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從劉邦身上學到怎樣的職場生存之道?

從劉邦身上學到怎樣的職場生存之道?

《楚漢傳奇》追完了,電視劇情節跟歷史肯定差別很大,但是從人物刻畫的角度來看,應該有異曲同工之處,簡單來說一下自己的感受。

1.

劉邦其實出身草根,是秦朝末年反秦的農民起義中,一支非常微不足道的力量。

剛開始他作為泗水亭的亭長,主要負責當時所在轄區賦稅收取、衙役徵收。但是,他為人豪爽仗義,吸引了一大批好兄弟追隨在其左右。這些人中,大部分是一些想法不多,但是都一樣在當地霸道一方的村霸,他們在一起喝酒、吃肉、玩女人,非常不務正業,當然也包括蕭何這樣的的父母官,但都是被他的忠義、豪爽所吸引,打心底裡願意為他辦事,以與劉邦結交為榮。

這其實能夠反映出最基本的一點,就是無論何時都要做好一點,那就是對朋友義氣、兄弟仗義,這些積累的人脈,說不定在某一天就能夠為自己所用,發揮出巨大的價值。

從劉邦身上學到怎樣的職場生存之道?

2.

劉邦當初為何謀反呢?

秦始皇為了修建自己的皇陵阿房宮,不惜人力物力財力,當時幾乎把全國的青年壯丁全部徵去服兵役了,但是人手卻還遠遠不夠。當蕭何把徵兵指標下達給劉邦時,村裡實在找不到這麼多青壯年勞力了,如果秦始皇分配的徵兵指標未完成,按照大秦律當斬。為了活命,沒辦法他們這夥跟隨在劉邦身旁的兄弟們只能充當徭役被分配到前線參與阿房宮修建。

於是,一群人浩浩蕩蕩地跟隨出發了。但在路上可並不是那麼順利,因為路途遙遠,且口糧不足,陸續有人在路上逃跑,後來因為走錯路又耽誤了幾天,導致他們不止沒有徵求到足夠數量的徭役,又沒有在約定的時間到達施工現場,在他們面前只會面臨一種結果,那就是死。

往前走是死,往後走也是死。其中不斷傳來農民起兵反秦的消息,其中以陳勝、吳廣的起義軍最為強大,他們的口號更是霸氣驚人“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加上兄弟們的鼓動,推動了劉邦起義的決心。

但是既然成立農村起義軍,誰做起義軍首領,劉邦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

因為他並非心懷大志之人,跟兄弟們之間大口吃肉喝酒,就已經能夠讓他滿足一時,突然要成為一支農村起義軍的領袖,管理自己的軍隊與一方百姓,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考慮了很長時間。

後來在蕭何的建議下,他開始執掌一方軍隊,掌握當地百姓的生死榮辱。但是自從他立志要成為起義軍領袖,率領自己的兄弟們起兵反秦的那一刻起,中間經歷了無數艱辛與困難,甚至遇到過多次生死,他都未改其志,一輩子堅持這一件事情做了下去。

先後推翻暴秦先入關中,隨後與項羽楚漢稱霸一方,最後在垓下之圍擊破項羽,項羽自刎於烏江,他建立西漢王朝,稱漢高祖。

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很多人之所以一生平平淡淡,做過的事情很多,但是無一能做到很精,那這種人必定難有成就。

相反,如果能學會聚焦,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那麼這件事無論大小,只要能在時間緯度上積累到一定程度,有所成就已是必然。像司馬遷,被囚於大獄之中,被閹割後依然筆耕不輟,卻依然名垂青史。

從劉邦身上學到怎樣的職場生存之道?

3.

劉邦的角色,在當今社會看來,應該就是一個多變、膽小怕死、痞氣十足的流氓,但是這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兩個目的:活命、稱霸。

鴻門宴上假借上廁所之由逃出,鴻門宴上劉邦為討好項羽以保自己的性命,把自己的姿態降到最低,用兩人結拜兄弟之實談感情,就透露出一個觀點,我劉邦入關後所做的一切,全部是為了項羽大軍入咸陽做的鋪墊,百姓、兵馬、糧草皆歸兄弟項羽,我是為了你服務。

原因為何?

因為他勢力太弱,實在不足以與項羽抗衡。

再後來,在楚漢相爭到了最後階段,雙方兵力、糧草已經達到足夠抗衡之時,誰都不敢發起最後決戰,因為這一場決戰就能夠決定誰勝誰敗。

張良借項伯之口給項羽建議,可以割土地給齊國的韓信與魏國彭越,可以讓他們二國在決戰時幫助楚國討伐漢國。

可項羽因為擔心把土地劃分之後造成自己的土地減少而沒有采納,而劉邦卻把自己的土地劃給韓信與彭越與兩國結盟,最終三國結盟的60萬大軍一舉殲破楚王大軍,獲得完勝。

可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其實一時的服輸、忍讓與付出是完全值得的,這只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而與人格、品行無關。

歷史與別人記住的永遠是勝利,而不是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取得的勝利。

從劉邦身上學到怎樣的職場生存之道?

這其實也在提醒我們,確定目標很關鍵,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很多時候必然要付出或捨棄一些東西,面對這些選擇的時候,要一切為了目標而服務。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相比而言,歷史更像是一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名師,來指引我們不斷前行。


村草視角:做寫90後職場最好的自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