,不過現在的科學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有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樣的說法。

神學,什麼是神學?神學都是開悟了的大聖人寫出來的超科學理論,是悟明瞭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律與變化的,他們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而凡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觸摸不到更深層的層面中去,所以才不能真正的瞭解其真相。

各個宗教中人是通過自己長期修煉才證得開悟這些果位的,而開悟也有大小之分,一般的小悟也能明白一部分宇宙間的真象,但是還不全面,還不徹底。小悟的人壽終後會直接上升到天上去當神仙,可以過3~5千年的快樂生活,一般的宗教教主都是在這個級別裡面,他們還沒有真正的脫離三維空間,而且還是在六道里面輪迴,這與我們凡間人的區別不是很大,只是地位要高一點,生活要快樂一點,壽命要長一點。不過待他們壽終正寢後,也會墮落到我們凡間裡面來的,這就是輪迴的孽力,這是誰也逃脫不了的。

大悟就不一樣了,逢是大悟的人都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這個果位就相當於菩薩的果位了,他們是超越了三維空間的,也脫離了六道輪迴的生死之苦,可以直接去十一維次的空間,也就是說可以隨便去眾多佛陀的國土中,任由自己挑選。他們就能洞穿宇宙中所有萬事萬物的起始規律與變化,這就是與小悟的區別。

大徹大悟就更加利害了,他們就是眾佛陀的果位,這裡就不必多說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科學家,是沒有辦法與這些開悟了的大聖賢相提並論的,這根本就不是在一個層面上,這是有天壤之別的,所以現在的科學界,是應該好好而清醒的考慮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了。


一空wwyeyeww


看到這個提問,感覺莫名其妙,不懂微積分還不能談論了?提問者是感覺自己懂微積分就有種優越感?以前看到一個視頻,裡面有位女士好像是這麼說:我們不懂冰箱的原理,還不許評論冰箱的好壞了?同一個道理。侃侃而談,除了發表自己對某些事物的理解,很多時候也是對某方面的求知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